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政策在社会转型中的实践与完善

民族政策在社会转型中的实践与完善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民族政策的执行机制不够完善一项政策执行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主体的认识与能力。执行主体职责明确,是政策有效贯彻落实的关键。在民族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有些民族政策出台时,没有明确的执行主体。由于职责的交叉和重叠,使得政策执行主体不明,政策执行不力,使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给执行带来阻碍。

民族政策在社会转型中的实践与完善

四、民族政策运行机制不完善

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在运行机制不完善,削弱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增加了民族政策监督的难度。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族政策制定时的目标不够明确

如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扶持照顾的政策,在制定时对照顾、扶持程度和办法往往只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没有具体的指标与操作办法,各级部门在具体执行时,往往只能视当地的情况与各自的理解而定,随意性和差异性较大。

(二)民族政策的执行机制不够完善(www.xing528.com)

一项政策执行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主体的认识与能力。执行主体职责明确,是政策有效贯彻落实的关键。在民族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有些民族政策出台时,没有明确的执行主体。如《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没有明确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行政执法主体。这样一来,政策由谁来组织实施和协调、由哪些部门分别落实以及各级部门的具体职责等问题都没有明确,导致民族政策在贯彻执行中缺乏总体上的协调与配合,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二是我国民族宗教工作机构行政执法主体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有的县级民族宗教工作机构大多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其中有些没有独立经费和专职的民族宗教工作人员,有的民族宗教工作机构属于其他部门的内设科室,不具备民族宗教工作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三是执行主体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由于职责的交叉和重叠,使得政策执行主体不明,政策执行不力,使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给执行带来阻碍。

(三)民族政策的约束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没有政策性文件明确规定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督促检查、具体考评及奖惩办法。因此,民族政策的落实难以从政策上给予规范与保障。如民族乡制度缺少民族乡建立、撤销的程序规定,在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下,一些发展较好的民族乡急于建镇,撤销了民族乡的牌子,而在撤销或合并民族乡时,未经人民代表大会的适当程序,也未与有关部门磋商,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尤其是民族镇的撤并。因民族镇的设置没有得到宪法的赋权,存在政策的中间地带,加上民族乡(镇)撤并约束机制不完善,因而,近年来,撤镇现象比较普遍。如2000年统计时,有62个民族镇;2011年国家民委统计时,截止到2009年民族镇只有39个,减少了近一半。(见附录7:现有民族镇简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