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天水市麦积区为例
张存亮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口中农民占了多一半,讨论任何重大问题,都离不开农村,不论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讲到底,都必须解决农民问题,这是最基本的知识。解决农民问题主要是建设农村、发展农村,这是中国发展的关键。现在很多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都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少“领头雁”。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任职的一些村干部综合素质大都不理想,既缺少文化,又缺乏创新理念,加上资金的制约,想改变本村面貌却无从下手。招聘大学生“村官”是解决缺少“领头雁”的有效途径。天水市麦积区从2008年开始招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笔者就天水市麦积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麦积区地处陕、甘、川之要冲,位于甘肃省及天水市的东南部,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城区、两当县、徽县,西靠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地处东经105°25′—106°43′,北纬34°06′—34°48′之间,东西长123公里,南北最宽处50公里,最窄处不足5公里,全区总面积3452平方公里,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万。其中农村人口45.2146万人。有村民委员会397个,村民小组1997个,乡镇干部1193人,村组干部1517人,有大学生“村官”17人,其中男9人,女8人,分布在全区17个乡镇和一个办事处。均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
二、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1.数量太少,培训难。麦积区2008年招聘大学生“村官”8人,2009年招聘9人,共有17人,平均一乡(镇)一人。占现有村组干部的1.12%,占现有村民委员会的4.28%,占现有农村人口的0.037‰。由于人少,难以组织集中培训。两年来,80%的大学生“村官”只参加了一次“80后”干部的集中教育培训。
2.工作、生活条件差。麦积区17名大学生“村官”均被分配在17个乡(镇)的富裕村或示范村。但就是富裕村和示范村工作和住宿条件也较为简陋,基本为单人小间房,办公和住宿均在小房里,房里基本设施简单;吃饭问题困难很大,一般是到书记或主任家吃,但时间长了,9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难为情或不好意思,也不愿去,自己做又比较麻烦。
3.工作单一,生活枯燥,待不住。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的实际主要工作是整理村里文件、作会议记录、写工作总结、当电脑打字员、陪驻村干部入户、到乡(镇)政府填报表等。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麦积区17名大学生“村官”中有5人对现任工作熟悉,占29.4%;8人较熟悉,占47.05%;3人不熟悉,占17.65%;1人有困难,占5.8%。三年后愿意留在农村工作的1人,占5.8%;没有决定的6人,占35.3%,准备离开的10人,占58.82%。
三、影响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及原因
1.制度尚不完善。一是没有建立严格的工作考核机制。很多大学生“村官”名义上挂着“村官”之职,而实际上被抽调到乡镇跑腿打杂。有的在村里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一半。有的边远农村,很多农民甚至不知道大学生“村官”是什么人。二是大学生“村官”身份尴尬。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培训、保障、培养、流动和管理、评价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模糊定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能力的发挥。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很多制度亟待完善。(www.xing528.com)
2.观念尚未转变。一方面,一些在城市长大的大学生“村官”,面对农村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比较慢,存在着“稳不下来,融不进去”的现象。在观念上有许多大学生“村官”把当“村官”当做缓解就业压力或是提高自己竞争资本的一种方式,没有下决心长久留在农村。他们是基于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较之以往更为困难的现实,基于国家对大学生“村官”有着基本的工资福利待遇,抱着找个落脚的地方以利再战的思想,不太情愿甚至是无奈的情形下进入大学生“村官”行列的。另一方面,有的村干部把大学生“村官”看做是外面来的“飞鸽”,“早晚得走”,毫不关心;有的存有私心,担心大学生“村官”将来抢了自己的“位子”,或明或暗进行打压排挤,以此消磨大学生“村官”的锐气和积极性。许多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3.能力还比较缺乏。提高与增强创业能力是在岗阶段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的核心任务,要注意正确处理好创业与创业能力提高之间的区别与关系。先要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在“农村社会大学”毕业,注意提高解决多方面问题的综合能力。大学生“村官”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上对党的农村政策不熟悉,难以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案和管理良方,当不好村书记和主任的助手,久而久之,让领导和群众敬而远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们盼望得到可靠的经济信息、实用技术,及时准确的农副产品市场行情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也迫切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介绍一些适合当地情况的致富门路。但这些恰恰是现在的一些大学生“村官”所缺少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但要真正摸清农民心里想的是什么,就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做到能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才能做到点子上,但这个“三同”也是一些大学生“村官”难以做到且难以长期坚持下去的。
四、提高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教育管理制度。首先,建立严格的工作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勤、定期交流、述职评议、轮岗锻炼、考核奖励制度,加大落实力度,保证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其次,建立“三级传帮带”制度。建立“三位一体”的结对“传帮带”机制,区委常委为全区17名大学生村官的直接联系人,乡镇三套班子成员为大学生村官的直接责任人,村居(社区)党支部(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为大学生村官的直接帮带人,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助推大学生村官创业有成、成长成才。
2.创新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机制。党委和政府与高等院校联合实行委培,挑选农村学生到农业、林业、水利等院校相关专业定向学习,毕业后择优选聘到所属乡村任大学生“村官”。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回村后清楚所属村的情况,知道乡亲需要什么,能够与所学知识结合,发挥他们的优势。另一方面,定向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回村后吃住在自己家里,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便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再者,周围都是乡亲,有比较大的动力和压力,容易调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
3.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政府各部门要从建立长效机制人手,坚持厚爱与严管相结合,服务与引导相结合,管理与使用相结合,不断地提高培养科学化水平。严格落实大学生“村官”工资、社会保险和住房补贴,集中安排食宿,配置齐全基本生活用品。实行定期培训、交流,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针对部分“80后”、“90后”大学生“村官”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4.搭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平台。注重创业导向,确保创业项目叫得响的村官“站得稳”。要把促进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为他们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对市场信息灵通、经营头脑灵活、管理经验丰富、有自主创业项目的村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每年的小额扶贫贷款中争取部分财政贴息资金作为他们的创业贷款,不断推进创业项目上规模。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发展现代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创办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增收项目,在经济一线锤炼素质,提升能力。
5.创新大学生“村官”工作途径。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大学生“村官”的强项。他们可以依托党员远程教育设备、QQ、飞信、移动电话等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原则,占领网络新阵地。一方面,加强正面引导,充分发挥网络在帮助大学生“村官”获取新知识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群众联系党的多种平台,畅通党员沟通渠道,使党员能够及时了解党组织动态,参与党员讨论,提供意见建议等,推动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宣传“红色信息”,竭力发布“绿色信息”,及时封堵“黑色信息”,坚决删除“黄色信息”,着力疏导“灰色信息”,把网络建设成为大学生“村官”发挥能力的有效载体。
(作者系天水市麦积区委党校校委委员、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