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概述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从性质上来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校开展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从内容上来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围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等的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以及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等教育。
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正处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之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只有把握机遇,勇于创新,才能使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紧跟时代步伐。
第一节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自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发[1987]18号)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高校教学计划开始至今,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逐步经历了探索、形成和发展三大阶段。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和概括,同时也是对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经验的总结,对我们研究探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历程
(一)探索阶段(1981—1986)
广义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探索是从1981年开始的,在这一阶段,形势与政策逐渐步入了大学课堂,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
在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相继成立德育教研室,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始有计划地向大学生讲授一些与时事政治相关的专题内容,并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于是在1982年,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形势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1]。
同年10月,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82)教政字012号),对高校每周安排时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和形势政策等的教育方式表示肯定,并作出相关具体要求,如形势任务教育和思想品德课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教育时间,平均每周两学时,而具体内容的安排则由各校根据具体情况统筹安排。1984年,教育部在充分总结各高校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84)教政字013号),并印发《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试用本)》,这标志着思想品德课自此在学科建设上走向规范,在高校德育建设等方面拥有了基本的政策依据。
在此基础上,1985年8月,中共中央进一步发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这是党中央发布的第一个全面部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文件,要求在大学的各项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穿插各种切合学生需要的时事教育”,进一步明确了党中央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198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通知》((86)教政字014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要利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举办专题讲座,及时把握和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2]。《通知》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方式作出了初步构想,为今后形势与政策走进高校课堂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形成阶段(1987—1997)
1987年5月,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形势、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使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改革开放,更好地团结在党的周围。”[3]
同年10月出台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87)教政字015号)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被确定纳入课程建设中。1988年5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88)教政字002号),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任务、教学内容和原则以及教学安排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199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以及国家教委联合发布《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1993]4号),作出“注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具体要求。1994年8月,党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1994]9号),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要开设时事政策课程或讲座,以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重点内容,对学生展开生动、现实的国情教育[4]。
1996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教政[1996]9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明确阐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即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是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5]并具体提出了改革学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以及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党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等要求,使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改革有了更加明确具体的理论依据。《意见》的颁布,从根本上肯定了形势与政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其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在各级高校正式确立起来。
(三)发展阶段(1998至今)
199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其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重申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重要地位,并在课程设置以及基本内容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要纳入各层次各科类的教学计划,平均每周一学时,一般按专题进行;实行学年考核制度,纳入学籍管理。教育部还专门成立了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设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专家小组指导教学。[6]《意见》的制定、颁布和实施,标志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走上了正规化、系统化和课程化的发展轨道。
2004年3月,党中央下发了第16号文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且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以及定期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等,并要求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定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②党中央的16号文件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思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第16号文件的精神,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年,宣传部与教育部又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要从六大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一是定期编写宣讲提纲,建立与之适应的教育资源库;二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管理,并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具体学时和学分;三是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四是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五是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等。《通知》的颁布为进一步全面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中央16号文件以及《通知》的下发和执行,为新时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适应了时代背景提出的新要求,使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获得了更宽松的发展环境,更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二、发展经验
从探索阶段的零散政治学习到发展成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回顾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概括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发展经验。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7]《通知》则从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强调从六大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并且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研究工作。②《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05号)则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的目标。③可以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近几年的成绩和发展成就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取得的。所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是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以及对外开放等重大历史性转折问题,为了尽快排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干扰,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进入21世纪,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集中概括了当时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党和国家21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高校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教社政[2001]5号)的要求,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纲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了以人为本、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以此为指导,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课程平台、文化平台、社会平台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发展。
通过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的回顾,不难发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的内在关联性,表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是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需求变化是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都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在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需求变化的推动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经历了从形势与政策被纳入教学计划并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到把形势与政策课的管理纳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管理体系中,实行学年考核制度,纳入学籍管理的发展过程。人们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地位、作用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形势与政策课在师资队伍、教学评估、教学材料等方面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而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需求的进一步变化,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也会有相应的发展和进步来回应这种要求。所以,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需求变化是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
一、现状概述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从总体上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基本能够满足这种要求。但是,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活跃的特点,在思维的深广度上有所欠缺,可能影响他们对形势与政策的把握,这就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1)课程目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当前的任务作了明确规定,从这些内容中,可以概括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指导思想与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政策观,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10]
(2)课程设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②四年制本科的课程设置为4门必修课,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规定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还要求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而《通知》直接明确了形势与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在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部分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是按照上述文件的规定在安排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如海南大学就把形势政策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于本科四年期间学习,每个学年分别为0.5学分,总计2个学分。[12]
2.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
(1)教学内容。为了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教育部在每个学期正式开课之前会在国家教育部网站上公布该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要点,教师根据这一大纲,对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进行备课。所以,教育部公布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要点是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教育部公布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点主要分为“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两大类。在“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部分,会涉及对国内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国内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解读。在“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部分则会涉及对国际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世界经济走向、大国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地区热点问题等的分析和解读。各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还会对教育部公布的要点内容加以扩充和丰富,以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除此之外,各高校还会根据自身条件,将校情和学校所在省市的情况列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当中。
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主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以南华大学为例,学校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省高校工委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提纲,制定相应专题。每个年级每学期6~8个专题,其中国际专题安排2个。[13]
(2)教材选用。自形势与政策课开设以来,由于其内容的变动性,这门课程一直没有固定的教材,大部分高校都是以教育部每学期发布的教学要点为参照,自编讲义。但也有部分高校根据自身校情,结合课程特点,自编教材,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一些兄弟院校合作,编写了《形势与政策概论》,并与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形势与政策》一起作为湖南部分高校的课程教材,教材中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总结国内外时代发展的特征,概括事物变化的规律;一部分是分析当今世界局势,讲解国家重要政策方针。此外,大部分高校都会订阅跟时事政策有关的一些杂志刊物,如《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闻周刊》《半月谈》《南风窗》等,作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外辅导教材。《时事》作为一本分析国内外形势,宣传我国政策方针的期刊,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同样的性质和作用。
3.课程基础建设的现状
(1)教学条件。随着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地位、作用的明确,该课程不断地规范化,使其各方面的教学条件得到了逐步的改善。例如,从教育行政部门到高校主管部门,都设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经费投入的科目,高校基本也都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经费列入了预算,并且几乎都很好地得到了落实。
与此同时,高校还为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都被安排在配备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进行,便于教师利用先进的音响、影视设备进行教学,保障教学的效果。有的学校还开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网络教学提供了条件。
(2)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任何一门课程要想取得课程体系的认可,好的教师队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形势与政策课程也不例外。而形势与政策课由于其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教材变动大,教学方式多样的特性,其教师队伍的构成跟别的课程也有所差异。
从教师队伍的构成看,现阶段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主要由思政课老师和行政岗老师构成。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政理论课体系的一部分,处于辅助地位,部分高校没有专职教师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也没有设立相应的教研组织。而大部分高校课程教学工作主要是由思政课教师承担,这些教师上课主要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教学要点,结合自身所学进行授课。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研究,或过于取决于教师个人水平。另外,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老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且长期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心理,所以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大部分由从事行政岗位的工作者担任。在这支教师队伍中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校领导、老教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辅导员。
从教师队伍的学术背景及水平看,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的软实力,而教师水平则是衡量一个专业、一门课程水平的重要标准。按照上文的教师来源进行分析,根据每个高校自身水平的不同,现如今各大高校招聘思政课专职教师都要求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至少也要求硕士学位,但对于本硕博专业一致性没有过多要求,且由于学校类型的不同,高校对于教师科研和教学的要求也不同,而行政岗教师的学历及专业涉及面就更广了。这表明这门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也越来越合理,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科研人员,也有年轻活力的教学人员。而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也是如此,特别是承担主要教学工作的教学人员不断呈现年轻化趋势,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根据的专题教学模式。教师参考教学要点,以专题的形式对相关热点进行教学。这是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日常教学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
除此之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有案例教学模式、报告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近年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在不断探索和构建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实效性。而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实际采取何种模式,主要是由不同时期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各教学单位的具体条件而定的。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是一门课程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法宝,而这一法宝又是灵活多变的。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形势与政策的相关知识;讨论法,教师将形势与政策的相关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获取正确的认识;自主学习法,教师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形势与政策的资料,由学生自己阅读资料来了解相关的形势政策知识;参观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中。
在教学手段方面,形势与政策教学大多都利用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通过制作PPT,让学生观看影音材料等途径,对热点进行分析讲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提高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技术含量,扩大了课程覆盖面。但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课时间一般都在一些公认的“垃圾时间”,且课程往往流于形式,使得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3.教学组织与管理
目前,高校一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设有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由该教研室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的制订、讲义的编写、课件的开发、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师的安排和外请专家学者讲座等。而学校党委宣传部则负责教育大政方针的把握。高校教务处负责教学安排和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全程管理。
在考核方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成绩主要分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个部分。它们分别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中占不同的比例。其中,期末考试主要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而对于最终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都须在下一年度进行补考。缺考和补考仍未合格者,一般会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的重修。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的评价一般采取教师测评的形式进行。由学生在一学期结束后,对该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进行测评打分。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教师测评一般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同其他课程一样,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测评通常包括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语言、态度与学生的互动等环节。除测评之外,高校一般设有教学督导员,教学督导员走进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以实地听课的形式,对教师进行打分评价。
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前面提到的考核的形式进行。
二、相关调查
高校现行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体制,是为适应党中央批准的“两课”课程设置方案的新要求而建立的,它切实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加快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的步伐,取得了许多有目共睹的成效。但从近几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仍不断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的挑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弄清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我们曾对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以及重庆大学五所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形成重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机制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调查的主要问题设置
调查内容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管理、教学效果和评价手段三方面进行。问卷具体设置24个问题,比较系统客观地呈现出重庆市各高校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机制上存在的现状和不足。其中,对课程管理的调查,具体从教师专业水平、社会实践、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态度和课堂气氛五个方面展开;从学生接受度、课堂气氛、效率以及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分层调查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手段则主要从课程考核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上展开调查。(表1.1)
(二)总体状况
这次调查所呈现出的整体趋势是,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这门学科认识较模糊,大部分同学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亟待改进,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掌握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和建议,对进一步完善学校形势与政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表1.1 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问题设置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情况调查结果
1.教育目标认识情况
重庆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目标的认识普遍较为模糊。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的概念认识比较清楚和不清楚所占比例各为40%,而很清楚和清楚仅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20%。(图1.1)
使受教育者明确学习目标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而高校在对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目标设定上的不明确,不仅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茫然,还将影响这门课程偏离原本的价值目标,从而使该课程的进展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2.课堂教育管理情况
(1)教学内容。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设定上,受访者反映学为己用的几率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认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不相关的占到了总数的41%;9%的学生则认为与自己不太相关,二者的比例占到了受访总人数的一半。(图1.2)
图1.1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的认识
图1.2 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程度
教学内容是基本,而脱离了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把握,将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加强与改善课堂教育内容的管理机制,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切实体现“精”与“实”,已经迫在眉睫。(www.xing528.com)
(2)课堂气氛。学生们对课堂气氛的反响较好,但对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评价较为满意,认为一般及以上者占到了本次调查人数的绝大部分(61%)。同时,仍有39%左右的同学认为课堂气氛较为死板。(图1.3)
图1.3 学生对课堂气氛的满意度
如何把握课堂气氛,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单调乏味,缺乏互动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较大影响,从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肯定,反映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管理机制是基本合理的。
(3)教学质量。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得到肯定,学生总体评价较好。从调查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课堂教学态度持基本认可的态度,但也有30%的同学表示不满意,8%的同学表示很不满意。(图1.4)
图1.4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满意度评价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能否取得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良好积极的教学态度,是带动学生投入这门课程学习的关键。由于这门课面临的受教群体的广泛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等自身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研究工作,与时俱进,才能赢得更好的评价,提升受教群体的满意度。
(4)课程考核。学生认为课程考核较为灵活,但实效不强,仍有待完善。据调查问卷显示,重庆市各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所采取的方式还是以课程考试为主,占总人数的32.3%,而调查报告和课程论文的考核形式所占的比重也都高于20%。(图1.5)
图1.5 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考核形式
调查问卷还就学生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考核机制的功效作了初步调查,调查显示,认为该校形势与政策课所实行的考核办法是否能体现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的收获,有4%的学生选择了可以完全体现,11%的学生选择了可以体现,但是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少许体现和不能体现,所占比例占到了总人数的80%以上。(图1.6)
图1.6 高校形势与政策考核机制的功效
虽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灵活多样,但究竟能否作为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仍有待商榷。怎样进一步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机制,也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机制改革的关键。
(5)实现机制。作为形势与政策课辅助教学方式的社会实践环节仍较为薄弱,且形式单一。问卷调查显示,约53%的同学反映该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未组织社会实践,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仅有4%的同学反映能与社会实践较好地结合。(图1.7)
图1.7 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社会实践环节的结合
只有将社会实践这种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直接、最有效、最正式的组织方式之一,与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有机结合,高校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全面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目标。
(6)效果评价。在校大学生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评价一般,认为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调查结果统计显示,觉得在结束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后很有收获的占到总人数的16%,比较有收获的为总人数的15%,43%的学生认为一般,26%的同学认为收获不大。(图1.8)
图1.8 大学生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评价
据上图学生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评价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还是颇有成效的,学生评价应充分纳入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中来,才能使评价机制更加完善,更全面地体现教育的价值。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法的调查和分析,不仅可以看到学生们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态度、看法和建议,也能比较客观和系统地分析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与管理不明晰
根据调研情况看,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由以下几个部门分管或者共同协作。(表1.2)
表1.2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机构
从性质上来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涉及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处和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各主管部门并不统一,有的由社科部主管,有的由宣传部主管,有的由学工部主管,也有的由思政部主管。这种管理重叠或多头管理的情况虽然可以达到齐抓共管、共同督促的效果,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将使各个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与管理上产生较大的随意性,并导致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以及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虽然,按照教育部思政司有关领导在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精神,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由哪个或者哪几个部门来负责和完成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要能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组织、领导和管理,真正切实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变相削弱。
(二)课程主体缺乏积极性
高校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界限不清,将会直接影响课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缺乏高校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且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教师自身的能动性也将受到很大的制约。教师不能较好地发挥能动性,使其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讲解不够系统深入,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难以给予正确的讲解和引导,从而致使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减弱。
在学生方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相距甚远,认识不到这门课程会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效用和价值,仅仅将其作为获得学分的“必经之路”;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完全可以被高校的其他思想品德理论课所包容消化或者完全贯穿于党团小组活动之中;更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认识社会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获悉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进行自我教育,并由此认为并没有必要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大学生们目前存在的这些片面的认识,在相当程度上会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阻碍。
(三)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考核学生的具体办法主要包括开卷考察、总结体会、小论文等,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考核方式多以书面考查为主,通常采取自命题考查的形式,让学生交一篇作业或者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这种单一的方式很难全面衡量和考查学生掌握和分析实际问题的程度,也难以调动大学生们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获得的考试成绩也很难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参考。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数据验证、比对,也同样不利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自查自省,继而造成不利于自身长足发展的恶性循环。
(四)教材缺乏规范性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早已发展演变为高校大学生们的一门必修课程,可是至今仍旧没有一本全国统一的高质量的规范教材。这种教材内容设定上的相对滞后是由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呈现出来的时效性和变动性显著等特点决定的。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材编制的主要依据是每学期开学前由教育部社政司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起到类似教学大纲的作用。此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较多地依靠《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VCD、《半月谈(教师版)》和《半月谈(大学生版)》等权威资料,互联网也成为广大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以《要点》为大纲依据并通过以上信息渠道采摘来的最新的有关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路线和政策、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等内容,再由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进行分析、筛选、加工编制成教材并讲授给学生。当前,只有少数重点院校能及时根据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件编写内部教材,而且这些教材也都普遍存在生命周期短、淘汰频率高等问题。还有大部分地方高校并不具备相应能力和条件,这样就只有依靠授课老师自己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收集和整理,使得教材的规范性很难实现。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教材,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也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五)教学手段的固化性
由于高校管理者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定性而非量化的层面,以及课程师资队伍自身建设的问题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手段单一。在课堂教学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在授课设计上,大话套话多,实际案例却很少,故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帮助;在硬件设备上,由于某些高校教学物资条件的制约,不能采用更加先进的多媒体方式将文字、图像和视频等资料有机结合进行教学,都将导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丧失其本应具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实践环节的薄弱性
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直接、最正式、最有效的组织方式之一,只有将其与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的局势,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坚定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目标。但在当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运行体制中,实践无疑是最薄弱的一环。例如,有的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社会实践部分的课时安排过少,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安排了社会实践环节,但却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实到位。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发展的冲击以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大学生们的心理、情感以及思想政治素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理论教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经验,使其能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吸收、消化和创新,最终内化为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这与实践活动这一载体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直接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和造就。
第三节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的重大意义
为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急速变化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解决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高校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研究成为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途径。因此,进一步加快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需要,我们必须从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社会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故此,高校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来创造更好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体制。
一、创新的必要性
(一)加快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步伐,是突破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瓶颈问题的新诉求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正如前面调研所显示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与管理不明晰、课程主体缺乏积极性、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教材缺乏规范性、教学手段固化、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否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大学生们的切身利益,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创新寻求突破。
因此,我们应该在总结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课程建设的创新思考与大胆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立足于大学生们的切身需要,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氛围。只要坚持更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观念,坚持真理,与时俱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就必将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达到百年树人的目的。
(二)加快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步伐,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党中央在2004年8月26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的第四部分着重强调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并提出“要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与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国家机关和地方党政负责人要经常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14]“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②等具体要求,都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今后的创新道路指明了方向。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政治格局多极化曲折发展,多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信息网络的高速运转,都在时刻以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对大学生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具有极强的活跃性,他们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前景。但大学生作为涉世未深的高素质群体,面对缤纷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单独依靠其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经验去甄别真伪和把握本质是比较困难的,其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和角度仍更多地依赖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给予的引领和指导。特别是近年来,国外反华势力敌视中国的快速发展,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反华活动,企图利用新疆、西藏等问题遏制中国、分裂中国、妖魔化中国。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又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化解、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生态环境破坏与资源过度消耗、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等问题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更加科学地审时度势,更加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必须进一步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步伐。
(三)加快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步伐,是实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对象切实需求的新期待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更及时、更迅速、更新颖的信息。他们喜欢追求和了解新生事物,并且易于接纳新生事物。求新求变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形势与政策教育要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的知行合一,就必须正视大学生对生动活泼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渴望和需求。但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在这一点上却并不令人满意。
早在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就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作出“力争在几年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重要批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着教学内容广、时间跨度长、与现实紧密相连以及教学难度大等显著特点,在此基础上如何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满足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就成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难点之一。根据调研我们了解到: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表示学为己用的大学生仅占受访人数的6%,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同现实生活不相关的人数占到了总受访人数的41%,表示不太相关的同学占到了9%。因此,如何加快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步伐,从整体上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状况,就成为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期待。
二、创新的可行性
(一)物质基础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物质环境的新变化是促使其创新的现实出发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物质环境的内容。我国目前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这是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经济条件。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物质环境中进行,即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社会经济环境较大的改良,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活动和研究的物质支撑。
第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新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技术环境和传媒环境,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支持,它们使得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得以摆脱传统的教育条件,在新的物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找寻自己的物质载体。当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拥有了比较完备的物质基础,它既可以选择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和教育内容的具体状况来选择新的物质技术。
第三,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主管部门和学校通过合理确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学校的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以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开展落到实处。近几年来,高校不断为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并不断地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手段,这一切都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顺利运行提供了物质保障。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物质基础支撑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运行。钱学森先生指出,社会主义宣传工作离不开现代物质基础。现阶段,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为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制度基础
随着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高度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15]《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②等中央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也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例如,为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社会实践机制,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加大组织力度,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的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华、作贡献,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形势与政策教育理论知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了给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工作提供更精良的工作队伍,中央制定下发了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意见等,并加大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推进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组织保证。
中共中央还相继出台了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强师生先进典型宣传等政策措施,加大了综合协调力度,整体推进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的改善,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营造了良好环境。
政策和制度的倾斜和扶持,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制度保证,对今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文化基础
在文化上,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属于社会系统的精神系统,其教育对象是人的思想。文化基础是高校形势与政策得以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价值维度。改革开放以前,“文化”一直游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外,造成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文化底蕴贫瘠、文化内涵薄弱等不良后果。而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推进了一个文化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善于利用文化基础,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剖析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用文化的力量去塑造人、凝聚人、滋养人。这样,既是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面临困境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论重构,更是对教育的人性价值的反思与回归,使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获得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发展空间。
一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核与资源,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活水源头。传统文化的优势包括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教化、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义利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观等主要内容。秉承核心传统文化,在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使现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
二是多元文化的渗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不断汲取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在文化方面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我国文化原有的封闭、孤立和自我中心的状态被打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主流文化的更替、大众文化的走俏、精英文化的式微等“百花齐放”的局面和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时代,文化环境的积极介入,不仅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三是网络文化的推动。随着经济与科技的日新月异,相伴而生的网络文化也愈发丰富起来。网络文化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无论是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体现在:第一,网络文化可以优化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应对能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便捷快速的互联网获取党政方针和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并及时更新教育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应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可以在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巩固和深化研究成果。第二,网络文化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方式的改革也带来了新的活力。高校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调控手段并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宣传工作,以此来提高大学生们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水平。第三,利用网络文化基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等前沿问题,及时在网络中进行交流和互动,吸引学生主动使用,将使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工作更为立体。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的激荡以及网络文化的推动这些丰富的文化基础之上,高校形势与政策的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注释】
[1]文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11(3):54-59.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蒙秋研,欧少红.浅谈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科教文化,2011(6):16—17
[13]南华大学教学研究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本做法和体会[J].思想教育研究,2006(4):53-54
[1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5]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