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我国目前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道德教育只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及时变革、更新陈腐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强化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效率和效益观念、发展的至上性和紧迫感等,才能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推动我国现代化的有生力量。因此,教育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当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道德教育滞后时代的主要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思维、新的观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社会道德也面临着考验。道德困惑、道德沦丧、理想消沉等问题,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道德教育工作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创新不足,不能适应这一现实。
1.地位得不到保障。一是道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道德教育随时都要为其他工作让路、道德教育经费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不感兴趣,道德教育没有吸引力。如政治理论课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传授一定的思想道德知识,更影响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但许多受教育者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只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思想上却无所触动。与此同时,社会上功利主义的高扬造成道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道德教育的地位,道德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吸引力不足。
2.重管理,轻人格养成。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道德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行为规范和遵纪守法的教育上,通过层层管理,把受教育者置于无形的网中,不出问题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道德教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道德教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3.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与道德教育内容滞后的矛盾、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与道德教育相对呆板的反差越来越明显。由于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道德教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于是道德教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受教育者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道德教育内化。
4.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道德教育量化的滥用,把思想道德量化为道德教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做对事加分,做错事减分,最终把每个受教育者的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排出等级,便是道德教育的结果。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教育者平时是否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开展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自觉的行为,不能充分加以反映。道德教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流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他们往往为追求表扬或为增加“品德考核分”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容易导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养成。(www.xing528.com)
二、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道德教育新机制
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道德教育观,以人为中心,关怀人的德性,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肯定、引导和提升,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实现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更高目标。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应改变过去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发展性、主体化的教育,真正给受教育者自主的权利,尊重、关心、理解他们,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要,鼓励通过自主的实践,获得思想道德上的成熟与进步,发挥创造潜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道德教育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客观要求,也是实现道德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建立新的道德教育机制就是对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道德教育体制、道德教育内容和道德教育的手段等方面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进行革新的过程。
1.适应社会实际,积极探索道德教育新思路。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基础、最丰富、最根本的育人工程,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给受教育者提供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道德教育要强化社会适应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开展研究,探索新思路,不断调整内容、方式、理论等。一是把教学环节作为道德教育主渠道。利用教学内容蕴藏丰富的道德教育因素、内容丰富、更大的灵活性及时效的持久性特点,强调教育者增强教学育人观念,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注重道德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改变传统方式,运用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使道德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建立健全道德教育常规制度,保证道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四是实现道德教育的社会化。开放式的社会要求建立开放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建立社会参与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过程,受教育者参与社会实践的机制,实现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2.转变方式,增强道德教育效果。道德教育既是社会要求,也是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要善于把社会要求转化成受教育者的自我要求,因为任何教育只有转化成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自我教育的潜力愈是得到发掘,就愈能使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和谐统一。以单向说教为主的道德教育,主体不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并且得不到巩固。互动式的教育可以改变过去道德教育的被动局面,将理性教育和行为训练相结合,把理想化的信念与自动化的习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受教育者自我内化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受教育者易于接受,在体验中获得了教育。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改变说教式的教育,变单向式为互动式的理性教育,以增强教育的效果。
3.全员参与,促进受教育者良好思想素质的形成。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看重的是智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看重的是情商。借用世界一位大哲学家的话,即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品质、道德人格要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因此,道德教育就要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变部分人的道德教育为全员的道德教育,全员全过程参与的道德教育。
4.提高品味,创设人文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内容最能体现和反映时代的特点、面貌,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开展工作,决定着整个道德教育的特性,要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化,必须不断注入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以及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来提高道德教育的品味。人文教育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它是将来时而不是现在时,它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21世纪的人文教育,范畴越来越广泛,内涵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突出,被称作高素质人才躯体的脊梁,生命的微量元素。通过更新道德教育内容和加强人文教育,激发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认识与追求,有利于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可以形成高品位的道德素养和创新基因。
5.尊重个性,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个性是人的生理心理状况的总和,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造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有些教育者往往把全面发展误解为要求受教育者样样都学,样样都精,事事都成,但将来可能一事无成。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爱好、追求、特点、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受教育者生动活泼地发展。现代化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模式,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
(作者系民勤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