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实施组织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实施组织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与实施第一节教学管理与组织机构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机制性过程和措施。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普遍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表现出生动性的特点。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实施组织

第四章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 教学管理与组织机构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机制性过程和措施。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此外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起主体作用的学生,还必须包括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因素。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一,其地位和作用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两个文件更显突出,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较薄弱、投入不充足以及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教学特点,造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缺乏健全规范的教学管理秩序、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授课质量不佳等问题,使得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普遍呈现出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如何学的尴尬情境。针对此种情况,结合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改革的契机,各高校必须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特点与难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的精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其教学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此外,为加强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内外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以及现实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内外方针、政策,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从以上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的阐述来看,形势与政策课与当前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四门课程具有明显的差别,其对于当前国内外形势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更贴合大学生的政治兴趣点,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并非仅局限于介绍形势,更重要的是落在“政策”二字上,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拥护党和国家的内外政策,因而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更为浓厚,难度更大,并且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选择、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不同于上述四门课程的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师、学生等要素构成。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和重要载体,教师是主导因素,学生是主体因素。而目前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中教学过程环节出现的问题最多,这也跟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教学特点有关。

1.教学内容与手段方面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时效性强、内容涵盖面广以及政策性强的特点。

首先,由于每学期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教学要点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都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高强度的时效性要求使得每学期的课都是新课,甚至在上课过程中要随着事态的发展不断更新调整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求贴合当前热点又要求具有一定信息量,因此为更清晰地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授课教师对每一专题的备课都需要查阅大量的背景信息和相关信息,这使得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内容繁多且涵盖面广的特点。

第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最终的落脚点是在“政策”上,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对专题所涉及的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进行深入浅出且生动可信的把控和解读,因而也呈现出政策性强的特点。

在教学手段方面,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普遍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表现出生动性的特点。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课堂教学或讲座式教学中开始呈现出互动探讨式的教学特点。

2.学生和授课教师方面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的精神,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一,在本科四年期间共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共计1个学分,在校大学生均需修满才允许毕业,因而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教学面广,学生数量多并辐射全校各个年级各个专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对于授课教师而言,不仅意味着工作量大,更对其专业能力和政治修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授课教师方面来说,目前从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教师基本上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党政领导和学生辅导员担任,呈现出人员构成复杂、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师资培训缺乏系统化常规化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机制建设

(一)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各教学及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教学管理体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一,必须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指导,以各二级学院为教学主导,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共同负责的教学管理体制。即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形势与政策课教研组负责组织专兼职教师备课以及示范课讲授,各二级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的实施、考试管理和成绩登记,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课程教学的安排与教学评价,学工部负责对各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及其他兼职教师组织培训,宣传部负责组织相关的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建立起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教学管理体制。

(二)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担任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因而在选拔、培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过程中要始终强调两心(责任心、事业心)和两性(政策性和专业性)。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效性强、政策性强、涵盖范围广,因而教学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授课教师认真负责地完成好每一次备课、完善好每一篇讲稿,更需要授课教师主动掌握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最新动态、发展方向和政策,与时俱进地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并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和政策把握解读能力。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把控和指导。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而且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全面、客观的分析,并较好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因此,学生辅导员作为一个和大学生紧密联系的群体也必须参与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来。只有建立专兼职搭配、优势项互补的教师队伍才能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最有利的保证。

(三)遵循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要点,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划和设计,对课程设置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要根据“要点”,同时紧密结合当时的形势和变化,努力做到明确教学目标及要求,指导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正面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能力,帮助学生解惑释疑。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应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中并把它列为学生的必修课,规定学生课程修满合格后获取学分。在教学实践中,采取课堂系统讲授、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每学期按16学时安排教学,依据教学内容由全校统一命题考核。实施规范化的教学目标管理,使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四)加强教学环节规范化管理

要确保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就要对教学环节规范化管理。为此,完善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必须抓好四个环节。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要充实丰富,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解读把控要到位深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决定教材和教学资料必须不断充实丰富和更新。首先,必须加大支持和投入,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教学资料和备课参考资料的规范化。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做到内容新、所涉及热点问题新、掌握观点及数据新、方针政策解读深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以及国家政策的教学目标。其次,建立国内外形势政策资源库。依托形势与政策课教研组专兼职教师建立国内外形势政策资源库,这样不仅有利于相关专题的备课工作,更有利于学生方便、快捷地把握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再次,订阅丰富的学习资料。各高校把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学习辅导资料,为师生提供必备的教学参考。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形势政策课教材的编写是教学环节规范化的一大难点,依据教育部每年制定的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及教学要点所编撰的教材,始终要滞后于当时形势的发展和政策的走向,此外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获取的信息也多种多样。因而如何把握形势走向、如何解读政策方针决定了教材的质量和规范化程度。在教材编撰上要把反映国内外最新动态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资料。结合当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编写教学参考资料。要及时利用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高校教工委等有关部门下发的形势政策教育文字、音像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正确选择电视、网络、杂志等传媒平台上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3)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的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教学生动化。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音视频资料制作课件,加强多媒体教学。要加强教学方式的改革,积极运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空间。校园网站要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动向,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使大学生了解国情,和党中央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

(4)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模式。形势与政策课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课程加以建设,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体现教育改革的时代性、生动性和灵活性。手段,要求任课教师合理利用音视频资料制作课件,对政策的解读要兼具专业性和生动性。

第二节 任课教师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所具有的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以及思想性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而特殊的使命,特别是教学目标中对于政策解读和把控的部分,对于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以及理想信念的梳理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充实,在于师资质量的提高。

一、任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政治素养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一,其所具有的政治性特点决定了授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当高的政治素养。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有关教学目标的阐述,授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应具体表现在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以及对所讲专题涉及的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度理解与信服。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如何不仅会直接影响授课质量,更会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在选拔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过程中不能跨越的“红线”。

(二)知识素养

前一节已经提到了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时效性特点决定了每一学期的形势政策课内容都不同,特别是教学内容要随着事态或政策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因此每一次备课都是新课,每一次讲课都需要加入新的内容,这对授课教师对于相关专题所涉及的知识深度、广度以及政策把握解读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授课教师的知识素养也成为了衡量该教师是否适合从事形势政策课教学的重要指标。此外,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内容多、观点多,授课教师既要在形势政策课中讲出自己的风格水平,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内容和观点确实非常不容易,面对一个专题如何进行丰富的背景知识补充,如何进行清晰的当前形势介绍,如何进行深入浅出的政策分析,如何进行生动且令学生信服的观点引导,如何从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异议,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都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要上好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在知识素养方面必须做到:

(1)养成关心时事、探究时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主动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热点事件背后的历史脉络以及事态发展的最新走向。

(2)主动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等媒体加强国内外形势政策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策把握和解读能力,同时形成全面正向的政治观点。

(3)主动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主动把控当前大学生在形势政策上的疑点困惑,并对相关疑惑作好应对措施上的知识储备。

(三)社会实践指导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较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而观念和素养的形成提升除了灌输式的课堂教育外,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真正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和理解运用政策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综合教育活动。感性实践能增强大学生从发现问题过程中全面了解形势的能力,理性认知能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切认同感,而形势与政策课授课老师必须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指导素养才能帮助学生从零散琐碎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从看似混乱无解的事件中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并且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实践教学也是丰富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一个不具有较高社会实践指导素养的授课教师在面对学生从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甚至异议时,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浅尝辄止,长此以往只能打击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兴趣,或者使学生继续迷茫纠结下去,甚至因为片面的理解、负面的认知导致政治素养不高、政策理解错误、价值观念偏差或动摇对党和国家的信心。

第三,授课教师在社会实践中也会得到成长,一名具有较高社会实践能力的授课教师对形势政策的把握和解读会更为深入透彻,其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也更能让人信服,从实践中获取的丰富实践案例也能帮助教师深入浅出地分析形势并且生动地讲授政策,可见社会实践指导素养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四)人格素养

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批判精神,但同时较浮躁,追求快速,这种特质要求授课教师在讲授知识性信息时能够做到条理清晰、生动有趣,在分析政策类信息时能够做到逻辑严密、深入浅出,在指导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做到目标明确、耐心高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高要求的同时,更是对教师人格素养的极大挑战。教学大师和教书匠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很好地将教学知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风格美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听课学生不仅能够在获取知识性信息,更能通过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获得“润物细无声”似的教育。例如,近年来在百家讲坛节目中受到广大学生欢迎的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于丹、孔庆东、孔丹林,前三位老师都是讲授历史的,后三位老师是讲授名著古籍的,能把严肃厚重的历史讲得妙趣横生,能把枯燥难懂的古籍讲得如此引人入胜,除了几位老师深厚的专业基础之外,最吸引人的还是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的人格素养。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政策性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相对来讲比较严肃,如果缺少了教师独特的个人风格将很难吸引90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所谓言传身教使得学生更容易通过教师个人的能力、品德、价值观和思想感情去学习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理念和观点,如果没有积极正面的人格,学生将很难接受和信服授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而,在选拔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独特的人格素养必须作为选拔教师的因素之一。

(五)科研素养

科研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通过科研解决诸如课程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一系列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质量的问题,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成为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这对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形势政策课教学特征,授课教师的科研素养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研究,即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的研究和环节的把控,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2)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即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能收到较好教学效果,同时总结出具有形势政策课教学特点的一系列教学方法。

(3)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即从形势政策课受众的角度入手,掌握思政教育工作规律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思政课程教学管理机制。

二、任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

(一)掌握和运用教学要点的能力

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研究制定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是指导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规定了每学期的教学目标、原则、内容与要求,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教学要点的基本精神,依据教育教学要点确定教学专题和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并具备运用该教学要点实施教学的能力。

(二)确定教学专题,充实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落实教育教学要点,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政策性强的特点,因而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甚至要跟随事态的发展调整每一堂课的讲稿,学生也没有固定的教材。基于此,为取得更佳的形势政策教育效果,授课教师必须潜心研究本学期每个教学要点,并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和理解度确定每学期的教学专题。此外,教学内容的充实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难点,哪些内容能讲、哪些内容不能讲、能讲的内容怎么讲、需要充实哪些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等问题都是考验一个教师教学技能的难题。第三,每一位形势政策课授课教师都会面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因此还应具备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入点并结合学生关注点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教学能力。

(三)编写教案,撰写讲稿以及制作课件的能力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实施方案,它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地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关系,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依据形势政策课知识性、时效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在编写教案和撰写讲稿的过程中首先做到优化教学内容:①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有全局意识,紧扣教学目标做到有层次、有主次、有详略,形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顺序合理、衔接自然的知识体系;②确定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把知识和观点的深度、广度、难度、速度控制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之内;③突出重难点,注重在编写教案过程中通过问题设计和互动在重难点问题上激发学生思考。

其次,授课教师应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特定教学内容使用诸如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避免课堂教学枯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第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考察授课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形势政策课所涉及内容的严肃性以及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乏味。因此,生动且高质量课件的制作尤为重要,这也考察了授课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寻找相关信息的能力。

(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优劣,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一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也就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关键,因而授课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教师选拔的重要标准。

对于形势政策课授课教师而言,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具备以下两种能力:

(1)高效、高超且吸引人的语言沟通能力。形势政策课具有政策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政教育性等特点,过于重复会引起学生厌烦,过于严肃说教会导致学生逆反,因此仔细揣摩教学语言,注意语言沟通艺术直接影响着一堂形势政策课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逻辑性强,切忌模棱两可和啰唆重复;其次,语言要生动风趣、充满激情、幽默又不失理性,切忌死板的说教和乏味的照本宣科。

(2)随机应变、机智理性的质疑应对能力。由于目前较为宽松自由的舆论氛围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等原因,学生对于党和国家的政策观点存有质疑或不同的声音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由于形势政策课内容的鲜活性、所涉及知识面的宽广性以及众多同学关心国家大事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得形势政策课课堂上少不了一番唇枪舌战,可怕的不是学生的质疑,而是教师无法以此为契机进行机智理性的应对。有质疑证明学生在思考,这本是好事,如果授课教师能随机应变地抓住机会进行深入讨论,并进行理性地引导,这反而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契机,因而授课教师对质疑的应对能力不仅是对自身政治素养的检验,更是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考验。

三、任课教师选拔程序

图4.1 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的一般选拔程序

图4.1为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的一般选拔程序,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由专兼职教师组成,因此除教务处负责发布每学期形势政策课所需教师数量以外,校学工部可根据现有学生辅导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中的职称情况、政治理论素养情况以及每学期形势政策课学生评教情况制定初选选拔标准。在候选人试讲环节,必须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教师把关试讲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由形势政策课教研组负责人把关试讲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政治素养,经过综合评估最后确定每学期形势政策课授课教师名单。

第三节 教学方案设计

所谓教学方案也称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计划。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专题、上课时间、课程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程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会涉及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的使用、作业及思考题、PPT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程类型的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一、教学方案设计的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之一,其教案的编写要依据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研究制定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并从学生强烈关注的事件等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另外,虽然我们在第一节有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点的部分已经阐明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之处,这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案设计来说每学期都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案设计都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明确制定教学目标

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研究制定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对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的提前设定,其通过精练的语言阐述了在当前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应该取得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教师备课并制定教学方案之前必须要通过此教育教学要点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此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专题。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用精练的语言罗列本学期形势政策课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合理选择相关背景知识,确定知识和政策讲授的深度、广度、难度和速度,并在此过程中点出教学的重难点。另外,在确定了教学内容知识点之后要合理串联组织各部分知识点,做好教学衔接,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三)恰当使用教学方法

为避免将形势与政策课上成灌输说教式的形势政策传达会,授课教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不同学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以下几部分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①教学导入或引入语部分;②背景信息介绍及事态发展梳理部分;③政策解读和形势分析部分;④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衔接部分。

(四)科学分配教学时间

形势与政策课由于信息量大、政策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变成讨论会,耽误了教学时间,不利于课程整体的连贯性形成和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因此,教学步骤的设定以及教学实践的合理分配尤为重要,也间接考察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教案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分配好各部分的教学时间,保证课程的流畅性。

二、教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学经验、教学个性风格以及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撰写和设计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研究制定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按照要点合理设定专题,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重点、难点,统和知识体系,科学设定深度、广度、难度和速度。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和政策误读。那种远离课程目标,脱离教学内容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的发挥要尽量避免。

(二)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每一堂形势与政策课要突出重点和主题,避免因课程信息量大造成学生听课后只知接受而不去思考的情况,避免把形势政策课上成政策通报课和信息梳理课。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设置互动讨论和总结反馈环节,要注意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更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逻辑和层次。

(三)原创性

虽然每学期教育部社科司都要研究制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但是具体讲哪个专题、怎么讲都由授课教师决定,这为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客观上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在主观上,课怎么上、上得好不好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授课教师如果做到在备课过程中学习大量参考资料、查阅大量政策信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请教思政专业课教师指点并吸取同行经验,那么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这对于教师的成长和课程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授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钻研教学方法,广泛涉猎多种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但不要照搬照抄,要对信息资料和别人的观点经过吸收、理解、思考、消化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写出自己的教案。

(四)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思政教育课程严肃性的特点,难免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如果在教案的设计上使其成为一篇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散文”或者课本剧,那么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共鸣。所以教学过程的开头、经过、结尾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堂语言上要风趣幽默,在教学语言上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五)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简繁得当。

(六)灵活性

由于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甚至对教师的政策解读提出质疑,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和敢于质疑的可贵勇气给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灵活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在容易引发讨论和质疑的部分作好应对准备。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案示例

本章节选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走进世博会》的教案作为示例。这份案例充分展示了形势与政策教学“动”“静”结合的特点。

导语:精彩纷呈的时刻

2010年4月30日晚,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在世博中心举行,这是世博会160年历史上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

世博会,全称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sition)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资料】世博会的由来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展开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

博览会起源于欧洲早期的集市。从15世纪起,欧洲诸国举办过多次有影响的大型博览会。18世纪中后期,伴随新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的博览会。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法国都举办了多届有影响的工业博览会,以此推动本国工业生产技术,宣传新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博览会的规模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国际性博览会。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是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

【资料】英国为什么要举办世博会?

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当时的英国在世界工业中一马当先,英国成为当时欧洲金融的中心。这些因素触发了英国将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主角的欲望。此前,欧洲各国举办工业博览会已不是新鲜事,特别是英国、法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都举办了多届有影响的工业产品博览会,以此来推广本国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宣传新产品。

1851年5月1日早上9时,水晶宫开门接纳来参加开幕式的客人。50万多人聚集在海德公园四周。11时30分,9驾皇家马车列队离开了白金汉宫前往海德公园参加世博会开幕大典,12时的钟声敲响,在“哈雷路亚”乐曲声中,王室和他们的随行人员进入展览宫。

开幕式上维多利亚女王和每一位宾客一样兴奋激动,维多利亚女王在当晚的日记中回忆道:“……出发时天空微微下着细雨,在我们到达水晶宫前,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宏伟的大厦上面,每个国家的旗帜都在阳光下飘扬。我们开上罗敦路,在入口处走出马车。当我们进入大厦,通过铁门,看见摇动的棕榈树和鲜花,无数的人群在走廊里和周围的椅子上,加上挥舞着的喇叭,都让我感到永远不会忘记的震撼,让我感动……我们走到中间,看到椅子放好,漂亮的水晶喷泉就在眼前,真是神奇——多么大,多么荣耀,多么让人感动。一个人会热爱这一切。欢呼声,每张脸上洋溢的笑容,建筑的宏伟,棕榈树,鲜花,树,雕像,喷泉,乐器,我亲爱的丈夫,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

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世博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注册类(综合类)和认可类(专业类),注册类世博会举办必须有5年的间隔时间,举办期共计6个月。在两届大型综合类世博会其间,成员国在国际展览局的许可下可以举行一届专业类世博会,但面积必须控制在25公顷内,时间上不能超过3个月,且必须有一个专门的主题。

根据此规定,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属于认可类世博会,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属于注册类世博会。

世博会的组织机构是国际展览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简称BIE),总部设在巴黎。国际展览局属政府间国际组织,其作用包括组织考察申办国的申办工作,协调博览会的日期,保证博览会的质量,规范博览会的活动等。国际展览局目前有154个成员国(统计截至2008年7月1日)。

(一)人类文明的盛会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1851年创立的世博会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反映了世博会这一特定活动形式的指导思想以及区别于其他博览会的特性,体现了世博会组织机构、主办方以及参与方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共同意识。

1.进步——世博精神和理念的集中体现

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后来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刻影响,“进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观念。“进步”意味着人类社会和生活与时俱进。早在1851年,水晶宫的创始人就高高地举起“进步”这面旗帜,为世博会以后的发展定下了基调。160年来,世博会始终如一地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从首届伦敦世博会一直到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可以看出“进步”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世博会的全部历史之中。正如美国前总统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所说:“世博会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的进步历程。它激发了人类的活力、进取心和智慧,促进人类的聪明才智的发展。”(阿尔弗雷德·海勒·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进步”这一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工业与艺术的结合。在当时欧洲,世博会是体现国家实力的一种表现方式。看一个国家发达与否,主要看制造业和艺术的卓越程度,两者相辅相成,一方卓越必然会影响另一方。因此,世博会在创立之初,特别强调工业与艺术的结合。

如1851年世博会的分类法中,艺术就已经成为展示体系的四大部分之一。1862年,伦敦世博会官方标题就是“伦敦国际工业与艺术博览会”。1867年巴黎世博会也展示了从石器时代到1800年的人类进化史,并把艺术放在分类体系中的第一大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艺术馆一直是世博会园区中比较醒目的展馆。

世界和平。经历了战争以后,人类更加珍视和平。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次举办的博览会,该博览会以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主题。对过去互为敌对的国家而言,这是一次彼此交流和沟通的极好机会。各参展国家展示了各自对世界科学、技术、政治和文化的贡献。实践证明,世博会是推动世界和平,促进文化融和的盛会。

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博会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弘扬。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以人为中心,分别按“地球的人”“生产的人”“经济的人”进行分类。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主题为“人类与世界”,进而把主题划分成若干副主题,即“人类——探索者”“人类——生产者”“人类——创造者”“人类——社区”“人类——自身健康”“人类——供给者”等。在世博会发展的进程中,以人为本始终处于突出的位置。

可持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举办的几届世博会形成了对“进步”再思考的一条主线。人们针对工业化,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对科技的滥用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进行反思,因此期望现代发展不再服务于经济和政治竞争,而应该提供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可能性,并夯实世界和平的基石。这些世博会更加突出对进步的反思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如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科学、文明和人性”、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人类与世界”与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人类的进步与和谐”等。同时,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1974年在斯波坎举办名为“国际环境博览会”的世博会,第一次明确以环境为主题。从1992年联合国颁布《21世纪议程》以来,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爱知世博会、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延续了“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

综上所述,“进步”在每一个时期或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表现方式。“进步”作为世博会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世博会的历史之中并始终与时俱进。可以肯定,“进步”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仍将主导并影响未来的世博会。

2.创新——反映世博会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世博会是展示发现和创新的舞台,并以诸多“世界第一”而闻名。“创新”这一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是体现“进步”这一主线的理想方式。“创新”是一种姿态,它激励人们去探索历史、自然以及大千世界的未解之谜;“创新”是一种方法,它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在世博会早期主要体现在竞争上,后来重心逐渐地转移到对未来的探索和思考上。

世博会一开始激励竞争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评奖。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一直到20世纪中期,每届世博会都有奖项,一般都有几千个,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有5 130个奖、1 867年巴黎世博会有19 776个奖、1900年巴黎世博会有45 905个奖、1904年圣路易世博会有39 158个奖、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有1 175个奖。从1851年首届世博会后一个多世纪里,评奖成为体现成就的最重要的标志。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加剧国与国之间产品竞争的方式逐渐背离了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并与世博会重心由展示产品和技术向展示理念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因此,196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展区总代表团决定放弃评奖比赛。以后直到2005年爱知世博会为止,世博会对展品的评奖中止了近半个世纪。

1851年伦敦世博会第一座由金属与玻璃预制板建成的大型建筑(水晶宫),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贝尔电话、留声机和爱迪生电报以及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的柯达彩色胶卷等成就,在当时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世博会是展示发现、激励创新的舞台,人们都希望利用世博会这一平台来发布最新的技术产品或研究成果。很多创意都在世博会后广泛地应用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从今天常见于图书馆的等级体系分类表,到国际化大都市不可缺少的主题公园以及国际会议中心等,都曾首创于世博会。“创新”反映了世博会的追求,也是推动世博会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威廉·麦金莱说得好:“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总是能给人以启迪,使人类的大脑更充实、双手更灵活。接踵而来的是友好的竞争,它是产业进步的动力,是发明创造及人类活动各领域所作努力的灵感源泉。”(阿尔弗雷德·海勒.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3.交流——体现世博会作为场所存在的价值

世博会是世界的缩影,人们通过世博会认识和了解世界。160年前,世博会的主办者希望将整个世界全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采用百科全书式的展示体系,让参观者可以在园区内体验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产品。后来,随着世博会展示的重心向理念和文化转移,传统的展示方式让位于能深刻反映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的主题展示体系。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发达的大众传媒技术为人们了解世界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于是,有人开始怀疑世博会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重新思考和挖掘世博会作为场所的价值。

世博会走过了160个春秋,它之所以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就是因为人们在发掘世博会生存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每届世博会都吸引大量国家和组织参与。报名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国家和组织有246个。世博会提供了文化交流的舞台。文化没有强弱之分、贫富之分、新旧之分、大小之分,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世博会提供了一种平台,以展示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特有的文化传统、科学发现和创新精神。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正如1970年大阪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者阿瑟·埃里克松(Arthur Erickson)所说的,世博会满足了人类本性深处隐藏着的一种“欢庆节日”的愿望。在当今这个机械的世界,社会的内在冲动已经丧失了价值,不为人所看重;但仍有那么一些事情,特别是这样一种颂扬人类成就与愿望的庆典,仍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努力(阿尔弗雷德·海勒.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世博会正是满足人们这种节庆愿望的最佳场所。为了丰富世博会的活动,世博会将娱乐活动纳入了自己的活动范围。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娱乐活动有2万场之多。

世博会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论坛。从19世纪末开始,人们就在努力促使博览会从技术竞争的平台转向思想交流的平台,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全球未来的共同探讨上。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论坛,它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方式。这就是世博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从1873年世博会开始,论坛逐渐成为世博会不可缺少的主体活动之一。上海世博会的论坛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公众论坛、主题论坛和高峰论坛。

在1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世博会之所以保持了始终如一的办会理念,就是因为世博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文化的而不是商业的博览会,从一开始就确立起有别于其他博览会的文化性格。更为重要的是,世博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这种崇尚进步、激励创新、促进交流的价值观,推动着世博会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二)中国与世博

1.结缘——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当早期世博会在欧美举办时,当时的中国人把世博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是大清帝国对世博会的一种理解,这是由于当时的人们还未能从把技术看成是“奇技淫巧”的认识中摆脱出来,更不用说深入思索这些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人的价值观的冲击等问题,以至于最终忽略了能密切接触首届世博会的机会。1866年,清政府总理衙门首度应邀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但对于博览会免除参展出口税的惯例产生疑虑,担心免税将发生走私偷漏,因而仍然未能以官方名义答应参加1867年巴黎世博会。直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才有了以官方名义正式参与世博会的记录,但那一时期世博会的具体组织基本上是由外国人代办的。

(1)世博中国第一人。1850年,英国向全世界宣布,将于次年举办首届伦敦世博会,维多利亚女王盛情邀请各国政府届时参加。当时在华的英国官方机构和洋行竭力向中国官员和商人们游说,希望他们参加在伦敦举办的世博会,但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并无此意识,因此首届世博会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然而极具商业机敏和智慧的商人徐荣村获悉后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很快命人精选了12包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紧急船运到伦敦。最初,由于包装上的粗糙,“荣记湖丝”遭到了冷遇。但好在世博会长达数月,经过反复比较,“荣记湖丝”的各种优点逐渐显现出来,受到了众人的青睐。最终,“荣记湖丝”在首届伦敦世博会上获得金、银大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奖牌和奖状。这一珍贵的历史记载使徐荣村成为“世博中国第一人”。徐荣村,名瑞珩,字德琼,广东香山人,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在英商“宝顺洋行(Dent&Co.)”担任买办。当时的上海,群商云集,良莠杂糅,而徐荣村则以“货则上品,售之则上价”为经商之道,在沪经营丝绸、茶叶,蜚声商界。

另据一幅由英国画家塞鲁斯画的油画显示,当时中国船“耆英”号上的一位广东人(人称“希生广东老爷”)也参加了首届伦敦世博会。“耆英”号上有不少中国的工艺品,因此在纽约和伦敦吸引了不少当地人士上船参观。英国女王以及狄更斯等名人都曾参观过“耆英”号。由于在首届伦敦世博会上有中国展品参展,所以希生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了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1851年5月22日《匹茨菲尔德太阳报》对油画上的这一情节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希生与其他外国使节站在一起。当-诗班-起亨德尔的《弥赛亚》哈利路亚合-曲时,希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突然从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中走到女王前,优雅地向女王行了礼。当时一些英国媒体报道说,伦敦世博会吸引了中国等25个国家的参与。油画之所以把中国人排列在突出的位置,完全是为了突出中国的参与。

(2)官方首次受邀,民间代表参博。1866年,清政府首次被邀请参加法国巴黎世博会,由于“轻商”观念严重,当时的清政府并无意参加世博会,因此也没有派出官方人员参加,而是一些民间商人以私人身份参加了此届世博会并获得了一些奖项。当时身在海外的中国文人王韬,以游客身份参观了1867年巴黎世博会并以文字形式记述了这次盛会。

王韬是晚清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1849年进入英国人在上海办的墨海书馆翻译中国典籍,深得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赏识。1867年,理雅各返国,邀王韬同行,由此开始他在欧洲两年多的生活。王韬在自己的著作《漫游随录》中记述了1867年他在法国参观巴黎世博会的见闻,其中除了介绍世博会的情况之外,还专门记载了一个广东戏班在世博会上演出的情景,这是首次见诸中国人笔墨的世博会印象。

寄旅伦敦的王韬还有幸见识了已搬至伦敦郊区的首届世博会的“水晶宫”。王韬笔下的“水晶宫”是这样的:“……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旃,建于其上,逶迤联翩,雾阁云窗,缥缈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汉。北塔凡十四级,高四十丈。砖瓦榱桷,窗牖栏槛,悉玻璃也;目光注射,一片精莹。其中台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毕备。”

1869—1872年,沟通地中海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通航,缩短了欧洲和中国之间的航程;1871年上海与伦敦之间又接通了海底电缆,沟通的便利为中国参与世博会打开了方便之门。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就与世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866年总理衙门首度受邀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起,至1911年清朝覆亡为止,在短短的46年期间,中国共计收到超过80次以上的邀请。但是,清朝总理衙门均因对世博会不甚了解,而以拖延敷衍推辞。

(3)洋人代办中国参展活动。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政府第一次由官方派代表出席。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人们安于现状,甚少与外界交流,有能力办理外交,参与国际性活动的人才寥寥无几。同时财政短缺,缺乏参展所需的大笔经费。由于海关主要是负责进出口贸易和各国之间的商业往来等事务,所以总理衙门便授权当时的海关总税务司、被称为“中国通”的赫德负责选送展品和参展等事项。以赫德为代表的海关人员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首先是展品方面,包括筹备海关展览品以及在各口岸向民间征集展品,并对展品的收集、编排和运送等环节作了详尽的指示。其次,为了展示中国的港口和国际贸易状况,赫德决定将中国部分口岸的对外贸易情况展示于世界各国面前,包括中国各个口岸进出口商业贸易的样品、航运情况图表和货物的进出口数据等。此外,上海税务司还根据各司的材料编写了海关第一本十年贸易统计报告。海关总署对各海关税务司采取了激励机制以鼓励他们更好地完成收集展品、统计数据等工作,这也最终保证了世博会筹办工作的顺利完成,显示了当时海关的实力。由于维也纳世博会展览的成功,中国政府陆续参加了之后的世博会,但是,也由此形成了清王朝委托懂得外交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承办世博会这项国际性事务的惯例。

1876年,美国为纪念建国100周年,在费城举办了名为“美国独立百年展览”的世博会。中国早期参加世博会均是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操办的,代表中国参加的也多是在海关任职的外国人。但这一次在海关随员中有一位是当时的浙江文书李圭,因此1876年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真正由中国人代表中国参加的世博会。李圭是由中国东海关税务司德璀琳推荐给赫德被派去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的,他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将会内情形并举行所闻所见者详细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在世博会上,李圭亲眼目睹了外国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并由此产生了诸多感触,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一书,记录了这次世博会。李圭详细记述了在世博会上所见的各国展品情况。他意识到参与世博会展览比赛的“皆为有用之品,可以增识见,得实益,非若玩好仅图悦目者也”。对于像费城那样大型的展览会,不少人认为那只是在白白浪费钱财,而李圭却明确指出:“其志在联交谊,奖人才,广物产,并借以通有无,是有益于国而不徒费。”这样的闻识在当时代表了一部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的胸怀。

(4)清政府正式组团参展由洋人操办。中国参展世博会的现象,直到20世纪初始有所改变。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清政府派出了由溥伦贝子领衔的中国代表团参会,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民正式参加的世博会。慈禧太后亲自召见了传达邀请的世博会委员,并向他询问有关世博会事宜。在由溥伦贝子领衔的委员会宣告成立后,副监督黄开甲及其随从随即被派往美国,他也成为到达圣路易斯的第一位外国专员。黄开甲,广东镇平人,晚清中国首批留美幼童之一,曾在耶鲁大学留学。他精通英语,熟悉美国办事方式。一到美国,他就开始行使他的职责,立即着手建造展馆,用6 000多块精美手工木雕镶拼成了京城王府模样的中国馆。中国由此成为继英国之后在这届世博会上第二个举行展馆奠基仪式的国家。

(5)20世纪初期中国的参展。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中国代表团的主席虽然是英国人赫德,但实际负责参展事务的是中国驻比利时大臣杨兆。

1906年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负责中国参展事务的是商务部头等顾问官张謇,由他提议,首次依照清政府刚刚颁布的《出洋赛会通行简章》二十条,由官方和民间联合自行参加世博会。中国终于初步摆脱了由海关洋员把持世博会的旧格局,使筹办世博会朝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在1911年意大利都灵世博会上,清政府决意由外务部、农工商部等联合负责,下令各省会具体筹备参展,以上海为世博会品物总理处,订出“参赛办法”,出版“赛会须知”,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并严令“神主魂幡”“小脚绣鞋”之类反映“近世颓俗”的物品一律禁赛,使筹办世博会朝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了一大步,在行政管理方面,为以后中国参加世博会奠定了基础。

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在美国的旧金山举行,此届世博会是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1914年美国正式向中国政府发出邀请,希望中国组团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此时的中国刚经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国内振兴中国实业的呼声很高,参与世博会这样的活动则格外引起人们的重视。刚成立不久的民国政府也希望通过参加此次世博会重塑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故格外重视,做好了充分准备前往美国参展。

为纪念美利坚合众国对英宣布独立150周年,192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博会。此届世博会上,除了东道主美国外,中国和日本是当时的参展大家。恽震作为政府官员,参加了此次世博会并写了一本《费城赛会观感录》。书中除详细记载了此届盛会的特色、不足和中国参展的情形外,由于他还是此届世博会五人高级评审团的成员之一,故恽震对此特别留意,还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评奖规则,特地附录了中国在此届世博会上的全部获奖名单。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以“一个世纪的进步”为主题的世博会,并向各国广发邀请。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接受美国政府的邀请,决定参加这次博览会。“行政院”通过预算,成立了一个“中华民国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备委员会”,全面负责参展事务。参展筹备工作正式开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并将征集的展品都运往上海。当时上海市政府为此召开了数次会议,要求各机构拿出最好的展品参加世博会。就在筹办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行政院”以国难日深、经费困难为由突然下令停止参加芝加哥世博会,但实际原因是国民党内部派系分明,矛盾重重。此时离世博会开幕仅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各省运来的展品也已集中在上海装箱待运。就在这紧急关头,有关人士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出品人自行组织协会参加世博会,不以国家名义参展,由此组成了一个中国参展代表团赴美。因此,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是一次没有政府官员参与,完全由民间自己组织力量参与的一届世博会,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中国馆也如期在芝加哥世博会开馆。

(6)新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程。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渐融入世界。从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到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共参加了12届世博会,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对于世博会是相当重视的。

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参加的世博会,当时的美国人很少了解中国,因此他们对神秘的中国充满了好奇,中国馆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等待参观的队伍。来自中国长城的古老砖石、西安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战车等展品每天都吸引无数的参观者。

自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成功亮相后,中国在以后数届世博会上的表现和参展模式都以此届世博会为基础。中国馆都是独立建造,并都倾力展示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亮点,不仅让众多参观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多次受到好评。

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上,中国馆内首次搭建了360度环幕电影馆,放映《华夏掠影》。这部完全自主独立摄制的长达20分钟的《华夏掠影》,内容涵盖了中国大地东南西北的风情地貌,采用了包括航拍在内的各种手法和360度的镜头画面,使观众身临其境。在这届世博会上,中国馆先后被评为五星级展馆及最佳展馆,这是中国参加世博会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1992年以“发现的时代”为主题的世博会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中国馆展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现代高科技成就、园林建筑艺术和手工艺品等,并以其新颖、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设计被评为“五星级展馆”。

1993年的韩国大田世博会是中韩建交后双方的一次大型交流活动。围绕“蓬勃发展的中华科技”的主题,中国馆展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航天科技、水利资源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及民族工艺等。中国馆还被评为五大最佳展馆之一。

在198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上,占地1 620平方米的中国馆吸引了大批参观者。他们对中国馆的总体评价是:构思精巧、设计朴实、内涵丰富。中国馆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介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7次远涉重洋的历史。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中国馆的主题区域由信息高速公路展区、未来航天展区、现代展区、古代展区和环幕电影五部分组成。此次中国是使用永久性展馆进行展出,也是本届世博会上唯一使用永久性展馆展出的亚洲国家。展出结束后,该展馆已被改造为亚洲中心。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2005年的5月19日,爱知世博园凸显“中国概念”,园内盛行“中国风”。中国馆标志为《牡丹花·中国情》,把红牡丹作为主体形态,彰显“唯有牡丹真国色”的创作理念。此次中国馆的展示策划和设计首次通过全国招标征集确定。中国馆作为本届世博会规模最大的外国馆,每天都吸引大量日本和各国游客前来参观。中国馆已创造了几个爱知世博会纪录,最突出的是世博会开幕以来,中国馆一直是观众人数最多的外国馆,馆日这天到场观众突破了150万。

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的主题是“水和可持续发展”。中国馆以“人与水,归复和谐”为主题,面积1 200平方米,分五个展出部分,意在通过展示水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水与中国人的生活,进而展示中国的文明。中国馆的标志是中国传统的水纹图案与吉祥图案的组合,表达中国人对水的美好感情。金鱼是中国馆的吉祥物。金鱼最早是由中国人从鲫鱼培育而成的,在中国,它是平安、幸福的象征。(www.xing528.com)

2.预演——从南洋劝业会到昆明园博会

20世纪初,我国先后举办了两次全国性近代博览会,分别是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和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1999年,在中国昆明举办了’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主办高等级的世界性博览会,也是20世纪末在中国举办的一次大型国际盛会。

(1)1910年南洋劝业会。1910年6月至11月期间举行的南洋劝业会是晚清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举办地为江宁(今南京)。这次博览会可以说是国际博览会在中国的一次成功预演。全国各地除蒙古、西藏、新疆外,22个行省全都提供了展品。此外,东南亚、英国、日本、美国、德国也都有展品参展。整个博览会历时近半年,参观人次超过30万。

在清王朝行将结束的时候为什么会举行这么盛大的博览会呢?随着参与世博会次数的增加,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举办博览会对于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内提倡举办博览会的呼声也很高。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个叫张振勋的南洋华侨来北京,捐献了20万两银子,慈禧太后召见他,垂询南洋情况和富国强民之道。张发表了一通见解,提到要召开大规模博览会,以唤醒人们发展工商业、开阔国人的视野,慈禧颇然其说,隧谕有关官员筹议办理,并派员出国考察。后来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端方、南洋新兵督练陈琪,先后参加了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比利时列日世博会、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等,大受启发,于是就筹办了“南洋劝业会”。

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正式开幕。会场位于江宁城北江宁公园内,占地1 000亩。场馆分布如下:自建工程15所,分别为教育馆、工艺馆、农业馆、美术馆、卫生馆、武备馆、机械馆、通运馆、京畿馆、劝工场、会议厅、纪念塔、事务所、审查室和堆栈。另设暨南馆,专门陈列南洋华侨出品物。第一、第二、第三参考馆,陈列外国出品物,供人观摩。为切实倡导实业,特设江宁缎业馆、湖南瓷业馆、博山玻璃馆三个专门实业馆,江南制造局之兰绮馆、广东教育协会之教育出品馆、江浙渔业公司之水产馆三个特色馆。另各省自建馆共14座。全场展馆总数达33个,各省送展的展品达100多万件。会场内外还附设了马戏场、动物园、植物园、剧场等游艺场所30多座,每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此外又新建有旅馆和店铺200余家,接待来此观光的中外游人。会场外围还铺设了轻便的铁路,每小时一趟,花10个铜圆即可坐上火车环游会场一周。会场内还设有马车、人推车,可随时雇用漫游。会展还在百万件展品中选出5 269件获奖展品,其中一等奖66件、二等奖214件、三等奖428件,并分别颁发了奖牌。

历时半年的南洋劝业会,吸引了数十万中外人士前来参观,日本、美国、德国实业界组团前来专程参观和贸易。同年(清宣统二年)9月,周树人(鲁迅)任绍兴府中学堂(现绍兴市第一中学)任监学(教务主任)兼博物教员一年。周氏提倡“读活书”,主张接触社会实际,注重实验实习,组织师生赴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博物标本。

南洋劝业会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它的成功有利于振兴实业,开通民智,大大加强了海外华侨与祖国的联系,促进了南京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1929年,中国政府在浙江杭州举办了西湖博览会,其盛况毫不逊色于192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从1929年6月6日开幕,到同年10月10日闭幕,西湖博览会历时四个月。博览会的展览场馆分为8馆2所,分别为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农业馆、教育馆、卫生馆、丝绸馆、工业馆以及特种陈列所和参考陈列所。这8馆2所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主题,向参观者展示了当时中国所具有的经济文化水平。

西湖博览会的举办同费城世博会一样,都是为了纪念某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前者为纪念美国独立150周年,而后者则是为了纪念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由于当时经济的发展为战乱所阻碍,各行业一片萧条,百废待兴,举办一次大型的博览盛会可以有效地刺激经济的发展,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西湖博览会的发起人张人杰先生曾说过:“神州同胞苦苛法久矣!蜷伏伪共和强暴武人铁蹄之下,束缚之,驰聚之,诛求无艺,文明之迹几熄,生人之趣垂绝。黔首不知身丁何世,更奚复有昭苏之望……众志大成,建设当前,亟乘此际,创行赛会,以鼓励群情,洵开国之要图也。”(引自赵福莲《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2000年版)一番慷慨陈词,道出了举办西湖博览会的迫切之情,也表明了此次博览会的宗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

西湖博览会是一次成功的博览会,从筹备到结束,前后两年,以一省一市的力量,经营成这样的一个博览会实为不易,并且留下许多有意义的纪念物,还趁机将湖滨孤山一带作了很大的整治与经营,而所费仅百余万元,与南洋劝业会相比,花费少而得益多,影响大,规模也要比劝业会大得多,这是此会最大成功之处。博览会评出各等奖项3 000余个,提高了中国商品,尤其是浙、杭产商品以及杭州西湖的知名度。当然,西湖博览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一个严密的整体计划;专职工作人员太少;经费紧张等。此外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所限,展览线路拉得太长,给布置、管理带来了困难,观众奔走吃力,效果也受到影响。

(3)’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世博会历史发展了近一个半世纪之际,中国终于迎来了举办世博会的时机。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主办高等级的世界性博览会,也是20世纪末在中国举办的一次大型国际盛会。

自1993年加入国际展览局后,中国具备了申办世博会的首要条件。经国务院批准,1993年以中国贸易促进会农业行会分会和中国花卉协会的名义向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提出了加入该组织的申请,并同时提出了举办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申请。1994年10月,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第46届会员大会在以色列举行。大会通过决议并同意接纳中国为该协会成员,大会报请国际展览局予以批准“1999年在北京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1994年11月3日,国际展览局召开执行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中国于1999年在北京举行世界园艺博览会(专业类)。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由云南省承办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1995年12月初,国际展览局第117届会员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同意1999年世博会移址昆明举办的决议。

1996年6月5日,国际展览局在巴黎召开第119届会员代表大会,会上审定了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程序及注册。1996年3月24日至26日,同年7月23日至27日,国际展览局、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分别对昆明进行了访问、考察,听取了’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情况介绍并实地考察了博览会会址。1996年9月16日,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第48届年会上一致通过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举办’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至此,中国政府申办’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工作全部完成。1999年在昆明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其会址选在昆明市北郊金殿风景区,占地面积218公顷,会期184天。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从1996年开始筹办,先后花了大约3年时间;1999年5月1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隆重开幕,10月31日,博览会圆满结束。本届博览会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多达95个(其中国家69个,国际组织26个);半年内,海内外943万游客参观了世博园。

世博园占地218公顷,植被覆盖率90%,集全国和众多国家的园林园艺精品、庭院建筑。世博园有五大室内场馆:中国馆、国际馆、人与自然馆、科技馆、大温室;七个专题展园:树木园、药草园、竹园、蔬菜瓜果园、盆景园、茶园、名花异石园;园内共种植各类植物2 500多种、200万株,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12种,在竹园内有各类竹子319种。园内各种花卉经常更换,常年鲜花盛开。

昆明宜人的气候、丰富的植物资源以及众多的自然风景为其举办博览会创造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同时,博览会在昆明顺利举办也促进了云南的发展。这届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促进我国园林园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此外,’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还为我们留下了物化的永久纪念——昆明世博园。

3.圆梦——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改革开放以后,国际社会看好中国,中国也对世博会极感兴趣,从1982年重返世博会起就积极与国际展览局建立联系。1993年5月3日,国际展览局通过决议,接纳中国为其第46个成员国。同年12月5日,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展览局第114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国被增选为国际展览局信息委员会的成员。1999年12月8日,在法国召开的国际展览局第126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国首次当选为执行委员会成员。2001年11月30日,国际展览局举行第130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成功以最高票连任国际展览局执行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两年,可连任一次)。

1999年在昆明举办园艺博览会期间,上海市人民政府就决定申请承办2010年世博会。2000年3月1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委员会。2001年5月,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请函。2002 年1月,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了举办世博会的申办报告。

2002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会员代表大会,李岚清副总理与时任国务委员吴仪等分别作申办陈述。12月3日,国际展览局各成员国代表投票表决2010年世博会举办国。在4轮投票中,中国一路领先,击败韩国丽水、俄罗斯莫斯科、墨西哥克雷塔罗、波兰弗洛兹瓦夫四个强劲对手,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2005年4月27日,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和注册申请函。

2005年12月1日,国际展览局第138次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标志着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完成法定的全部申办程序,由此上海世博会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6年3月,由温家宝总理签署的官方邀请函通过外交渠道向当时168个建交国发出,标志着上海世博会国际招展工作全面启动。2006年8月,世博园区工程建设正式开始。被誉为世界博览会历史上一项创举的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项目于2008年3月20日在黄浦江畔奠基。该区域将城市作为最独特的展品,展示全球公认的、具有创新意义和示范价值的城市保护及开发的实践案例。“网上世博会”是上海世博会的另一大亮点,将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世博会”。2009年3月30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网上世博会研讨会上正式公布了网上世博会域名:www.expo.cn。

中国成功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实现了中国人百年的梦想。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其代表作《盛世危言》中,就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20世纪80年代,老市长汪道涵在提到上海申办世博会时说,广交会是战术性的,管一年,而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五十年,把举办世博会提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海世博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办好上海世博会,对于展现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成就,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多次强调,要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做好各项筹办工作,真正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三)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创造了许多的历来之最,将是后来的世博会难以超越的。这包括历来最大的场地,历来最多的参展国家和地区,以及一般预料的历来最多的参观人次。

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世博会,缔造了历来最多国家参展的纪录,参展国共155个。本届世博会的参展国则多达189个,其中有22个还是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此外还有57个国际组织实际参展,实际参展方达246个。世博参观人次历来最多的一次是1970年的日本大阪,有6 400万,而上海世博会预计参观人次将会超过7 000万。上海世博会的场地面积达5.28平方公里,也是历来最大的。

主办世博会对中国的意义。首先,能办一个历来规模最大的世博会,无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最佳印证,这将唤起13亿中国人莫大的民族自豪感。其次,成功举办世博,也是中国崛起的实力表现。2010年4月,世界银行刚通过改革方案,第一次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投票权,中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大投票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综合国力已上升的另一展示。

1.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主题的英文表述为“Better City,Better Life”,中文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五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和乡村的互动。这五个副主题基本涵盖了当前人类城市问题的五个主要方面。

主办方通过对主题和副主题的阐释,提出了“主题内容结构”和五个主题点(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足迹和城市梦想)。这个结构的基本思想是,城市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系统,并通过两条轴线来解读:空间轴和时间轴。从空间轴来看,首先是城市人。人是城市的细胞,又是城市的灵魂。然后是城市生命,或城市体系,它关注城市本身,城市具备有机生物体一般的特性和规律。然后是城市星球。随着地球总人口数中城市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城市与城市、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从时间轴来看,城市足迹和城市星球两个主题点表达的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追求,既要关注历史上的经验和智慧,又要展望未来美好的城市、美好的生活。两条轴线的交点是城市生命。从时间上来说是目前的城市,从空间上来说是一个城市体系。因此,该原点正是城市主题的核心。

世博会主题是通过主题馆、主题区、主题广场、主题设施、主题游线、主题论坛和主题活动来呈现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内将设五个主题馆。其中三个左右为邻,形成主题馆群,坐落于浦东的中心位置,分别深入解读和表现“城市人”“城市生命”和“城市星球”三个概念领域。另外两个主题馆坐落于浦西,分别展现“足迹”和“梦想”。“足迹”主题馆即城市文明艺术馆,它通过建筑、雕塑及绘画艺术品揭示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与城市文明艺术馆紧密联系的是世博会博物馆,通过实物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手段让游客亲历1851年以来世博会丰富多彩的历史。“梦想”主题馆将使用改建后的老工业建筑,展示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的美好理想。

(1)论坛。论坛将分为三个层次:高峰论坛、主题论坛和公众论坛。

高峰论坛是对世博会系列论坛和主题理念的总结,是整个世博会论坛的高潮和亮点。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上海宣言》,将是建立在上海世博会各参展方对全球城市发展问题共识基础上的一份意愿性宣言。高峰论坛将于2010年10月底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内的世博中心举行。将邀请中国国家领导人、联合国秘书长、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各国部长级领导人、国际展览局主席,以及国内外城市市长、参展方展区总代表、企业界代表、学术界代表、优秀青年代表、媒体代表等共1 500~2 000人参加论坛。

主题论坛从城市生活的角度切入,深入探讨全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高峰论坛提供有力的支撑。主题论坛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原则上每月举行一次,每场论坛将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展开。为体现上海世博会与长三角的联动,论坛举办地分别安排在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和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主题论坛将邀请参展方展区总代表、各国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国际组织、政界、学界、企业界代表参加,每个论坛的规模为500~800人。

公众论坛是宣传推介上海世博会、吸引公众参与及全国全市参与办博的重要平台。论坛主题浅显易懂,贴近日常生活,符合世博会教育与普及的目标。作为上海世博会论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众论坛的举办能提高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促进城市发展,创造社会价值。公众论坛由一系列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独立论坛组成,包括青年论坛(含青年高峰论坛)、省区市专题论坛、上海区县论坛、文化传媒论坛、高校论坛、妇女儿童论坛等。这些论坛将与全国青联、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上海各区县人民政府、相关文化传媒机构、高校和妇女组织等共同主办。绝大多数公众论坛将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举办。

(2)活动。在这里,活动指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后在园区内外举办的各类文化演艺娱乐活动(不包括参展者举办的各类商业活动)。

上海世博会要实现“成功、精彩、难忘”的总体目标,需要用创意活力打造精彩,用平安和谐铸就成功,用快乐温馨实现难忘,将“成功、精彩、难忘”的承诺通过“创意、和谐、快乐”的行动来实现,活动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主要担负三大功能:演绎主题、渲染气氛和分流人群。上海世博会整个会期为184天。目前,园区内规划的公共活动场地有33块,按每块场地每天举办三场活动估算,每天园区内举办的各类活动将近100场,总量将达到两万场。如果把开幕后参展者在各自展区内举办的活动和开幕前后组织者和参展者在园区外举办的活动都计算进来的话,上海世博会的活动数量十分巨大。

2.演绎——精彩纷呈的世博主题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据联合国人居署《2008/9世界城市状况:和谐城市》的报告,全球已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70%。这一快速膨胀的城市化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挑战。

上海世博会为汇聚全球智慧共商城市发展良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论坛。上海世博会主办方在申办成功后就着手开展主题演绎研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有关主题演绎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参展者通过展示、论坛以及娱乐活动等形式,围绕“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的问题,开展主题演绎活动。

尽管全球都面临着城市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各国发展程度和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关注点及解决方案的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城市化的认识和对策上都是有差异的。世博会主题是通过世博会展示、论坛和娱乐活动三大要素呈现的。正是这些差异使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盛会更加精彩纷呈。上海世博会是聚焦全球城市发展的主题盛会。

第四节 教学模式建构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在教学方法、教育学及课程的领域中,去从事有关经验基础知识内容和过程的研究,以及实践引导式反思的教学学术工作。在这些实践中,教师们知识与资讯的来源、反思的焦点、教师洞察力所传达的种类和程度,以及对教学和学习的概念都对教学学术有关键性的影响。

针对“教学学术”的概念,Kreber在研究中,以专家教师团体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对于“教学学术”的概念,一致获得高度认同的项目共有六项:

(1)持续探究教学和学习研究,以及整合和应用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践的智慧和严格的学术标准来达到有效能的教学。

(3)关于教学和学习的知识是通过实践中的反思而得。

(4)拥有明确的研究技能、态度和成果。

(5)通过反思,发展教育学内容知识。

(6)通过资讯和理解的分享,以及同行评审(peer-reviewed)的过程,发展学科教学知识。

为了实践这些“教学学术”的概念内涵,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或知识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学术内容知识(academic content knowledge),意指能够提供具有一致性和意义性的专业知识能力,并且将这些放入已知的系统中,并且使理解者和知识建立联系。第二是学科教学知识:使专业知识内容通过特定的教学过程传授给学生。最后是有关学生如何建构意义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student meaning making),即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让学生从教师所说、所行当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一、教师教学模式分析

(一)多元教学学术模式

在此模式中,第一种类型表示的是教师所从事最低程度的教学学术;这类教师使用非正式的教学与学习相关理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倾向多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他们极少于教学中进行反思,若有也只是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却忽略学生的经验。第一种类型的教师只遵循自身对教学与学习的概念,视教学为一种个人的、私有的活动。反观模式中第四种类型的教师,这类教师懂得查阅研究和使用教学与学习的文献资料,以及通过审视自身的教学来深入了解教学,并且从自己对教学的概念出发,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进行反思,也通过正式的途径与同事们交流想法与实践心得。这两个类型的教师,是在教学学术性程度中最极端的两者,而在两个极端类型之间的教师则看他们通过文献资料如何引导教学发展,以何种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与同事交流,如何思考学生学习内容等,也就是教师们如何组织这些行为,以这些来评定教师在这四个“教学学术”类型的位置。(表4.1)

表4.1 多元教学学术模式(multi-dimensionalmodel of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二)一般性教学模式

通过多元的教师教学模式的分析,我们归纳出了形势政策课教师的一般性教学模式。

模式中包含了五个要素:教师(teacher)、学习者(learners)、学科内容(con-tent)、脉络(context)、理想(ideals);以及X线(使用什么方式吸引学习者投入学科内容)、Y线(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各种关系)、Z线(对学科内容的确实性所持有的各种截然不同的信念)三种关系。(图4.2)在每个要素和关系中,都列出几个相关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回答:

(1)教师(teacher):你如何定义教师的角色和责任;身为大学教师,什么是你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如果有人评价你的教学,他们会期待你做些什么;评价你的人要如何知道你确实做了的事。

(2)学习者(learners):你如何描述你的学习者;谁是你的学习者;他们带来些什么影响他们自身的学习和你的教学;什么样的因素、历史背景和问题会阻碍他们的学习。

(3)学科内容(contents):你如何决定你要教什么,以及学习者应该要学什么;你希望学习者学到什么;学习中有什么部分可能是困难的;在你教授的学科内容中有什么顺序或架构对教与学非常重要。

(4)脉络(contexts):你如何在脉络中定位你的教学;详细描述你的教学架构;脉络是否影响你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若有影响,又是如何影响的。

(5)理想(ideals):说出任何会影响你教学的理想、信念或价值观,而当中有哪些是当有人要评价你的教学时,非常重要而需要被理解的。

当然,这五个要素和三种关系,对每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而言,有着不同程度的意义,这就是每位教师的教学之所以独特的原因。他们各自在行动、目的和信念的连接上展现了他们教学的独特性。

二、基本教学模式类型

经过分析,我们归纳总结了以下八种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1)讨论教学模式(The discussion teachingmodel):主要为经由师生之间的大班讨论或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方式,在某个话题的呈现下,课堂成员相互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意见交换。

(2)讲述教学模式(The lecture teachingmodel):主要是由于课程的需求及学生的需要,以一个主题为核心,通过深入浅出的口头说明与介绍,使学生了解课程所要陈述的内涵、脉络及基本之原理、原则。

图4.2 一般性教学模式(generalmodel of teaching)

(3)个案教学模式(The case-study teachingmodel):主要以与现实生活相仿的两难事件为案例(脚本),通过分析、讨论、合作学习、脑力激荡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学习权衡其间利害得失,并增进问题解决的技巧与能力。

(4)现场研究教学模式(The field-study teachingmodel):主要为经由户外活动或实际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及体验于课程内容中无法直接感受的人或事物,达到寓教于乐、感同身受的效果。

(5)角色扮演模式(The role-playing teachingmodel):主要为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为事件背景,引领学生通过实际的行动演练,加以描述、呈现、讨论具争议性的问题或情境及真实感受问题情境中人物的情绪,并探讨解决方法及应对策略。

(6)协同教学模式(The collaborative teachingmodel):主要为两位以上不同专业背景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同一课程中同时或不同时各自呈现自身的专业知识及对一问题的看法及了解。协同教学团队之间需要不断沟通,并分享彼此的专业及能力,让学生达成有意义的学习为目的。

(7)合作学习模式(The cooperative learningmodel):主要为在小组成员讨论及互动的过程中,对同一问题产生共识,并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鼓励及了解,学习接受他人意见、想法及增进互助的正向人际关系。

(8)探究教学模式(The inquiry teachingmodel):主要为在教学情境中,由教师以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对一问题的好奇,并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推论验证的过程,增进学生解决问题并对问题形成系统解释的能力。

第五节 教学评价

一、教师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许多教育家对一般用于辨识教师的效能、终身任职与升等的教师评量办法感到越来越不合适。例如,以“差异的判定”作为教师评价的工具,将教师现有的教学证据比较于先前早已订定的教学表现,或应用最低标准的评量指标来评量资深教师(高标准)的表现,似乎都不大适当。因此,发展出新的评量方法与表现标准的需求不断提高。“评量标准必须是可测量的……必须包含无形与有形的教学观点。”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协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NBPTS)于1987年研讨更具意义的教师标准,且发展了一套以教师表现为主的评量系统以辨识出较有经验的教师的能力。

Weiss&Weiss指出教育家公认要达到教学的必备项目:

(1)教师应投入学生以及他们的学习。

(2)教师应了解所教的科目,并了解如何教导与传达给学生。

(3)教师应有经营与指导学生学习的义务。

(4)教师对教学应有系统性的思考模式,并从经验中学习。

(5)教师也是学习社群的成员。

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协会的标准变成了教师评量的基石,帮助教师反省与学习自己的教学。

(一)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方面应达成的任务或目标

(1)重视形势知识与政策知识之教学,奠定学生较强的政治素养。

(2)重视自由心灵的陶冶,政策探讨的研习,思考批判能力的训练。

(3)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

(4)重视道德教育的实施,人性与品格的陶冶。

(5)重视文化的陶冶,养成具有文化素养的文化人。

(6)重视民族精神的发扬与爱国情操的培育

(二)大学教学功能的六个层面及其表现指标

(1)学习环境(课堂气候、人力资源、物理环境)。

(2)课程提供(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教材、课程评论)。

(3)教学实际(师生关系、教学知识、教学技术、检视与报告)。

(4)学生学习(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参与)。

(5)关系与沟通(课堂互动、组织安排、语言使用)。

(6)家庭与学校互动(关系、沟通、与信息分享;协力工作)。

二、评价方式

评价教师教学的要素需要包含教师个人特质,讲述的技巧,与学生的互动,教学的速度、难度等。

成功的评量方法所需具备的重要特质为其信度与效度。信度是指评量过程的稳定性与准确程度,不会因不同的评量者而产生不同的评量结果。而“信度的高低通常都用一个系数表示”。效度指评量结果能提供评量目的的最大贡献。在评量教师的教学品质时,由于教学为多向度,因此,评量的方式不应该只为一种。研究教师评量方面的学者均提到,若要有效的与完整的执行教师评量,则需要多重的资料来源与评量方式。综合一些学者的建议,目前常见的资料来源包含学生对教师表现的报告、同事间互评、学生成就、教师访谈、教师学术考试、家长对教师表现的报告、教师专业活动的记录、系统性教学观察、行政人员对教师表现的报告、教师自我评量、教师教学档案和教师人格测量等。

(一)学生评价教师

由学生评量教师的表现是目前国内外大学最普遍使用的教师评量方法,而也是最具争议性的。Marsh在1987年整理出此方法的五种目的:“1.协助教师改进教学;2.作为学校人事参考;3.提供学生选课参考;4.作为拟订课程发展计划的参考;5.提供学术研究等。”其中,以前面三种最为普遍。学生评量教师的方法可分为非正式与正式。非正式的评量方法可由教学单位或教师以访谈或焦点团体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授课教师表现的看法。而正式的评量方法则可由学校各级单位以标准化问卷访谈方式,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表现给予评分。教师通常在学期结束前,在课堂上请学生不具名填写一份教师评量问卷。问卷通常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以及课程的内容进行评分,同时也请学生填写意见与建议。教师通常于学期结束、成绩完成后,才能看到由学生填写的评量问卷,作为下次授课时的参考。以下为支持使用此种方法的原因:

(1)学生是了解关于学习环境资料的主要资源,这些资料包含教师引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沟通。

(2)学生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本、作业,以及他们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品质、效率、以及满意程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生评量教师的方法鼓励师生之间的沟通,而沟通能使教师与学生投入教学,因而提升教学的程度。

(4)学生对该位教师与该课程的评量,可提供别的学生再选课与选教师时的参考,此外,优良的教学可借此加以认定与奖励。

由于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是一种心理现象的测量,通过测量工具来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认知及观点,因此,需要有高信效度。Scriven(1995)认为学生评量教师的效度,可由下列六项得知:

(1)学生对教师的评量与学生学习收获的相关系数为正值且有显著差异。

(2)学生以独特的立场与资格,评量自己知识与理解力的提升。

(3)学生以独特的立场,评量与教学能力相关,且可观察的事实(例如,教师准时上下课、教师书写字体清晰等)。

(4)学生以独特的立场,确认出固定出现的教学风格的指标。如“教师对教学有热忱吗?教师会问问题并鼓励学生发问吗?”等等。

(5)与上述相关,学生以独特的立场,判断考试的范围是否包含课程上所教的。

(6)学生评量教师显示出一种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

由上述可见,学生虽然能对于教学评量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但许多学者与教师还是质疑学生评量教师的信效度。他们认为,学生缺乏判断课程内容与教师风格的成熟程度与专业程度。此外,学生评分的标准常定位于教师的受欢迎程度,而非教师的能力,且评量提问项缺乏信效度。而其他变数,如学生的成绩、班级人数、课程为必修或选修等,均会影响学生对开课教师与课程的评分。有学者提出,学生对教师的评量结果只适合使用于教学成效的了解,而不应该用于教师人事的决定。

(二)学校成立教育品质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品质管理机构,针对敬业精神、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效果等方面,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实施教学评量。因为学生是最直接感受到教师教学的表现,因此,评量的资料来源主要为学生对教师表现的报告,由学生上网填写评量问卷。教育品质管理机构则将回收的问卷做统计整理,将所得的评量结果提供给教师作为个人参考。评量结果中,除了显示教师个人的各因素平均数之外,也显示与该系所、该学院,以及全校的各因素平均数,以作为比较。此外,各个教师也实施自我评价,其评量结果制作成一份评量报告书,供教师参考。

应注意:

(1)调查表的名称与形式可以由教学意见调查、改进教学意见调查表、教学意见反映卡、改进教学意见问卷、学生听课意见反映问卷,以及教学反映量表等构成。

(2)除了形式上的丰富,调查表上问项的归纳,以及问卷的向度,也应该系统化。问卷内容可归纳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态度、一般总评与学生收获。

(3)调查表的内容须简洁,中肯与具体,题数宜适中,计分方法宜统一、简单。

(4)问卷上所使用的文字应为形成性的语句,不应为总结性的。因为总结性的语句和较多层的意义,无法清楚地表示需要改善的部分。例如,问卷中不应由学生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一项给予评分,因为教学方法涵盖范围颇广,使得接受评价的教师不易察觉应如何具体进行改善工作。

(5)对教师的评估不宜仅依调查表的反映数据,以免失其公允。

(三)教师自评各项目分析

1.教学态度

对教师而言,教学态度包含教师需不断充实本身的内涵与专业知识,授课之前需有充分的准备,且所呈现的教学需有内容;而教师也有公正而不情绪化的态度,能公私分明,并有负责的态度与不断进修的认知。

2.教学素养

教师能与学生有很好的互动,让学生很想亲近,并具备相当的耐心能时时给予学生鼓励。教师本身注重品德和言行,且谈吐中肯、行为端正,着重言教与身教。此外,教学评量采用多元化的方式。

3.教学方式

教师能将授课内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且能在上课期间明确告知学生的学习缺失。同时,教师懂得学生,知道学生要什么且适时地给予帮助,提供学生课外新资讯以及未来的方向。在考试方面,考题不会太刁钻,且考试没有标准化的答案。

4.教学关怀

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反应,并适时提出具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因而启发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教师同时也能接受各种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以及他们所提出的不同看法,且注重学生的原创性。一位关怀学生的教师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5.教学伦理

教师有公正的立场,且评分公平。在学期开始时,教师便将整学期的上课方向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同时,教师能依教学计划教学。

6.教学表现

教师能在教学评分的公平性与适当的鉴别度中拿捏恰当,且重视教学评价的结果。教师的教学评价成绩能在系、院的平均值以上。

7.政策配合度

教师能配合学校政策,且除了在教学方面用心之外,也能有教材编纂出版,且其内容丰富优异。在所教授课程方面也能有显著或优异的研究成果。

(四)学生评教各项目分析

1.教学互动

对学生而言,教师能与学生有很好的互动,让学生很想亲近,且能与学生彼此热心地讨论以及关心学生所面临的任何困难。教师需认真上课,了解学生且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懂得学生,知道学生要什么,且适时地给予帮助与鼓励。教师也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2.教学态度

教师的态度公正而不情绪化,公私能分明。教师能有负责的态度与不断进修的认知,同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授课前有充分的准备,且教学有内容。

3.教学成果

教师能配合学校政策,并重视评分标准与学生成绩。同时,教师有教材编纂出版,其内容丰富优异,而对所教授的课程有显著或优异的研究成果。

4.教学方式

教师能将课程内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在教学评分的公平性与适当的鉴别度中拿捏恰当,且考题设计不会太刁钻。

5.教学技巧

教师能适时提出具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且注重学生的学习反应,使用多元化方式评价学生。教师同时能依教学计划教学,并让学生了解授课方向和内容。

6.教学素养

教师注重品德和言行,言教与身教,且谈吐中肯、行为端正,并具备相当的耐心。

7.教学表现

教师的教学评价成绩能在系、院的平均值以上。

8.知识充实

教师本身的内涵需不断充实,以提供学生许多课外新资讯,并适时地提供学生未来的方向。

9.教学关怀

教师应有公正的立场,且能接受各种不同成长背景学生所提出的不同看法,注重学生的原创性。同时,教师能启发学生对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提供学习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