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对无锡旅游城市化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无锡的旅游城市化呈现以下特征:①旅游不断向城市集中,无锡成为区域主要旅游目的地;②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产业集聚不断加强;③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增强,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④无锡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⑤核心景区出现了城市化现象,促进了无锡的城市化进程。
(2)无锡的旅游空间结构在1949—1978年之间呈典型的节点状的旅游中心地形态,1979—1999年之间出现多节点集聚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形态,21世纪以来,其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带状与板块结构特征,随着旅游城市化的进一步完善,其景区(点)空间分布将更契入城市空间,城市化与旅游发展进一步融合。
(3)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对旅游城市化动力模型的判别指标进行分析、权重确定,分析结果显示,无锡旅游城市化过程中,旅游资源、城市经济、旅游需求、城市环境、旅游服务与基础设施及区位交通等相关要素均对无锡旅游城市化产生较大的影响,无锡旅游城市化是典型的综合驱动模式。
(4)在对马山地区四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解译、马山1994—2009年总体景观单元特征和异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马山原有景观要素有较大的改变,人为干扰强度日趋强烈,马山的城市化率与旅游景观面积增长呈高度相关,表明马山的旅游业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其城市化进程。
(5)研究还认为,政府有预见性的旅游规划和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旅游城市化的负面影响。政府可以通过对城市的准确定位,明确旅游城市化的方向,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引导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从而促进城市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
7.2 可能的创新点(www.xing528.com)
(1)在对国内外旅游城市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并将之应用于旅游城市化的空间结构演变,系统地从旅游资源、经济因素、区位交通、旅游需求、市场定位与旅游产业政策等方面探讨了对旅游城市化的影响,拓展旅游城市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内涵。初步构建了旅游城市化研究框架,从地理学角度初步建立了旅游城市化的研究思路。
(2)以我国长三角地区的无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城市化特征、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模式。通过对典型案例地的实证研究,提炼和总结了无锡旅游城市化的驱动模式,为区域旅游城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丰富了旅游城市化案例地的类型。
(3)突破了传统的定性描述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借用GIS遥感技术与方法,并以无锡马山作为典型区,解决了中观尺度的旅游城市化定量化的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是一个尝试与突破,完善了旅游城市化的研究方法。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由于旅游业涉及面广,行业众多,在旅游统计上存在口径不一致、信息量大,数据收集有一定的难度,准确性略有不足等问题,研究的典型区域马山的行政区划经过多次调整,人口数据也不够准确,大量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外来流动人口的统计也存在难度。这些问题使得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2)本文采用GIS空间技术通过遥感影像来实证分析无锡马山地区的旅游城市化现象,遥感影像的配准校正、影像解译、影像处理过程主要采用找点定位、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并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差,对研究结果的精度造成一定影响。
(3)旅游城市化涉及旅游业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但由于数据获取和技术方法上的局限性,导致许多研究尚不够深入。如对旅游城市化驱动机制的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旅游城市化的主导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其他区域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要加强其他类型案例地的旅游城市化研究,做进一步的比较。
(4)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旅游城市化的特征、机制与空间结构,并对无锡马山的旅游城市化定量分析做了一些探索,但仍显不足。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城市化的定量化研究,如运用数理模型,实现旅游城市化机制的定量表达;揭示旅游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定量关系;在把握旅游城市化空间演变特征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旅游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未来旅游城市化的时空格局,为制定合理的优化调控措施提供依据,使研究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