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县实际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瞿昌忠
一、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康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地处西秦岭南侧,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型。境内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植被完整,林草面积大,生物资源丰富,林副产品多。丰富的资源条件为康县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农村经济坚持以粮为纲,搞单一经营,甚至不惜毁林毁草,开荒种田,使本地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农民群众守着“宝山”受穷。
改革开放以来,康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以林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以工致富”的战略,并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其他措施将这一发展战略付诸实施,使康县山区的资源优势逐渐得到合理的利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进一步总结经验,按照发展现代市场农业的格局将一般经济规律用于本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之中,确立了“特色立县”、“南茶北桑,整县核桃”的发展战略。围绕这一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康县农村经济又有了新的长足发展。当前,康县农村产业结构已突破了传统的自给半自给农业的框架,具备了现代市场农业的雏形。其主要特点:一是农业中的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转化;二是农业的整体结构由单一种植业为主的小农业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转化;三是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工商综合发展转化。
但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依赖于政府引导,而且依赖于农民的自觉行动。实践中的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当前,康县农村的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农业内部农、林、牧的比例结构不合理。全县土地总面积443.74万亩。其中农业用地71.61万亩,占16.14%;林业用地235.57万亩,占53.09%;牧业用地115.56万亩,占26. 04%;其他用地21万亩,占4.73%。从用地的比例结构看,是以林、牧、农为序,林业用地比例最大,也就是“潜力在山,优势在林”,但从实际经济结构来看,却以农、林、牧为序,农业比例最大。这说明康县的资源优势仍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二是种植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的比例结构不合理。粮食种植面积大、粮价低、收入少、效益低;蔬菜种植面积小,产量少,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康县城镇市场的蔬菜大量的要靠外地输入。
三是农村内部三个产业的比例不合理。第一产业比例过大,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农村加工业基础差,发展缓慢。近年来,尽管大力兴办了采矿、茧丝加工、茶叶加工、建材生产、制药等工业和加工业,且已初具规模。但以核桃、梨、板栗等干鲜果为原料的果品加工业,以猪、羊、牛等畜产品为原料的肉类加工业,以天麻、杜仲等本地药材为原料的药材加工业仍然发展缓慢,举步维艰。特色产品购销、生产中的科技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仍较滞后。
造成上述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一是坚持长期以粮为主,忽视对林草的经营,造成了林草资源量大质差的结果,以至于畜牧业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林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二是重造轻管。前些年在以林为主方针指导下,经济林有很大发展,桑、茶、椒等栽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本县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但对大宗干鲜果品如板栗、猕猴桃等的合理利用有所忽视,效益不高,甚至还有资源被浪费的现象。三是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视不够。改革开放初期,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地步。近年来,在“南茶北桑”的战略指导下,蚕桑、茶叶加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其他农产品加工业,如豆制品、果品、畜产品加工等始终没有较大突破,没有发挥龙头带动效应。
二、充分认识和利用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
产业结构调整应以本地的资源优势为先决条件,特别要依据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围绕一种或数种拳头产品,把生产、加工、销售联结起来,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从康县的实际看,康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1.森林资源丰富,发展以林产品为主的产业潜力巨大。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康县林业用地235.5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53.10%,按农业人口人均占有林地6.4亩。林地主要树种以针阔混交林和栎类阔叶林为主,经济树种有杜仲、厚朴、漆树,珍贵树种有红椿、银杏、樟木等二十八种。木本粮油经济树有茶、桑、核桃、板栗、花椒、柿子、猕猴桃等。林副产品和名贵药材有天麻、党参、茯苓、山药等几百种。发展以林产品为主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除了进一步发展好桑蚕、茶叶、花椒、核桃等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外,还可发展其他林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扩大生产门类,拉长产业链条。
2.发展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全县有荒山荒坡115.56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25.92%。总产草量达10亿千克,还有71.61万亩农作物秸杆和近百万亩阔叶林树叶和果实,都可以做家畜的饲草饲料。此外,还有50万亩荒坡可以实行人工种草。可以说,康县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条件是具备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山东禹城等县,畜牧业发展已走出了一条非常成功的路子,康县畜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山东禹城等县相差不多,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畜牧业发展的路子。
3.发展渔业具备一定条件。康县南部各乡镇属亚热带气候,河流纵横交错,水热条件较好,适宜发展渔业。近年来,康县三河等乡镇人工养大鲵,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只要大力推广三河等乡镇的经验,则可使康县渔业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4.发展加工业具备一定条件。康县除了大宗的农产品外,还有其他可供加工的大量的植物资源,也有可供开采的铜、金等矿产资源,这些都是发展地方加工业的有利的自然资源条件;另外,康县农村有较多的富余劳动力,这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近年来,县内卓有成效地发展桑蚕、茶叶、制药、采矿等加工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只要大力推广这些经验,并通过投商引资、引进人才及其他措施,完全可以使畜牧产品加工、果产品加工等其他加工业发展起来。
5.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康县风景秀丽,有很多待开发的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确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适宜模型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将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经济条件,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确定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结构的适宜模型。从一般性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应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状态下以农为主、小而全或大而全的产业结构,确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化的产业结构。从特殊性上说,则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轴心,确立本地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化产业结构。(www.xing528.com)
从康县实际看,依据前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调整的总体方针是:在不放弃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以林业为主体,以加工种植为中心,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效益为目的建立以林、牧、农为序,种、养、加工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促使农村经济朝着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由于县内各乡(镇)、各村社的资源优势、经济技术条件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各乡(镇)村社的产业结构适应模型应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康县应建成四种模型的产业结构。
一是林、工、商型的产业结构,即以林特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为纽带,建立林特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联结,不断拉长产业链的产业结构。康南大部分乡镇和村社以茶叶生产为支柱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其他林特产品生产。
二是农、工、商型的产业结构,即以种植业为轴心,种、养、加工相互联结,产业化经营的产业结构。康北和康中大部分乡镇和村社以栽桑养蚕为支柱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其他种植、养殖生产。
三是牧、工、商的产业结构,即以畜牧业为轴心,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联结,产业化经营的产品结构,全县大部分乡镇均可依据本地林草条件种草养畜,大力生产畜牧产品。
四是工、商、科型的产业结构,即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体,建设小城镇,使集镇所在地成为周边农村经济服务的中心。全县的八个建制镇都应以建设小城镇为轴心,确立工、商、科型的产业结构。
四、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对策
1.第一产业调整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压农扩经。即在充分评估土地种植物种的比较效益基础上,压缩粮食生产,大力发展茶、桑、果等生产,建立具有康县特色的粮经结构;适时扩大油料、药材、大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扩大豆类生产。康南大部分乡镇以茶为主,兼其他养殖业;康中、康北大部分乡镇和农村以桑为主兼业其他种植业;城区和集镇周边以菜为主,兼业其他种植业。
第二,林业的调整,应在保护和发展天然林的基础上,以营造耳林、核桃、板栗、漆树、猕猴桃等经济林为主,因地制宜的发展用材林,充分利用次森林改造,采取造林与次改并举的方针,结合退耕还林战略的实施,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经济林的营造中,应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全面规划,具体确定林、草地类及界限,逐年分期实施。在林木群体调整中,应抓好林种、树种的调整,改善林木群落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木材生长量。
第三,畜牧业调整。应以发展牛、猪、鸡为重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养羊,利用河流水面养鸭、养鹅。应紧紧围绕提高畜牧业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提高生猪出栏率,提高畜群中适龄母畜的比重,提高草食性畜禽的比重,提高良种杂交畜禽的比重,提高产草量和优质牧草的比重,大力倡导种草养畜。
第四,副业调整。应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狩猎、采集,尤其是薇菜、蕨菜等山野菜和药材的采集,充分利用农业和林业的副产品资源。
第五,渔业调整。康县水热条件较好,适宜养鱼。现有池塘水面187亩,应充分发挥效用。同时,县境还有几条河流,可用水面337.5亩,水流较缓,潭池较多,只要加强对河流水面的承包管理,防止污染,河水养鱼是大有作为的。
2.第二、三产业调整
首先,大力发展具有康县特色的加工业。康县被称为“万宝山”,可供加工增值的初级农产品很多。农业可提供茶叶、蚕茧、水果、豆类产品;林业可提供核桃、板栗、生漆、油桐等产品;畜牧业可提供肉、禽、蛋、皮毛等。但由于加工业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各类自然资源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因此,康县第二产业调整应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充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企业,建立、巩固和扩展茶叶加工、蚕丝绸加工、药业加工、果品加工、副食加工、肉类加工等骨干加工企业,使之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发挥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建立、巩固和发展粮油、畜禽产品、核桃仁、山野菜、饲草饲料等户办或联户办的小型加工业。
第二,大力发展康县特色产品的销售产业。市场经济必须不断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扩大产品销售量,以销促产。因此,康县第三产业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大力发展康县特色产品的销售产业上。通过品牌战略,扩大康县特色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打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当前,除进一步做好茶叶、茧丝绸、药业等产品的销售外,应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核桃仁、木耳、香菇、花椒、天麻、杜仲等市场占有份额。
第三,大力发展科教产业。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网站,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和良种改良技术推广,搞好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如办好农村职业中学,在普通中学增设农业科技课或开设农业科技班等。
第四,大力发展康县旅游产业。就康县来说,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正处在起步爬坡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康县已建成了以梅园沟旅游景点为核心的康南旅游景区。应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使康县旅游产业成为康县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作者系康县县委党校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