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农民增收的难点与对策
郑玉邦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一、收入来源
康县地处甘肃东南部,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是国列贫困县。全县20.22万人,农业人口17.75万人,占总人口的88%,全县国土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7万亩,人均1.77亩;农作物播种面积53.4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67万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15元(不含灾后重建补助),低于全市80元,低于全省1135元,低于全国3135元。从收入来源看,主要是外出务工收入、农畜产品销售收入和国家补贴收入。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48.4%,农畜产品销售占33%,国家补贴收入占18.6%。康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1万人,富余劳动力4万人左右,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万人。2009年全年输转劳动力5.1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亿元,人均年收入6950元,比2008年有所减少,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企业用工减少;二是灾后重建,一大部分农民工在家搞自建。所调查的10个村中,人均农畜产品销售收入仅778元/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主要原因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近几年国家的惠农政策很多,对三农的投资力度也很大,合作医疗、低保、救灾补助、扶贫资金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09年补助性收入人均438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8.6%。
二、增收难点
1.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缺少新的增长极。我县绝大多数农民都是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缺乏科学的生产经营能力,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收入来源单一。目前,我县农民收入除了劳务输出和政府补助外,南部农民主要收入来源靠销售茶叶、食用菌和天麻;中部主要靠销售核桃、畜禽肉蛋、蔬菜和中药材;北部主要靠销售粮食、核桃、蚕茧、花椒、畜禽肉蛋、蔬菜、中药材。这些产品都规模小、产量低、品质杂,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很难满足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需求,只能廉价出售初级产品,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差,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少,缺少新的增长极。
2.农民收入差距大。一是地区性差距。总体来看,南部、北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快,中部发展缓慢,农民人均收入南北高中部低。二是农户之间差距大。拥有较多的土地、资金、技术和信息的农民收入较高,反之,缺少土地、资金和技术,信息闭塞的农民收入则较低。如南部的种茶大户、茶叶加工户,木耳、香菇、天麻点种大户,仔猪繁育户;北部的养猪大户,大棚蔬菜种植大户,养蚕大户,核桃、花椒种植大户,以及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户,年纯收入都在2—3万元以上,而那些仅靠种粮又无务工收入的年收入仅为2000—3000元,有些甚至不足1000元。
3.农业基础条件差,科技水平低,直接制约农民增收。康县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很差,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一是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粮食平均亩产仅为131公斤,加之自然灾害频发,抵御能力极弱,若遇较大灾害,歉收、无收便是必然,直接导致农民减产、减收。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水平梯田面积17.7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但是,已建成的水利渠道年久失修,管理不善,造成排灌不畅,加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春旱、伏旱多发,秋季多雨,往往是旱时水流不进,涝时水排不出。三是交通不便,农机道路不畅,坡陡地窄,农业机械作业推广难,劳动效率低。四是农业科技水平低。
4.农业生产成本高,生产资金缺乏。一是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农民对化肥、农药、种子的涨价极为不满,按当地市场价格计算,农民种地减去成本几乎没有收益。二是伪劣种子、化肥、农药在市场上鱼目混珠,使农民深受其害,直接导致农民减产减收。三是再生产缺乏启动资金,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更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5.生产观念陈旧,市场信息不灵。一是不少农民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观念滞后,不敢求新求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开,担心收成不保证,拒绝尝试,往往是去年种什么赚钱,今年就继续种什么,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殊不知市场在变化。二是满足现状,小富即安,怕担风险,不敢扩大生产,没有长足发展的胆魄。三是等、靠、要思想严重。有些乡村的干部和农民惰性和依赖性很大,一心只想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不思进取,发展生产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自力更生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四是市场经济知识匮乏,信息不灵,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6.农产品加工水平低,销路不畅。一是缺乏一流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落后。二是中介组织不健全,农产品销路不畅。三是信息网络不健全,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机构,没有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www.xing528.com)
7.耕地逐年减少,失地失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难点。一是近年来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一些优质土地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致使一些农民失去土地。二是灾后重建中一部分川坝地被农民作为宅基地建房,或非法买卖、转让。使原本就不足的土地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既失地又失业的现象,部分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不仅收入没有保障,还会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三、对策建议
1.发展工业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支持和帮助现有企业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资源型起步、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延伸、聚集式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矿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工业,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加快发展。要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全县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具体抓好王坝循环经济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安康矿业、观音峡水电站、恒丰公司核桃深加工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政府要积极为企业当参谋、搞协调,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园区,通过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提高工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从扩大就业和农产品增值两个方面提高农民的收入。
2.转变农民的观念,提高农民的技能。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所以制定经济发展政策不能“见物不见人”,不仅要注重通过加快经济增长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且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因此,一方面要用鲜活的实例引导教育农民。另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通过生动的理论学习和形象的实践观摩,把新生代的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有技能、能够实现转移就业的新型劳动者,从而提高农民创造社会价值、增加自己收入的能力。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要从交通建设、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这些方面着手,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整村、整流域推进。一是构建以主要干道为骨架、通乡油路为支撑、通村公路为载体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同时加强管护,确保条条公路有人管,春夏秋冬都畅通。二是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加快城镇建设,按照科学化规划、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搞好城镇建设,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农田水利建设要突出“基本口粮田”和小流域治理、集雨节灌、农村安全饮水等重点项目,大力推进沼气、太阳灶等新型清洁能源和“一池三改”配套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全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切实抓好荒山造林、天保工程、公益林和经济林建设。全面开展泥石流滑坡治理,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尽可能地把“原生态”的产品呈现给消费者,从而提升价值,增加收入。
4.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康县应该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总体要求,在确保粮食稳产自给的基础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在继续抓好已经初具规模的基地和示范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基地,兴办新的产业化经营示范点,充分发挥“强村、大户、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实现核桃产业全覆盖,茶叶、蚕桑等优势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强村、大户和能人,从而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二是扶持和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广开渠道招商引资,按区域产业布局,采取带薪承包、贷款贴息等多种激励措施,提升农产品加工的水平和档次,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三是组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龙头企业,与大市场连接起来,真正实现“农户+企业+市场”的产业化经营,让农民摆脱廉价出售初级农产品的困境,使大山深处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真正体现出应有的价值,确保农民增收。
5.加大扶贫开发和劳务输转力度。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注重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区域的特殊群体,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一是继续推进整村、整片、整流域开发,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整合项目,创新工作机制,增强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的力度。二是继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在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还要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内容,使他们真正熟练掌握至少一项专业技能。减少苦力型,增加技能型劳务输出。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发展符合县情的劳务经济,使其继续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6.解决农民发展生产缺乏资金的问题。一是农村金融机构要完善服务职能,通过制度创新、方法创新,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满足农民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二是全面推行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办法,确保各类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三是建立健全县财政支农资金的持续稳定机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四是优化创业、投资环境,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向三农,建立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7.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一是进一步做好土地确权工作,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二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严格按照法定要求和程序审批各类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及占用耕地总量。三是认真清理和妥善解决乱占乱建等问题,落实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制度。四是制定政策,规范管理,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土地适度流转,化解农村土地纠纷,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作者系康县党校副校长、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