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原则及相关问题澄清

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原则及相关问题澄清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若干原则及需要澄清的问题杜乐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深入,在经济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新现象、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新情况又进一步引起了经济理论界的反思和质疑。

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若干原则及需要澄清的问题

杜 乐

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深入,在经济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新现象、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新情况又进一步引起了经济理论界的反思和质疑。因此,有必要重申一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原则,并对一些人的疑问进一步加以澄清。

一、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若干原则

1.不能过于高估市场的原则,而低估计划的原则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因此,要把“市场”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靠市场推动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今后仍要在各个经济领域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这样,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才会越来越高。搞计划经济那一套,不会有巨大的效益,只能将整个社会越搞越穷。但我们又不能因此走上另一个极端,变“迷信计划”为“迷信市场”,以至于忽略计划调控的作用。搞市场经济,要认清市场的本质,市场不过是一种手段,绝不是最终目标。市场追求的常常是眼前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长远利益最大化;市场追求的往往是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整体、全局利益的最大化,甚至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损害整体、全局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两个重要区别: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是人民整体经济福利的提高,是所有中国公民共同富裕,资本家当然也会因此致富;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追求的是整个资本家集团的利益最大化,然后由资本家集团带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经济福利水平提高,最终结果是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致富的手段上有很多的共通之处,但在最终的财富分配上肯定是背道而驰。其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家对市场深度迷信,对计划调控经济有着十分强烈的排斥情绪,由此而盲目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危机不断。而社会主义中国主要靠市场来推动经济发展,但也把计划调控放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中国人口规模世界第一,地域广阔而差异极大,有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光是这样看,就需要力度极大的计划调控;更何况,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且结果难测,没有一定的计划调控是不可能想象的。“市场经济”前面加上了“社会主义”几个字,原因主要就是强调要有强有力的计划调控。从现实看,由于中国有了比较成功的宏观调控,才有效避免了曾经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本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许多国家由于没有得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所以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这个严重的教训是很值得汲取的。

2.包括国有、集体所有制在内的所有各种类型的中国企业,都要一律按市场经营模式运作,以最大提高微观经济效益

中国保留和依靠国有、集体企业,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创造一个人民共有财富的经济基础,有了这个经济基础,就能在它的上面树立起一个牢固的社会主义人民政权。但另一方面,国有、集体所有的企业如果完全按照老的计划经济那一套经营,效率会受到影响。所以国有、集体企业在运作模式上,要尽可能的全面放开经营模式。

3.微观经济成长的最终落脚点是无限增大人民利益

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是无限增大人民的经济利益,不光是增加所有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更不光是少数资本家、经理人的经济利益。所有企业,国家所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大经济利益,都运用到增加全体公民的利益及其事业中去。资本主义经济就不是如此,它所从事的事业,首先在于不断使资本家集团获得最大利益。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各项事业的核心,他们政府首先要服务于资本家利益,他们的广大劳动人民要生存和发展,也必须听命于资本家集团,从而资本家不但是企业的法人(总体而言),而且是人民的主人,国家的真正主人。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微观经济成长的最终落脚点要从属于人民利益,首先服务于人民事业。(www.xing528.com)

二、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公有制比重下降,是不是会削弱共产党执政基础

历史事实证明,共产党曾在私有制比重较大的时期,威信很高;曾在公有制比重很高的时期,经济效益却较低。正反两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它的前提是党所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就作为经济基础而言,公有制占较大比重还是应该的,因为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领域,如果私有制占绝大比重,就随时有可能发生“威胁共产党领导”、“共产党被控制”的现象。所以要保证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不仅政治大权不能旁落,军事大权不能旁落,经济大权同样不能旁落。在经济基础上,公有制一定要占有较大比重,以有力的支撑人民政权。

2.衡量所有制合理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中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首先,不是强调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路上去,相反,应该强调所有形式的企业都要实行私有制的经营运作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不仅效率高,利润也高,能够极其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管什么所有制形式,一切都要以能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全体人民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的私有经济运作模式为基准。其次,对于因私有经营模式而产生的弊端,国家要充分关注,采取有效的相关政策加以纠正和完善。前一个标准可以说是生产力标准,后一个标准是生产关系标准,两者只有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能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3.如何看待“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现象

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国进”是不好的,“民进”越多越好。但从现实中来看,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着大量国有企业,它从事着私有企业不应或不能从事的工作。因此,不能迷信理论。在中国也是如此。中国要在今天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条件下发展,而且又要保持稳定,就必须有一套十分灵活的政策,要根据现实的需要,在必要时既可以搞“民进国退”,也可以搞“国进民退”,微观经济效率可能会丧失一些,但完全必要,因为它在宏观上有更大的效率和稳定,否则,一个国家根本没办法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和不能照着书本打仗一样,同样也不能照着书本来搞经济,对西方经济学有关原理一旦迷信,就可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有的人说,“国进民退”是一种意识形态思维在作祟,实际上主要不是如此,中国搞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定局,但怎么搞才好,却是一个探索中的问题,“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一样,主要都是一种十分务实的经济政策。中国只有充分认清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好和坏,把现实中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很好的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才能最终成功。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图书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