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坡词题序内容概述
考察苏轼编年与未编年词题序共275条,可以将所涉及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1.咏物节序
春花秋月最易惹词情,苏词题序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过像宋人及后人词选中出现最多的那些题目:咏物、咏节序。如《华清引·感旧》、《浪淘沙·探春》、《祝英台近·惜别》、《菩萨蛮·歌妓》、《减字木兰花·寓意》、《浣溪沙·重九》、《南乡子·赠行》、《望江南·暮春》、《浣溪沙·荷花》、《浣溪沙·有感》、《洞仙歌·咏柳》、《江城子·恨别》、《渔家傲·七夕》、《南歌子·晚春》、《定风波·咏红梅》、《十拍子·暮秋》、《阮郎归·初夏》、《水龙吟·雁》、《哨遍·春词》、《南歌子·湖景》、《减字木兰花·雪词》、《蝶恋花·离别》、《减字木兰花·春月》、《浣溪沙·咏橘》等等。
其实这是苏词题序中最不值一提的一类。这种题目大多只有两三个字,类型化很严重,不但在苏词中出现多,在别的词人笔下也出现多,因此这也是最有可能并非原作或者最有可能被误以为并非原作的词题。罗忼烈《宋词标题词序不尽可信》一文中就说:“顾今所见诸家之作,莫不有题,而题多二字,如春游、夏夜、秋思、闺情、怨别……之类,无虑百目,《草堂诗余》、《花庵词选》……诸书,触目尽是。盖非作者所题,实出编者妄增,读者不可不知而信从也。”[9]我们假设据以统计的邹本中的题序确实都是经过最有力考证的原作,那么,这种题序的大量存在,至少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苏轼词从选材上,是与大多数的宋词,大多数的词人,有着很大的交集的,所谓苏词别立一派,大大开阔了词境的说法,并不能误解为他不写传统题材,抛弃了宋词传统的情感与抒情模式。②这种词题在他前期的词当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说明苏词一开始亦是沿着传统的老路子走,后来一方面身经变故,一方面摸索艺术创新手法,才有更多创获,因此苏轼的开拓词境,指出向上一路是与个人境遇和艺术的好奇心都有很大关系的。
2.赠别酬答
这是苏词题序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大约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王国维说:“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10]其实何须等到南宋以后,在苏轼手中,已经是了。五代及宋初,词以体格卑小,并不适合赠给关系庄重严肃的人,那是诗的使命。在苏轼之前的词人题序中,也有赠答内容,但大多数是赠妓之作。直到张先,才开始以词投赠同僚好友,到了苏轼,则完全不计诗词界限,随便将词赠给任何人了。苏轼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11],他一生经历丰富,踏遍五湖,性情旷达,交往广泛,天下识得他的人不消说是不计其数,而他识得的人也一定远过常人,但看文学史上有“苏门四学士”、“苏门后四学士”,当时朝中有以他为首的“蜀党”,便约略可以想象他相交满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庞大交际圈。
这种种人,他都要写词给他们:给僚友,如《瑞鹧鸪·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何满子·密州作,寄益守冯当世》、《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渔家傲·赠曹光州》、《渔家傲·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给兄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画堂春·寄子由》、《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给歌伎:《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诉衷情·琵琶女》、《殇人娇·王都尉席上赠侍人》、《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减字木兰花·赠君猷家姬》……(www.xing528.com)
种种情境,都需要作词以记:酒席上:《南乡子·沈强辅雯上出文犀、丽玉作胡琴,送元素还朝,同子野各赋一首》、《菩萨蛮·述古席上》、《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定风波·余昔与张子野、刘孝叔、李公择、陈令举、杨元素会于吴兴。时子野作〈六客词〉,其卒章:“尽道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旁有老人星。”凡十五年,再过吴兴,而五人者皆已亡矣。时张仲谋与曹子方、刘景文、苏伯固、张秉道为坐客,仲谋请作〈后六客词〉》……
送行时:《祝英台近·惜别》、《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更漏子·送孙巨源》、《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想念中:《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江城子·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城子〉以寄之》……
因此他词作中的赠别酬答之作数量如此之多,内容如此之丰富就不难理解了。
这是苏词题序中很有特色很能表现苏轼性情的一类题序。其中赠僚友与赠歌伎的题序最能表现苏轼赠答词的特点。
与其他人的同类题序相比,苏轼赠僚友的题序自具特色:不管是对上司,还是同僚,还是下级,还是官场其他朋友,苏轼都有一种自然的亲切,充满了真诚的感情,几乎看不出什么功利色彩,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是他题序中提到这些人的时候大都称字,也很少缀以对方官职,显得十分亲切,如在杭州任通判时期有一首《诉衷情》题为“送述古迓元素”,是说这次酒席是送别述古迎接元素,其中提到的述古和元素正是此次要交接职务的新旧杭州太守,苏轼曾在述古手下做通判,今日要送别述古,迎接元素来做自己的上司。值得一提的是,他称旧太守陈襄只称字“述古”,新太守杨绘也只称字“元素”,由此可见与这两位上司的平等亲切情意,让人感受到的是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和谐愉快,而不是同僚之间的功利关系和虚伪情意。他在黄州期间,事实上是被管制的对象,却与州守徐君猷建立了真挚的感情,苏轼曾在给子由的信中写道“举目无亲,君猷一见如骨肉”[12],题序中处处透出兄弟般的厚谊。此期写到徐君猷及其姬妾的题序达到18条:《浣溪沙·十一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定风波·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词》写的是他们作为文人之间的雅聚,《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三侍人妩卿》、《减字木兰花·胜之》、《减字木兰花·庆姬》、《减字木兰花·赠君猷家姬》、《减字木兰花·赠胜之,乃徐君猷侍儿》、《西江月·送建溪双井茶、谷簾泉与胜之。胜之,徐君猷家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菩萨蛮·赠徐君猷笙妓》,由这些题序看来,州守徐君猷待罪臣苏轼一如密友,甚至常令家姬为其歌舞。当徐君猷要离开黄州时,苏轼有《醉蓬莱》词,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楼。今年公将去,乞郡湖南,念此惘然,故作是词。”惘然中表现着兄弟朋友间的深情。不久之后,徐君猷过世,苏轼元丰七年去黄北归,过姑熟,在别人的酒宴上见到了已再蘸他人、欢乐如旧的徐君猷爱姬、苏轼黄州词题序中多次出现过的胜之,不胜感慨,黯然神伤,深叹人生不可纳妾,因再作《西江月·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足见对这位当初负责看管他的州守的一片深情。
之所以能够跟官场上的同僚都成为真正的朋友,是因为苏轼有一种坦荡磊落的胸怀,参透世事的幽默,正如陈廷焯所说:“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13]如前所提到的《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词云:“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先驱负弩何在,心已浙江西。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词中“更问新官,向旧官啼”用了“破镜重圆”的典故:南朝陈的乐昌公主,在国亡之际与丈夫徐德言各执一面铜镜的一半,相约年年正月十五卖镜于长安闹市,以期重遇。乐昌公主落入隋的开国大臣杨素府中,并果真在某年的正月十五,与徐德言破镜重圆,杨素得知后,设宴请徐德言来到杨府,作为主人妾的客人妻,公主立场之尴尬为难可以想见,她作诗自解云:“此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都不敢,方验作人难。”杨素见他夫妻情重,当席将乐昌公主还给徐德言。从苏轼这首词的词题我们知道,此次宴会,一是为新太守杨元素接风,一是为旧太守陈述古送行,苏轼将自己比成左右为难的乐昌公主,幽默诙谐,调侃之味十足,令人莞尔。一个典故完全破除了这宴会上可能会有的尴尬,通脱豁达完全是由于有一颗玉壶冰心。
像别的词人一样,他词中也有许多赠妓之作,然而他的赠妓之作又与别人不同:苏轼之前词人的赠妓词也很多,但大多是酒席宴上的即席赠与,不过是“赠歌者”之类,受赠的对象只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苏轼则不同,他的赠妓词往往在题序中写上她们的名字,如《双荷叶·即秦楼月。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南乡子·沈强辅雯上出文犀、丽玉作胡琴,送元素还朝,同子野各赋一首》、《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三侍人妩卿》、《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且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为句首》、《鹧鸪天·陈公密出侍儿素娘,歌紫玉箫曲,劝老人酒。老人饮尽,因为赋此词》等等。甚至他有一首《诉衷情》题为“琵琶女”,曹本据此注道:“按东坡此类词,多在题内书名,同时写明谁属,从无直呼小名如此词者。颇疑此系晏几道之佚词。无论如何,非东坡词。今移列误入词。”[14]可见在后人看来,这已成为他赠妓词的一个标志。在苏轼心中,每一个人,包括歌伎,都是活生生有名有姓有自己悲欢的人物。他赠与的这些歌伎,不再是无数歌伎中的随便一个,而是有名有姓的“这一个”,这体现了苏轼一贯的真诚和富有情义,即便是一个歌女,也不会轻视她的个性,她的独特的生存位置。
3.奇情趣事
苏轼是一个像太史公一样充满好奇之心的人,苏词的题序,尤其是长序当中,有很多记载了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与事。如《临江仙·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见者以为异人。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静安居士。作此记之》记述陈慥年轻时的风流传奇人生;《江城子·陈直方妾嵇,钱塘人也。丐新词,为作此。钱塘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余尝作数绝以纪其事矣》使人想起吴越王寄书妃子“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诗意佳话;《永遇乐·徐州梦觉,北登燕子楼作》令人联想到唐代名伎关盼盼的传奇人生;《洞仙歌·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再现传奇女性花蕊夫人的人生瞬间;还有《少年游·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展现在黄州看降仙的神奇之事等等。通过这些题序,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永不会对生活感到厌倦的心灵,感受到一个充满了奇思异想的鲜活生动的生命,无怪东坡那么受人喜欢,无怪他能于任何情境之中感到舒心惬意,正是因为这种热爱生命的天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