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达到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结果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方法对于师生互动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结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高校教学方法与中小学教学方法相比有着自己专门的特点和要求。首先,中小学教学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年龄、阅历和自我管控能力的发展不成熟,导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和课堂的控制者,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多为灌输式和“填鸭式”。高校教学强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经典知识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运用,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也就是说,与中学教学相比,大学教育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担负着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的专业兴趣点,并能有所创造创新的职能;其次,随着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尤其是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本科学生的主力军后,当代大学生自我表现意识、求知欲望不断上升,因此要求学生更多地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变中学时代的被动接受为大学时代的主动索取。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索取对象除了教师之外,还可以是同时受教育的其他同学,或者是蕴藏了广袤知识的互联网。因此高校教学的特点之二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实践教学的增加是高校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随着教师教的成分逐渐下降,学生学的成分逐渐上升,教师教学的概念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除了传统的讲授教学,高等院校不断增加实习实践的课时,出现了课堂授课的课时量大幅下降,讨论课、答疑课、实验课、交流互动课、社会实践课等课时显著增加的趋势。多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渠道,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教学方法的分类和主要方法介绍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对象的专业层次不同,由于各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不同,由于实施教学活动的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积累状况不同,导致高校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对现有流行的众多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是有必要的,分类描述有利于本文读者获得整体认识和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时有利于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对现代教学理论有关文献的研究表明,现在暂时还没有出现一种公认的系统化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标准。现有主流的教学方法有以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讲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法、问答法等,有以实践操作、实习体验为主要特征的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有以教师指导学生以个人或分组团体的方式自主获取知识的自学法、讨论法等。
本文将着重讨论三种形势与政策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亦被称为课堂讲授法。讲授法能完成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任务,能控制学生掌握知识信息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其他教学方法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运用。
对于传播的知识内容来说,讲授法最适用于传达与事实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如最新的时政消息,学科的最新发展,研究的前沿状况等,讲授显然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讲授法也适用于抽象程度高、内容较为复杂的课程。如果要讲授的知识涉及较多事实以外的东西,最好能够借助更加直观的教具、实验装置、投影等方式进行演示。
讲授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因之适用于传授新知识和阐明学习目的、教会学习方法和进行思想教育等教学范围的运用。因此教学效率相对较高。其次是讲授法成本低廉,便于控制。讲授法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较少借助于复杂的实验装置、演示装置等教具,一堂课的授课费用基本相当于大学教师的课时费,比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要少得多。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而达到巩固掌握,在教学进程中便于对整个课堂进行调控,且可随时与组织教学等环节结合。
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虽然应用范围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讲授法的弱点也显现出来。讲授法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有时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讲授法主要是一种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学生很难对讲授的知识量,讲授的难度,讲授的速度作出个性化的要求,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讲授法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过分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则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就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教师往往注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借助这些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问题探究教学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问题为中心,就是以创造的开始、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
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问题、学生、教师是三大基本要素。问题是课堂的组织核心,它们往往没有简单的、固定的、唯一的正确答案,但能激起学生探索、寻求解决方法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是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主体,他们识别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问题的现实意义,构建并重构自己的知识,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教师是解决问题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工作伙伴,他们要努力创造出一种支持开放性探究学习的环境,给学生适时适量的指导。
问题探究教学法通常包括问题识别、问题探究、解决方案、测量、结果展示和反思等几个步骤。在问题探究教学法中,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教师可以首先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深层次的问题,由其他学生作答,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其次,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头脑风暴”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多角度考虑问题。最后,问题探究教学法要做好结果综述和反思的步骤。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归纳总结学生对于问题反馈的信息,对于偏离主题的问题互动要进行纠偏,对于切合主题的问题互动要及时给予激励,使问题探究教学法能够达到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促进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指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相关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对案例素材进行共同的分析、研究、探讨和评价总结,从而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引路人和组织者,要启发、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视角全方位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但是案例教学法也存在着不利于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案例编写缺乏规范要求,占用课时过多等缺点。
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第一,教师应做好知识储备,紧跟时代发展特点,注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深刻现实意义的典型案例的积累,精选出与教学内容匹配度高的案例。第二,在案例教学的自由讨论环节,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把握讨论内容一直按照既定主题延续下去,同时在限定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达到讨论的目的。第三,应注重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强调通过某个具体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联想类比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对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想象背后的本质,容易出现讨论停留在现象表面,在基础系统理论知识讲解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应当将案例教学和讲授法,问题探究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仅仅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中的几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各种新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涌现,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组合方式变得更加重要。西南大学任平所著论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调查》选取东北、西南地区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大学等五所大学的480名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进行调查分析,从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无论在教师还是学生看来,都是“讲授法”的运用最多,教师认为达到35.7%,学生认为达到37.6%。教师最常用的三种是“讲授法、实习作业法、问答法”。学生认为教师最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演示法、问答法”。相比之下,“读书指导法、实验法、讨论法”等这些对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全面能力的方法却运用过少。讲授法是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是以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只要运用得当,并无异议,但是提倡教师能更多地适当灵活地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案例法等启发性较强的方法。
第二节 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一、教学的特殊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特点,由基本政策、基本形式和热点问题共同组成;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教师具有多种专业知识背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及组织机构有的在马列教研室,有的在学工部思政科,有的在学校教务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由课堂讲授、专家报告、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组合构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面组成。总之,形势政策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其独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实施体系,因此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具有与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同的特殊性。
(一)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树立形势与政策课程意识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兼具稳定性与变动性。其中的变动部分关乎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事件、敏感问题、社会时政热点等动态性很强的时事问题。这些时事问题中很多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就业、专业前景等联系紧密,得到了学生的高度关注,学生们希望参与问题讨论和根源探究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因此,该课程可以大量选择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相较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高,很好地促进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的形成,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变动性大,涉及题材丰富广泛,而系统性、连贯性相对不足,给任课教师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综合选取教学方法带来考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容易造成课程讲解有广度无深度,有发散无聚焦,有教学无教育的尴尬状况。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慎重对待,无论是讲时事还是讲政策,都应该主要采用讲授法将相关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发展背景等讲授清楚,使学生们相关知识得以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要避免单纯出于调动课堂气氛的目的采取过多过繁的教学方法,偏离了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教育主题的初衷。
(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关注实施对象的差异性
一般来说,高校课程的教学对象的年龄层次、专业背景都是相对稳定的,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在大学生四年学习经历的某一个时间段,完成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评价考核。而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其实施对象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实施的周期长,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每个学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贯穿了大学生四年学习阶段的始终。从而决定了该课程的受众涵盖从大一新生到毕业生处于大学学习各个阶段的学生;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实施的范围广,是所有大学生都要参加学习的必修课,从而决定了该课程的学习主体涵盖理、工、文、法、农、商、医、艺术等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对象具有年级差异明显,专业背景差异大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以往那种一门课程重复使用一套教学方法的状况必须有所改变。
例如,如果教学对象是开始接触形势与政策课的大一新生,他们对该课程抱有新奇感和期望,同时行为活跃,表现欲强烈。在课程导入阶段可以利用问答法和讨论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聚焦课程主题关注点。对于已经具备基础知识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可以更多地采用问题探究法来调动学生们主动探索问题根源的主动性,也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思想成熟,价值判断逐渐形成的特点,请学生们自己完成案例教学的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当教学对象的专业发生变化时,教学方法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和改变,对于逻辑缜密、思维严谨、善于推理的工程类学生,讲授法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相反,对于形象思维见长的艺术类学生,讲授法通常容易使他们昏昏欲睡,失去兴趣,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案例教学法、情境体验法等教学方法通常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要注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互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课程考核的标准很多也都是“纸上谈兵”,不利于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最终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强的状况。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密切联系现实世界,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因此,其教学既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同时也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受教育者以实践行动作为理论教育的响应,从而做到将认识与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时要特别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互动,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社会调查法、亲身体验法等新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和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如何使形势与政策这门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教育内容的课程得以被学生接受、认同、践行,真正使学生受益,这是摆在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要改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施效果。
(1)对于基本形势和基本政策这些基本稳定的理论课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首要目标是要帮助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与政策观。形势是发展中的形势,是在政策的影响下发展的形势;政策是变化中的政策,是在评估当前形势和预测将来形势后制定的政策。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相对稳定部分如国内国际形势,地方形势,行业形势,大国关系、周边关系、热点地区国家关系等内容适宜利用讲授法。讲授法适合传播与事实相关的内容,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等教学语言,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关于国际国内形势与国内政策和国际政治方面的系统科学知识。有了相对稳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学生在理解分析热点问题和突发问题时,才能从历史和全局的观点思考问题。
(2)对于热点问题,适合用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由于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受到的关注度是长期和集中的。因此学生对教学内容中事件的基本状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应主要放在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热点问题的背后成因,热点问题的变化轨迹对我国当前局势及今后走势影响等方面。要讲述清楚这些原理,问题探究法应当是首选。问题探究法避免了占用大量课时对学生们已经较为熟悉的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系统讲解,通过教师提前设定的问题,学生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储备的背景知识和价值判断标准对热点事件的成因作出自己的推论。此时,问题探究法适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3)对于突发问题,适合用案例法进行教学。突发问题由于具有受学生关注度高,离教学时间近,备课准备不充分等特点,非常适合进行案例法教学。在案例法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将突发事件编制成案例素材,通过组织案例讨论小组,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案例分析、研究、探讨,最后由教师完成评价总结。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学生们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4)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实践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的互补和互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课程考核的标准很多都是“纸上谈兵”,不利于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最终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强的状况。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密切联系现实世界,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既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同时也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受教育者以实践行动作为理论教育的响应,从而做到将认识与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
第一,在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的指导下,团委、学生会发起建立第二课堂,通过在校外开展社会考察、科技文化服务等方式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补充。鼓励参加形势政策课理论学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及个人兴趣自由参加第二课堂小组,深入社会现实生活,从基层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和发展变化规律。考察后形成调研报告等成果可以计入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学分。(www.xing528.com)
第二,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班为单位,通过开展辩论赛、学生论坛等方式,将理论教学内容即时转化为学生自组织学习团体的自我教育。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班现在普遍存在编制过大、教师缺乏的情况,因此在其他小班教学课上经常可以采用的互动教学法很难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上开展。教师引导学生自组织学习团体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重点开展学术辩论、论坛研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变被动的接受理论为主动的探究形势变化的规律,甚至可以创造性地对政策的改进提出个人见解。
第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中来。国民国情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联系校外厂矿企业,农村贫困山区等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把大学生直接引入社会生活,使他们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了解中国实际,了解中国人民,激发大学生热爱劳苦大众的情感。在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的现实状况下,通过深入基层,体验社会改革的正面效果,理解改革政策制定背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健康的社会心态。
如前面的章节所述,单一利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支撑整个教学过程显然是脱离实际和时代需要的。因此,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也并没有统一的定式。只有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与个性,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才能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得成效。
第三节 多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概念
从19世纪末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成果越来越多地服务于教育领域,先进教育技术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大量现代教育媒体的推广应用是21世纪教育技术快速升级的推动力量。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主流的多媒体教室标准配置一般由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等组成。
二、多媒体应用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具有许多传统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涵盖信息大。媒体计算机教学模式融计算机、视频、录音、三维图像于一体,收纳了表格、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丰富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交流平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交流渠道的弊端,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增加了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时普遍很有限,但是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即对基本原理有深刻的认知,又能根据基本原理对时事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教学很难实现。
(2)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多媒体的声、光、色、影俱全的功能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储存的大量信息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适度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教学中,以近期国际国内的热点事件或突发事件的视频或图片作为课程的导入部分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对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分析时,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文字案例教学枯燥呆板的形象,通过配以图片、声音效果的案例进行辅助教学,可以用鲜活、生动的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拓展了教学手段应用的空间,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物质保障。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断探索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更加强调时效性、现实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加自由地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地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引入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
三、多媒体教学中“静”与“动”的关系
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现在国内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多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但是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度应用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李雅儒等人在2010年对集中学习政治理论课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所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效果调查研究》中的分析显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多媒体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作用,师生之间在教学沟通、课件使用反馈等方面缺乏互动,多媒体课件教学亟待改进。
虽然多媒体技术本身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应该特别注重多媒体教学中“动”与“静”的结合关系。
(1)空间上“动”与“静”的结合。从空间上讲,多媒体设备是固定不变的,多媒体课件也是教师事先固化成型的,因此属于“静”的范畴。课堂上的现实状况往往是教师被受限于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而将自身授课时的运动轨迹固定在讲台旁,将精力集中在电脑的操作和课件的演示上,容易忽略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反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目光往往固定在演示屏幕上,很少同处于光线暗处的教师发生情感上的交流。结果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于课件的关注度,却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在空间上,施教者和被教育者需要被赋予“动”的角色。
要让教育的主导教师和教育的主体学生都“动”起来,首先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熟悉教学内容,能够做到对讲授过程和课件操作配合非常熟练;其次是要求教师能够做到脱离多媒体讲台这个固定的空间位置,随着讲解过程的深入,教师的动线能够延伸到黑板,能够延伸到学生座位中间,从而避免了多媒体设备演示时光线较暗导致教师被忽视的缺点;第三,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考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设计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动”起来。这样在固定座位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学生一方面身体动起来,另一方面思维也随之动起来。
(2)时间上“动”与“静”的结合。由于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章节讲述所需时间也都是根据课件的演示速度按计划预先设定好的。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把教学的首要目标限定为在规定的课时时间内将多媒体课件演示完毕。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很多教学经验缺乏的年轻教师很难根据课堂上学生们对于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有针对性地临时调整讲述内容。
一个优秀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该做到让现场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动起来”。在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时间表推进教学过程的同时,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及时调整时间安排表,通过案例、举证、联想等方式调整授课重点。作为一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经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大国关系、周边关系、热点地区国家关系等重大问题要从历史观和全局观两个方面有较为深刻的研究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的同时,使教育的主导——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多媒体课件中“动”与“静”的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图表等信息是“静”的范畴,动画、声音、视频属于“动”的范畴。在课件制作时,除了要满足为教学服务,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界面简洁美观,信息量适当等要求外。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中文字、图片等静态内容和动画视频等动态内容的比例关系也非常关键。由于动画视频等动态内容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更高,很多教师喜欢在多媒体课件中大量使用视频资料。视频资料的大量使用容易造成多媒体课件对教师的“越位”。动画、声音、视频的使用不应太频繁,一次课1~3个2分钟以内的简短动画、声音、视频为宜。
总之,教师应在课堂上把握好多媒体课件与教材或讲稿的关系,把握好常规教学与现代技术教学的关系,教师是课堂真正的主导者,而不是教学设备和课件的附庸,多媒体等其他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第四节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通常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学艺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活跃课堂气氛:振奋精神,调动情绪。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缩短距离。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新鲜生动,激发兴趣。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⑤启发学生的心智:通俗易懂,促进理解。⑥展现教师的才能和机智:机动灵活,化解冲突。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高青兰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心理、道德水平等为内在根据,以追求教学美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性活动。教学艺术应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二是指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三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创造性活动。
关于教学艺术的分类,文献分析的结果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从教育的过程来划分可以分为备课艺术、上课艺术、作业评改艺术、课程考查艺术等;按照教学的内容可以划分为教学再现艺术,教学表现艺术等;按照教学的手段可以划分为教师的语言艺术、板书艺术、仪容仪表艺术等;按照实施方式可以划分为教学讲授艺术、师生问答艺术、教学演示艺术等。本文按照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进程将教学艺术分为教学导入艺术、教学启发艺术、氛围凝聚艺术和总结凝聚艺术进行介绍。
一、教学导入艺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艺术地处理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导入作为课程的开端和序曲,是课程整个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一个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导入设计,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主动性。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为整堂课教学过程的顺利铺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经验丰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年级层次、讲授内容等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
一般有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法。
(1)时事案例导入法。该方法根据近期发生的时政要闻中的热点问题、突发问题案例作为教学导入手段。由于时政热点受学生关注程度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时事案例导入法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例如,在进行《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课程教学时,当课堂教学伊始就向学生展现佛山小悦悦遭碾压事件、西安药家鑫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等案例,原本看课外书、玩手机和打瞌睡的学生都立即打起了精神,而且还带动了学生的自发讨论。实践表明,时事案例导入法能够让学生迅速抓住课程的主题并产生深入探求的欲望,是效果较好的导入方法。
(2)视频导入法。多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上的大量运用,促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影俱全的功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述《中国南海问题》课程中,课程开端的视频片段凸显了南海利益各方的焦灼对弈。在片段中,教师恰当地选取配音,有效运用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教师要讲述的内容一目了然,将学生很快引入了教学。
(3)故事情境导入法。寓意深刻而又轻松幽默的故事,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使故事情境导入法受到学生的喜爱。例如,在讲述《重庆地方发展现状》课程时,通过讲述一个传统的重庆民俗故事让学生们短时间内了解重庆的地方特色。
除此以外,常用的导入方法还有温故知新导入法、实践活动导入法、歌曲欣赏导入法、情感体验导入法等。
二、教学启发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教学规律认知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显露。同时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性实践能力。2007年2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启发式教学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性教学方法的一种基本形式。教学启发的含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种生动活泼的环境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具体来说,启发式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启发式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类似联想的科学想象,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可以促进学生情境体验感受的加深;第二,启发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时机并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启发教学要注重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响应紧密配合。
三、氛围凝聚艺术
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心理环境的综合反映,它是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氛围的营造是一门艺术,它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四、总结延伸艺术
总结延伸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过去一个阶段或者一定量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分析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对教学意义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推而广之”,使教学效果在时间和内容上得到延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