三、泽被后世,影响甚深
苏轼之前,虽也有人为词作加上题序,但毕竟未成气候。苏轼大量写作题序的做法为后人开一扇法门,他以后的词坛上,词有题序蔚然成风,并且很多人花很大心血在题序上。许多也许对词这种文体不甚在行的人,因为苏轼所开创的这种以题序提点补充的传统,便放心大胆地写起词了。南宋的题序大家辛弃疾、姜夔等人,几乎首首都有题序。几十年后,以蔡松年为代表的金代词坛上,题序也很风靡,那种充满文人审美风格、抒写文人性情怀抱的词序触目皆是,这都是苏轼影响的表现。
即使如此,如果从内容上来看,之后的题序基本都不出苏轼所开创的范围,以后词人题序中出现的新鲜内容,多多少少在苏词题序中都已经有了,不过在某些方面加深扩大而已。汪莘《方壶诗馀自序》中说宋词有三变:“至东坡而一变,其豪妙之气,隐隐然流出言外,天然绝世,不假振作。二变而为朱希真,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清气自不可没。三变而为辛稼轩,乃写其胸中事,尤好称渊明。此词之三变也。”[36]从题序的角度讲,东坡词题序可以说也是宋词题序史上“一变”,并且是最大的“变”,是后代题序的奠基人。
当然,也并不是苏轼之后的每个词人都一定视题序为词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李清照和周邦彦这两位专业词人的词中就很少有序,连题都很少。赵晓兰《宋人雅词原论》注意到了这点:“其后的周邦彦、李清照等亦极少采用这一形式,这与他们力主‘词别是一家’的词学思想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否采用题序这一形式,似乎可作为划分传统词派与创新词派的一个标准。”[37]其实不止这两个人,从宋词题序的历史上去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一向自称为、也被我们视为“当行本色”的词人,很少写作题序,从苏轼稍前的柳永、晏几道,到他之后的李清照、周邦彦,而那些诗文词兼善,并不只以词名家的作家,如稍早于他的王禹偁、范仲淹,他之后的辛弃疾、周密等人则喜作善作题序。吴承学《论古诗制题制序史》开篇说道:“艺术形式的变化,哪怕只是外在形态局部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反映出人类审美意识的演化——有时还是相当重大的演化。”[38]用不用题序,这种微小的区别也许正是这两类词人审美意识的巨大区别的外化,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总之,苏轼是后代人们最为感兴趣的宋代词人,他虽不是作词最多的,然而留下的“第一”却很多,题序就是一种,以此为突破口,值得我们去发现的还很多。
【注释】
[1]王小盾.词曲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72.
[2]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8:93.
[3]郑园.东坡词题序研究[J],文史哲,2005(5):104—110.
[4]李春丽.题序:苏轼对词叙事功能的开拓[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78—82.
[5]李惠玲.苏轼与宋词题序[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1):56—58.
[6]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52.
[7]王小盾.词曲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72.
[8]郑园.东坡词题序研究[J],文史哲,2005(5):104—110.
[9]罗忼烈.词学杂俎[M],成都:巴蜀书社,1990:10.
[10]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7.
[11]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604.
[1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332。
[13]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3925.
[14]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6.
[15]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52.
[16]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33.
[17]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09.(www.xing528.com)
[18]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13.
[19][宋]何薳.春渚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3:84.
[20]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98.
[21]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G],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52.
[2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275.
[23]白贵.论诗话传诗中的“梦中作”现象[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74.
[24]金启华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39.
[25]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G],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194.
[26]王小盾.词曲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71.
[27]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5:4.
[28]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5:5.
[29]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5:79.
[30]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5:81.
[3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5:112.
[32]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54.
[33]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51.
[34]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52.
[35]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52.
[36]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G],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231.
[37]赵晓兰.宋人雅词原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9:277.
[38]吴承学.论古诗制题制序史[J],文学遗产,1996(5):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