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化在更好地繁荣了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城市旅游功能,满足旅游需求,促进城市建设与环境美化,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已有一定的认识,也引起了旅游行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对负面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海滨等区域。目前的主流观点普遍认为城市的自我调节、抗风险能力强,相对于工业化带来的影响、旅游城市化的负面影响是微不足道。我国许多城市在努力发展并企图借助旅游带动城市经济和城市自身的发展,很少关注旅游城市化给城市本身带来的负面效应。
6.1 无锡旅游城市化的正面效应
6.1.1 带来经济效益
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性比较强。首先,旅游消费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的贡献率超过40%。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自从2001年以来,无锡GDP快速增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也稳步增加,(见表6-1)无锡旅游业的发展给无锡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这可以通过已知的无锡历年GDP总值和历年旅游收入等一系列数据加以计算得出。
表6-1 2001—2008年无锡相关国内生产总值、旅游收入及贡献率
表6-1 续 表
说明:
①基础数据资料来源于:《无锡统计年鉴(2009)》和无锡2001—2009年统计资料。
②Dt表示当年GDP,单位为亿元,Lt表示当年旅游总收入,单位为亿元。
③YRt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单位为%,计算公式:YRt=(Dt-Dt-1)/Dt-1
④LRt表示旅游业总收入增长率,单位为%,计算公式:LRt=(Lt-Lt-1)/Lt-1
⑤DRt表示旅游业总收入依存度,单位为%,计算公式:DRt=Lt/Dt
⑥Gt表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单位为%。计算公式:Gt=(LRt×DRt)/YRt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无锡旅游业对无锡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2002年以来,贡献率都在12%以上(2003年由于SARS而略有减少),2008年,贡献率为13.53%。
从表6-2可以看出,从2001年起无锡旅游业对无锡经济总量的贡献率逐渐增大,2005年以来,贡献率都在10%以上且连续增长。2008年合计达到11.78%。
表6-2 无锡旅游收入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
说明:
①F表示旅游外汇收入,单位为亿元。由统计年鉴中旅游外汇收入按照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换算得出。
②I表示国内旅游总收入,单位为亿元,计算公式:I=当年旅游总收入-当年旅游外汇收入
③P3表示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单位为%,计算公式:P3=F/GDP
④P4表示国内旅游收入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单位为%,计算公式:P4=I/GDP
同时,旅游区当地居民也从参与当地旅游经营中获益,抽样调查显示,在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经营的商户中,44%的企业法人或者个体老板是滨湖区居民,其中有52.6%为马山当地居民。当地居民通过参与经营得到部分经济收益。旅游、休闲业的火爆,还拉动了周边消费,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接受访谈调查的马山商户中,有31%的商户年收入1万以下,多为当地农民临时充当的小型摊贩;49%的商户年收入在5万以上,其中有16%的商户在20万以上。
6.1.2 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可以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是大家一致公认的,王友明(2006)在旅游直接影响行业的行业数据基础上,结合典型调查资料,计算了2005年无锡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14个行业因旅游创造的增加值及其比重(见表6-3)。
表6-3 2005年无锡市旅游直接相关行业因旅游创造的增加值分析表[1]
资料来源:转引自:(王友明,2006)
按照戴斌等(2005)的分析,受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主要是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旅游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铁路运输业(客运)、航空运输业(客运)、水上运输业(客运)、公路运输业(客运)、其他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租赁服务业、居民服务业,这其中绝大部分也隶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分布广泛的城市旅游业,能够带动更广泛范围内的城市服务业,使相关产业获得更高的运行效率和能力。这种分布格局下的城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能够使居住在城市各空间中的居民更为广泛地获得参与的机会,带来更多的旅游引致的直接、间接就业,降低旅游就业的相关成本[2]。旅游业囊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涉及近30个经济部门,直接或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0多个。旅游消费不仅直接拉动民航、铁路、公路、通讯、食宿等传统产业,对于国际金融、仓储物流、网络信息、文化创意、影视传媒、会展博览等新型服务业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6.1.3 增加就业
由于旅游业的主要相关行业住宿业、餐饮业、零售业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专项技能要求不高,因此成为妇女、年轻人等低学历劳动力就职的主要行业。快速发展的服务业和旅游业,使无锡滨湖区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07年全区从事服务业、旅游业的人员达16.3万人,占全区就业总人数的45%,比2006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有效吸纳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业企业富余人员、农村失地农民,大大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其中妇女在旅游就业中的比重达54%。但也因此导致旅游行业员工素质始终处于较低层次。在某种程度上,旅游业成为吸纳弱势群体就业的“储物罐”。2009年,仅无锡灵山景区的从业人员就达到了1 573人(见表6-4)。占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3.5万总人口的4.5%。而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整个马山地区的失地农民就业率在93%以上。
表6-4 2009年灵山大佛景区人力资源状况
表6-4 续 表
资料来源:根据灵山景区2009年财务报告整理
据王友明(2007)测算,2005年,旅游为无锡全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为91.9万人,旅游产业就业对无锡全社会直接就业贡献为7.41%,间接就业贡献为24.28%,总贡献度为31.69%[3]。
6.1.4 强化和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景观特色,是城市存在意义的注释,也是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艺术表现形式(刘卫东,2003)[4]。也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综合体,是城市本质的自然流露,是城市历史的长期沉淀(徐苏宁,2003)[5]。很显然,城市形象由城市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综合评价与总体印象而形成。而旅游形象无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旅游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极大地强化和提升了无锡的城市形象。2005年无锡开始实施“旅游即城市”新战略,其实质就是把旅游发展全方位地融入无锡整个城市发展、打造“山水名城”城市形象中来,把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内在动力和支柱产业来打造,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并借助旅游业的传播效应来提升无锡城市形象。2006年年初,把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确定为“城市旅游日”。近两年来,无锡一批旅游休闲重大项目以及精品新景先后建成,无锡旅游局及时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包装并力推出“无锡旅游精品新景新线路”。2008年5月第三届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上推出无锡旅游形象歌曲《无锡是个好地方》,受到广泛好评并开始传唱。2008年12月在上海举行以“世博在上海,休闲在无锡”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游客和上海市民走进无锡度假休闲和旅游。无锡旅游界还借助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第五届华东旅游交易会等平台,集中宣传“无锡是个好地方”和特色产品线路,同时,策划组织“百名外国外交官和旅游官员无锡行”、“中国国际旅交会国际买家团无锡行”、“韩国媒体和旅行商无锡踩线”、“百名旅行社老总看无锡旅游新景新品新线路”等活动,接待了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台湾等地区旅行商和媒体来无锡考察踩线,在更多海内外游客心中埋下“无锡是个好地方”的种子。
2010年3月24日,无锡新的旅游形象LOGO在香港首发,设计元素包括:优雅的弧形元素汲取于波光粼粼的太湖、圆润的太湖珍珠、古运河之上的拱桥、阿福阿喜的甜甜笑脸、古文物玉飞凤的优美身姿、江南传统花窗、宜兴紫砂壶等无锡特色文化载体,并围绕无锡城市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口号“无锡是个好地方”,确定了一组旅游宣传推广用语:“太湖佳绝处,毕竟在无锡”;“寻梦霞客故里,纵情山水无锡”;“太湖美景欢迎您,无锡旅情伴您行”;“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千年吴地文化,百年工商繁华”;“太湖明珠休闲无锡,霞客故里旅游胜地”。这些宣传口号和宣传用语从不同角度展示“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意境和生动形象。
多年来,无锡旅游十分重视城市旅游形象宣传推广,从《无锡旅情》和《太湖美》唱响,到太湖旅游节和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的举办,从“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到“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推广,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无锡通过建设“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和“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进而充分发挥旅游业对于整个城市发展的品牌效应、拉动作用和贡献份额,进一步强化了无锡“山水城市”的城市形象。
6.1.5 促进了对文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旅游城市化带给无锡的不仅仅是丰硕的经济效益,也给无锡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动力支持,促进了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随着无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的推进而更加突出。
1999年12月9日,无锡市委、市政府在东林书院召开协调会,专题研究东林书院和薛福成故居修缮项目。市计委、财政局等综合部门负责人主动发言,对这个项目表示支持,理由很简单:城市需要文化,文物理应修缮,政策应该倾斜。协调会的结果是:教育局、总工会、崇安区分别从文物单位中搬出了东林小学、总工会职工大学、后西溪小学分部,房管局承担薛福成故居100余户民居的搬迁及其费用,财政局则用原来准备开发楼宇的地块用来建设东林广场,改善了东林书院的环境,促成了无锡文物保护的历史性突破。2006年,市政府向全市30个地区、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下达了90多项文物修缮保护利用的项目任务。继而,市委、市政府又梳理了包括文保项目在内的四个八大工程,通过市领导分别挂钩推动的方法,全面启动了工程化项目化建设文化的工作,还出台了相关的考核办法,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推进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锡剧博物馆、顾毓琇纪念馆、阿炳故居、姚桐斌故居、陆定一旧居等一批文物保护项目很快就建成开放;无锡博物院、鸿山遗址博物馆、王选事迹陈列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荣巷历史街区、清名桥沿河建筑和惠山古镇修复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启动,文物保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保护文物的热情空前高涨,并先后制定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无锡城镇组团文物保护规划》、《无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无锡古运河保护规划》、《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控制,从制度上保证了文物不受损毁,从法规、规划和机制上形成了一套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大大加强了文物工作的法制保障和文物保护的刚性及力度。2007年无锡还在全国首创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首期募集资金2 400多万元,以此资助的一批文物保护项目相继启动。一个由政府导向、多方联动、多元投入、有效利用的无锡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机制已初步形成。
无锡旅游资源的精华在太湖,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对无锡旅游业的深刻教训促使人们反省,也成了无锡保护生态环境的驱动力。截至2009年底,无锡累计关停并转迁沿湖企业53家,大力推进太湖治理,大力实施治太保源“6699”行动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保护区,全力推进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污水管网建设,仅2007和2008两年就建成污水管网3 410多公里,超过以往历年总和。全面完成长江引水工程和太湖南泉取水口延伸工程,着力提高自来水制水工艺和技术标准,形成太湖、长江“双水源”安全供水格局。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以整治水源污染、加快湿地建设和水生态改善为重点,切实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实施了贡湖湾湿地、亮河湾湖滨湿地、尚贤河湿地等六大湿地工程。全面实施“绿色无锡”行动,加大植树造林、森林资源保护、城市绿地建设和农村置换土地复垦力度。200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2.3%和43%,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43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3.6,促进了无锡生态环境的好转。2008年,江苏首个环境保护审判庭在无锡成立,凡是无锡市中院辖区内环保自然生态规划区域发生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居民居住社区范围内影响生活环境质量的公益诉讼,沿太湖水域、长江水域、古运河水域环境规划带范围内发生的影响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以及重点风景旅游区环境保护规划带范围内发生的影响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都将纳入无锡市中院环保审判庭受理范围,这标志着太湖生态环境保护不再单纯依赖行政手段保护,而是通过积极的司法手段介入主动“设防”和对污染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有效法律惩戒,这将带来无锡环境保护体制的一种新的变革。
6.2 无锡旅游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但事实上,旅游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几乎是伴随着旅游城市化的过程同时出现的,旅游城市化对城市或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是旅游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6.2.1 影响城市环境
旅游者的活动、旅游设施的建设还可能造成城市有限的植物与动物资源受到损坏。旅游者的活动践踏了绿地、景区的植被,使动物生长环境变差。旅游设施的建设可能侵占城市绿地,减少动植物生存空间。旅游城市化运动促使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大量建设,从而占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与农业用地有可能转换成为短期效益明显的旅游用地,旅游城市化还可能使得城郊地区风景较好的地区的用地性质发生变化,向旅游用地转变。旅游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城市水电资源的消耗,导致城市水电资源紧张,用电高峰期出现限电现象,城市经济和居民日常生活均受到一定的影响。旅游旺季时大量游人拥入,造成主要旅游区大气质量下降、旅游景区的水体污染、土壤板结。游客和旅游交通密度过大是造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由于旅游活动是发生在无锡城市空间之中的,就必然会对所发生空间的环境造成影响。无锡的旅游业,一方面是高速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由于旅游城市化的作用,使得旅游活动地域越来越集中在环太湖旅游带和以中山路古运河为轴线的二大旅游区,这使得无锡旅游节点之间冷热不均,从无锡各旅游景点的年度接待量来看,旅游接待集中在中山路、古运河、灵山胜境、鼋头渚、惠山等几个主要景区之内,而游客对这些景区景点的需求又相对刚性,由于旅游者主要集中在无锡城市空间的几个片区之内,当这几个景区空间人数达到饱和之后,尽管其他的景区仍有富余的容量,却很难在总体容量上支撑旅游人次的增长。2009年五一黄金周,无锡八天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12万人,旅游总收入29.89亿元,从接待数据来看,蠡湖景区日均人流量达到15万人,灵山胜境、鼋头渚公园日均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三国水浒影视城、中山路商业街等主要旅游节点都已经远远超过最大合理日容量,从而对这些景区景点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2007年无锡发生的因太湖水污染而造成的供水危机,是自然界向无锡人民敲响的警钟。无锡坐在号称3万6千hm2的太湖边上,却因蓝藻爆发而没有水喝,造成鼋头渚等核心景区的湖水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蓝藻泛滥,气味腐臭,极大地影响了游览的环境质量和旅游体验的舒适度,无法开展内容丰富的水上游览项目。水危机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模式出了问题。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这在全国是少见的,但是其水质条件在许多河段已经是四类水、五类水甚至更低水平,不要说水乡风貌遭受破坏,连河岸两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严重威胁。无锡地区的开山采石数量仍在增加,对自然山体的景观风貌有较大的破坏。一座城市的环境好坏,从根本上决定了以其为核心的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兴衰。城市的环境卫生直接影响城市形象,影响城市知名度与魅力的大小,也会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无锡的城市环境不但低于省内其他旅游大市,而且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原因在于,随着无锡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规模的不断加大,引发人口增多、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三废污染、城市绿地面积不足,城市生态环境急待改善等。此外,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苏、锡、常地区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已连成一片,漏斗面积超过5 000多平方公里,无锡正好位于这个漏斗带的中心。地面沉降将威胁到文物古迹的安全和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从游客的直观反映来看,无锡的环境卫生与江苏其他旅游大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6.2.2 对城市文化造成伤害
在无锡,崇安寺就是无锡的代名词,妇孺皆知,“不到崇安寺,就不算到过无锡”。这座拥有1 600多年历史的“梁溪首刹、吴会名胜”,集“佛、儒、道”于一身,在锡城老百姓的眼里可谓神圣。近几年,无锡对崇安寺的改扩建工程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崇安寺步行街区”已经对外开放。社会各界对其崭新容貌的看法颇为对立,褒贬之声不一。有些人一提到“明快的崇安寺”就摇头。以下是几个无锡市民对改造后的看法:
“展现在面前的崇安寺只有一亭一殿一牌楼,有些古色古香的影子,除此之外,她的四周都被现代商业用房包围着,不仅使人感到这3个复古建筑是那样的孤苦伶仃,形单影只,索然无味”。“哪里还有‘文脉一贯’的联想?从此不到崇安寺,若要寻古到南禅”。
“新崇安寺里有太多的现代建筑,失去了对往日崇安寺的历史传承,没有了‘寺’的气息。这里从哪还能看出‘梁溪首刹’的韵味啊?!”
“走过牌楼,满眼全是外国的商店:肯德基、麦当劳、吉田家……连挂的灯笼也是日式的,真不伦不类,想当初皇亭小吃在沪宁都是有名的啊!”[6]
无锡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以太湖为代表的无锡文化,在吴越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江苏省的文化强市。众所周知,盲人阿炳是“站在无锡文化金字塔顶层的人物”,其创作的“二泉映月”堪称经典,成为国内唯一的“世界十大曲目”。但据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位于无锡市中心的阿炳故居非但没有成为该市的一个亮点蜚声海内外,反而成为了一幢“危房”:屋外墙壁灰暗,门被堵死,屋内断壁残垣、一片狼藉,2002年更是发生过被掀掉房顶的悲剧。
憨态可掬的泥人“阿福”陪伴了无数代无锡人成长,在不少外地人的眼中阿福就等于无锡,但现在阿福在无锡的受关注度也不容乐观。据观察,除了泥人厂外,只有在火车站与南禅寺附近的一些店铺能够寻觅到“无锡大阿福”的身影,可是否是“正版”也无从考证。据知情人透露,曾有人建议在无锡建造“阿福大道”但后来也无下文。而前段时间无锡市民议论纷纷的一个热点却是“阿福”形象被国外某可乐品牌用来做了5年的免费广告。
至于被誉为“江南美韵”的传统锡剧,近况同样堪忧。音乐虽如“小桥流水,抒情典雅”,但面向市场操作后,经费成了最大难题,后备力量也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文化需要与商业相结合,一味地为了其旅游功能而过度地文化商业化就很难再赋予其文化魅力,只能是对无锡的城市文化的伤害。
6.2.3 引起物价等消费成本提高,增加了市民生活成本
在无锡旅游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功能效益、级差效益和城市内部土地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土地租金也变得极其昂贵,而旅游城市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旅游业的发展会刺激当地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的繁荣,但由于其服务主要面向外来游客,其价格也会相应地提升,旅游者的购物也引致城市商品价格提升,旅游经营者也借机提价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城市整体物价上涨,城市居民生活成本相比旅游发展之前有明显的增加。旅游引起城市范围内的宾馆、饭店等住宿、餐饮设施数量明显增多,潜在的投资者对旅游业跃跃欲试,城市地价明显上涨,特别是城市中心地段和城市环境优美地区,与城市物价上涨相结合,加重了城市建设与消费成本,是城市通货膨胀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另外,城市房价与地价是相互作用的,无锡旅游业发达地区的房价一般高于其他地区,这从无锡城市区域房价中能够表现出来。通过对最近5年来无锡购房意向调查发现,最吸引市民置业的区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年前,人们还是把目光放在了老城区内,尤其是地理位置、生活配套都相当理想的南长区,可如今60%的受访者已把宜居点转移到了滨湖区。对于为何选滨湖楼盘,他们的答案几乎都一样,那里生态环境好,有自然风光。从2009年无锡楼市成交情况来看,排在前十位的楼盘中,有四个位于滨湖区,而且基本上都打出了环境牌,就是绝好的证明。同时滨湖区也是无锡房价上涨最快的区域,2007年首次推出的“蠡湖一号”楼盘,单价近8 000元/m2,创下当时无锡普通商品住宅最高单价的纪录;2009年12月,“蠡湖一号”楼盘单价已超过15 300元/m2,涨幅惊人。而居住在旅游区附近的居民,通常也要承受更高的生活成本,太湖新城周边的超市商品价格平均要比市中心超市高出6%~11%。
6.2.4 旅游的季节性及突发事件易引发就业不稳定性
旅游城市化蓬勃发展,使得城市对依靠旅游带动地方就业和经济的增长寄予厚望,但也造成了城市经济过分依赖旅游业,城市经济链过于单一,旅游业的变动明显影响城市经济运转,使得城市背负很大的经济风险。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无锡城市旅游从业者人数增多,与旅游相关的许多三产与服务业已成为中国就业增长的“独一无二的源泉”。但旅游业有其自身的特性,如旅游业的季节性和突发事件等都会对旅游业造成重大的影响。(www.xing528.com)
就无锡而言,虽然其四季皆宜旅游,但春秋季仍然是旅游的黄金季节,这一阶段的游客量占无锡全年的75%以上,其旅游季节性仍然较明显,这说明在旅游旺季时需要更多的旅游从业人员来提供服务,而一旦到了旅游温季或淡季时,酒店、餐馆、景区等旅游企业为了节省经营成本而裁员,许多旅游临时从业人员就面临着要失去工作,旅游从业人员数量随着旅游的季节性变动而变化,城市就业结构也随着旅游业的需求与结构变动而变动,甚至出现时段性失业的情况。突发事件也会对无锡旅游就业产生重大影响,2003年SARS爆发期间,无锡与旅游关系密切的从业人员受到了很大影响,相当部分人员由于旅游企业的暂时性歇业而随之失业,很多农民工不得不返乡[7]。自梅梁湖2007年4月25日起发生大规模蓝藻事情而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由此引发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无锡旅游受此影响巨大,不少旅游景点近期的客源数量都下降了近50%以上,尤其是靠近太湖附近的景点,其中“受灾”最为严重的是太湖鼋头渚景点,而其他景区,比如三国水浒影视基地等也只有少量游客,营收惨淡。对旅游就业特别是临时性就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6.2.5 城市景观破碎化
无锡的旅游城市化使得城市内部空间出现与旅游相关的增长极,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城市总体总体空间布局,出现了旅游开发区、旅游新城等。另外城市规模由于旅游设施的建设很容易延伸,特别是在交通干线两侧,沿湖岸线,住宿与餐饮设施不断涌现,建筑呈带状蔓延,城市景观美感弱化或消失。城市化运动、旅游的发展导致相关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建设性破坏,高档宾馆、大型购物中心等建筑体量较大,特别是在滨水区,大量的建筑影响滨水景观,同时也影响了居民对城市水域的可达性。从蠡湖新城北侧向湖南岸看去,密密麻麻布满了房地产。古运河由于近代的改造,两岸已是水泥壁,古运河的味道或特色已消失了很多,缺少停泊船只的码头,也没有可供上下船只的台阶。两侧街道的房屋多为民居,没有文化氛围。新近开发的建筑杂乱无章,与古运河的传统风貌不相符合。另外,古运河沿岸拥有较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得到维修并对外开放,许多房屋被单位占用或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而太湖山水度假城也存在着工厂、农居等各类用地混杂,景观道路两侧景观杂乱无章,造成视觉污染。
6.2.6 引起社会震荡和冲突
过度城市化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城市的休闲游憩活动随之增多,在加大了对休闲游憩空间压力的同时,也相对降低了市民参加休闲游憩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城市化使城市垃圾和废水、废气排量增多,引起空气质量下降和环境的污染、恶化,城市原有的、正常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结构遭到破坏,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城市游憩空间减少,不利于休闲游憩业的发展。另外,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休闲游憩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自给性、社会供给性休闲游憩有让位于商业性休闲游憩的趋势,日益成为一种纯粹的消费活动,呈现快餐式的标准化休闲游憩模式,甚至有庸俗化、低级化的趋势,休闲游憩活动将有失去本质特征(自由性和创造性)的危机。
无锡的旅游区相对集中,游客也过于集中在几个区域里,而城市旅游又是主要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的,这必然造成游客与居民的冲突。按照卞显红等(2005)对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调查,从居民的角度来感知,旅游旺季时,旅游犯罪率问题(在当地居民眼中是社会治安问题)与旅游业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也与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呈正相关关系[8]。1990年代无锡市民对游客好感正随着旅游业发展中的矛盾而逐渐减少,从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态度来看,在山水度假城,仅有6%的居民愿意将民居向游客开放,48%的居民坚决反对开放自己的住宅,游客和居民的对立已经开始显现。
另一方面,在无锡旅游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五大历史街区、八大博览园、五大名城建设的展开和深入,全城的大拆迁运动也随之启动,许多拆迁队动用断电、停水、砸窗户等措施对付不肯搬出的居民,甚至采取泼大粪等极端手段,引起了许多社会矛盾。阳山桃文化博览园建设拆迁过程中,多次铲除当地农民快要上市的桃园,对果农造成极大的损失,引发社会冲突事件。旅游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也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传播出去,负面形象同时得到了强化。通过游客旅游经历的传播,“拆迁景观”、“黑车景观”、“堵车景观”等都对无锡的城市形象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6.3 无锡旅游城市化调控与优化
对于旅游城市化负面影响的调控与优化是实现旅游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关健战略,但实施有效的管理与调控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旅游城市化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调控的效果也就具有顺延性。但政府的预见性措施能够减缓旅游城市化的部分负面影响。
6.3.1 准确定位,明确旅游城市化发展思路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无锡旅游业在从“事业型”到“产业型”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了从资源经济到要素经济、再到产业经济两次质的飞跃。伴随着国民经济从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战略转变,旅游业现在又进入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增效的战略转型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城市空间实现了从“运河时代”走进“蠡湖时代”,迈向“太湖时代”的巨大飞跃,正在向建设“生态城、旅游和现代服务城、高科技产业城和宜居城”的方向迈进。无锡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提出坚持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把无锡建设成“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温家宝,2009)的目标。“加快建设旅游城”,是温家宝总理对无锡的殷切期望,也是无锡城市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新世纪初提出的“无锡旅游三大跨越”的目标,到“十一五”确定的建设“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打造“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的定位,再到今天“建设旅游城”的重大战略部署,无锡这座城市的发展将揭开崭新的一页,无锡旅游也将步入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全新阶段[9]。
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发展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无锡现阶段旅游城市化的思路应该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提升无锡旅游城的产品竞争力。
无锡的“旅游城”建设,资源是基础,产品是核心。无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关键在于整合提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竞争优势,加快由比较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综合型的转型升级。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快产品转型。代表无锡经典的传统产品如园林景区、文化景观等要增强体验性、参与性和休闲性,正在开发建设的五大历史街区、八大博览园要精心策划,提升旅游休闲功能,环太湖地区,特别是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山水度假城,要做足“度假”文章,实现从观光地向度假地的“华丽转身”,同时在整个城市功能中,要加快开发一批休闲旅游新品。其次要大力丰富产品业态,旅游需求是多元的,“旅游城”必须要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业态,用心培育会展业,争取把无锡建成国际性会展旅游城市,丰富无锡夜间旅游,夜间旅游又被称为“月光经济”,对于丰富游客在无锡的生活、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拉动旅游消费至为关键,大力丰富夜游、夜娱、夜购、夜宵和夜间休闲等产品,同步推进高端旅游、休闲旅游、禅修度假、康体旅游等新的业态,并使其成为无锡的特色。三是要培育品牌优势。旅游发展已经进入“品牌时代”,太湖是无锡城市闻名遐迩的旅游名片,要把她擦得更靓,打得更响;灵山胜境被誉为“世界精品,传世作品”,要放大效应,打造成世界级的知名旅游品牌,正在建设中的惠山古镇、清名桥古运河、吴文化博览园等,由于资源的垄断性和优质性,都可成为无锡旅游新的“品牌”。四是继续推进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借鉴杭州西湖的经验,把无锡城市打造成最大的景区,在产业要素配套和集聚上下功夫。
6.3.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融合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而旅游规划作为一种经济部门规划,对城市旅游发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旅游规划必须依赖权威性的城市规划,才能克服其局限性,更好地作用于城市旅游的发展过程。所以,深化无锡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重视两者的结合与协调,因地制宜,综合协调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加强旅游景观与城市环境保护,对城镇布局、人口布局、景区(景点)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布局、旅游地形象、土地资源与旅游用地的综合协调平衡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规划。加快各分区规划的修编调整,认真做好重点实施地段的控制性详规、城市设计和旅游设计,探索城市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合理模式,促进旅游城市化地区在产业、市场、规划与建设、生态环境、体制与政策等方面协调发展,满足城市和旅游整体发展的需要。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为旅游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推进和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实践证明,政府有预见性的科学的规划有助于避免和降低旅游城市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要注意旅游空间的合理布局,按照以往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城市中旅游活动过于集中往往是城市旅游的主要矛盾。分散化的、广泛契入城市环境中旅游活动,相对而言具有更为健康的效应,在吸引城市旅游者人次相同、旅游收入相似的情况下,更契入于城市环境中的城市旅游,应比相对独立于城市环境的城市旅游,有更为广泛的对相关产业的促进能力,产生更为深入细致的塑造城市形象的作用,提供更多的居民与旅游者交流的机会[10]。旅游空间的合理布局,能够使城市旅游人群在最大程度上扩散到城市空间的各个地块,从而使某一特定地块上的人群降低到极限容量以下,并有效利用到分布在城市各个空间里的环保设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提高了城市的旅游容量,从而在旅游旺季对热点景区起到分流作用。合理布局的旅游空间,能够降低每一特定地块游客的密度,从而大大降低社会冲突的可能性,能够被纳入到城市整体空间的吸收能力中去,降低城市旅游化的程度。与此同时,站在城市系统的视角下,合理的旅游空间分布的旅游还具有如下好处:一是能够与城市生活系统共用一部分基础设施,从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减少面向一个行业的专门性投资;二是能够使旅游对无锡商业、服务业的影响,扩散到更为广泛的地域,扩散到单纯的旅游业门票经济以外;三是能够使城市生活融入到城市旅游吸引物体系中来,更充分地体现城市风情,从而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的整合性和多面性。
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无锡相关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和联动,构建产业体系新优势,是加快建设无锡“旅游城”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科技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养生旅游、康体旅游等产业,并注重把动漫等创意产业培育成无锡的特色旅游产业。尽量延伸产业链,从而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使旅游产业成为“旅游城”的支柱,并实现无锡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融合。
6.3.3 完善城市旅游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打造城市新形象
无锡在城市环境品质、城市个性特色、城市旅游功能、旅游服务水准等方面离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必须更新城市建设、经营、管理的理念,以旅游城市化、旅游国际化为抓手,将旅游融入无锡城市建设、管理、经营各个环节中去,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把城市作为一个最美的景区、最宜人的旅游生活基地、最具规模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枢纽。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要构建国际品牌酒店、高星级酒店、主题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并提升现有的餐饮、购物、休闲的特色街区;在城市交通方面,增设旅游观光专线(巴士),完善旅游交通道路标识体系,方便游客出入和旅游;在城市文化氛围方面,城市建筑、道路、机场、车站、广场等都要突出无锡城市文化元素和个性符号,减少一点工业产品广告,增设一批旅游公益宣传;在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要作为一个城市的系统工程来建设和完善,特别要抓住无锡加快信息化步伐和建设“感知中国”的契机,全面提高城市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完善旅游咨询中心、集散中心、呼叫中心、投诉中心、紧急救援体系以及创建一个覆盖面广、旅游咨询服务功能强的商务旅游网站等,要健全配套并高效运行;通信、金融、保险、医疗等都应增强为国际旅游者服务的功能和项目。在旅游服务品质方面,不仅旅游行业(企业)要提高服务品质,实现旅游服务质量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达到国际水平,而且整个城市各行各业都要成为城市形象的“窗口”和友好的平台。特别是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文明的生活秩序和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构建无锡城市“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形成食、住、行、游、购、娱、信息服务等旅游要素配套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
在无锡旅游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城市旅游环境建设。要重视对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慎重地、因地制宜地创建新景点,使新与旧、今与古汇成一体,更好地体现无锡的环境特色,并尽可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要大力控制环境污染,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加强对污染的综合治理和区域联合治理,推广清洁能源、清洁工艺,逐步实现污染物全封闭处理和“零排放”。大力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坚持“山水城市”的发展理念,把中国的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应用到无锡城市大区域建设中,并注入时代精神,开创一种全新风格的山水城市。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使城市更加适合人们永久居住,实现“宜居城”建设的目标。
6.3.4 创新发展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旅游产业是无锡提升城市形象的品牌产业,是拉动消费、发展经济的优势产业,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是扩大就业、促进无锡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也是扩大无锡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产业,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城”对于无锡城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要高度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建立高效的旅游发展组织和协调机构(包括各级政府建立和健全旅游管理机构),并从无锡实际出发,创新思路,探索“建、管、营”一体化的旅游开发管理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旅游经济产业区的新路子。建立考核督查机制,把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城的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并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督查考核,建立健全奖励和激励机制,确保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城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健全有关城市与旅游发展的法律体系,强化对城市与旅游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作用,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推动城市管理和旅游发展走向国际化。结合无锡实际情况落实《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及国家制定的旅游相关管理制度,制订具体实施办法。除了严格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外,还应该增加或完善一系列旅游行业规范条例。同时,还要健全各相关产业、部门的法律法规,保证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健康、成熟、法制的大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城市化发展政策,为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管理、项目投资、产业发展等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建设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旅游法规体系,不断提升旅游城市与旅游景区的内涵和品位,同时要防止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浮躁的心理和以房地产开发代替旅游开发的倾向。
要把旅游业培育为无锡的支柱产业,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发展旅游经济的投入力度。根据与无锡城市定位相称和加快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要求,设立和增加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规划策划、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抓紧出台扶持旅游企业、做大旅游产业的政策,并在鼓励多元投入、做大做强主体、培育品牌优势、推进要素配套、加强宣传促销以及培养旅游服务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从而激发旅游主体做大做强。政府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定相关政策、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建立休闲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等方面。从无锡实际出发,保留和扩大现有的鼓励政策,同时积极研究出台新的激励措施,如落实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给予投资旅游项目企业优惠政策、扶持发展旅游产业(如发展老字号企业)奖励性政策。监督现有政策的落实,对新形势、新变化及时做出反应,以修正现有政策、制定新政策。
6.3.5 加强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2007年,无锡旅游直接从业人数为21.5万人,旅游间接就业人数约110万。根据张新峰(2008)抽样调查显示:2007年无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中,非常住人口达到21%,旅游间接从业人员中,非常住人口比价例高达43%,且非常住人员流动性极大[11]。按照2007年无锡千分之一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来看,57.3%的无锡流动人口的职业为商业、服务业,核心旅游业以及旅游直接相关产业例如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在核心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宿业中,特别是一般社会旅馆和餐馆中,其服务人员往往以外地流动人口为主。
无锡旅游从业人员还存在职称偏低、学历偏低的情况。以灵山景区为例,2009年无锡灵山景区管理公司、饮食公司、导服公司等部门共有员工1 573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约占2%;中级职称43人,约占3%;初级职称62人,约占4%;无职称的1 444人,约占91%。本科及以上学历136人,约占9%;专科学历321人,约占20%;中专及以下1 116人,约占71%,低职称、低学历占绝大多数。见(图6-1,6-2)。
图6-1 无锡灵山景区员工职称结构图
图6-2 无锡灵山景区员工学历结构图
而五星级无锡锡州花园酒店,共有员工471人,其中本科及以上有11人,约占2.3%;专科学历有38人,约占8.1%;中专及高中学历284人,约占60.3%;初中及初中以下138人,约占29.3%。中专及高中以下人员占到了总人数的近90%,高学历人员比例明显偏低。(见图6-3)
图6-3 无锡锡州花园酒店员工学历结构图
无锡导游从业人员中,2007年全市取得全国导游证导游员有1 456人,但高级导游员不超过10人,中级导游员也只有25人,其余的均是初级导游员;取得星级饭店职业英语初级证书的有近800人,但中级证书的只有32人。这说明无锡旅游业对高端人才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缺乏吸引优秀旅游人才的条件和环境,而这些都将制约无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无锡建设旅游与现代服务城,急需大批旅游行家里手,而目前无锡旅游专业人才相对紧缺,无锡旅游教育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状况,要积极实施“内部培育、外部引进”的双管齐下政策,在挖掘使用现有人才的同时,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旅游管理人才。加快无锡旅游人才库的建立,整合社会办学资源,联手高校对旅游人才资源进行培养、储备和提升,并通过预备人才培训、新进人员储备、职业资格晋升、国际人才交流四大教学渠道,以及“旅游网络一点通”通信平台,对入库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为旅游行业源源不断供给行政管理、职业经理、短缺专业、教育培训师资和旅游技能应用型复合型等多层次、高素质旅游人才,在数量、素质和结构方面适应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需要,为实现无锡旅游城市化提供人才保障,以应对目前宾馆、旅行社精英人才紧缺的状况。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行业规范,对演艺人才、餐饮服务员、疗休养师、职业经理等各级各类人员都要制订相应的标准规范,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6.3.6 注重城市形象宣传,加强城市旅游区域合作
旅游业是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酒香也要勤吆喝”。加大旅游城市形象宣传和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是“加快建设旅游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口”和增长极。从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多个层面上构建城市大宣传、大营销的格局。各行各业要以宣传无锡城市形象为已任,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各自平台,架起更多的国内外旅游合作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针对不同的客源地、不同的游客消费需求,采取“一国一策、一地一策”,策划、包装不同的旅游产品线路,以不同方式到这些客源地进行宣传促销,并与当地旅行社、媒体建立合作互动机制,着力客源地的建设。按照“旅游即城市”的思路,要整合对外宣传资源,形成对外宣传合力,构建城市旅游对外宣传新优势。同时,创新宣传促销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歌曲、推介手册、宣传画册、电影电视以及举办国际性旅游节庆和会展活动多种形式宣传促销,提升无锡“旅游城”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形象就是生命力,营销就是竞争力,“城市大营销”奏效之时,也必将是“无锡是个好地方”家喻户晓、更多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之日。
区域旅游合作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又是区域旅游发展和区域整体形象建设的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区域旅游合作既符合旅游经济发展规律,是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建设的终极形态[12]。同时,城市旅游区域合作是最能体现旅游城市化过程的。无锡所处的地理位置,无锡的旅游资源特点都决定了无锡的旅游城市化要走区域合作之路。无锡的旅游城市化不应受限于行政区划,应该树立大旅游观念,形成“共赢”思维。以“联合苏州,接轨上海,牵手宁杭,联动长三角,融入国内外旅游大市场”为总体思路,加强无锡对外区域旅游合作,以旅游为媒介和桥梁,远交近联,建立以“诚信、互利、共赢”为宗旨的区域旅游协作网络,通过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联合开发旅游产品,联合进行市场促销,鼓励旅游企业跨区域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做出评价,制订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定合作目标和内容,具体说明重点合作项目,对旅游交通、饭店等设施建设、景观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并提出合作对策和具体措施,使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有章可循,避免盲目性,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协同化和一体化。并借助区域旅游整合力量提升无锡旅游的影响力,推动无锡旅游城市化健康发展。
6.4 本章小节
本章主要从经济效益、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强化和提升无锡城市形象、促进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了无锡旅游城市化带来的正面影响。研究认为:无锡旅游城市化也会对其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对城市文化带来伤害,引起当地居民消费成本的提高,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旅游开发还导致了城市景观的破碎化并可能引起社会震荡和冲突。
研究还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对城市的准确定位,先明确无锡旅游城市化的方向,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引导旅游产业合理布局,从而促进城市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政府有预见性的旅游规划和干预能够有效地控制旅游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注释】
[1]王友明.旅游业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2]戴斌,束菊萍.旅游产业关联:分析框架与北京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14-19.
[3]王友明.旅游业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5-29.
[4]刘卫东.城市形象工程之我见[J].城市规划,2003(4):23.
[5]徐苏宁.城市形象塑造的美学与非美学问题[J].城市规划,2003(4):24-25.
[6]转引自:2007年11月24日《江苏城市论坛》
[7]转引自:中国《新闻周刊》——SARS触痛就业制度2003年05月27日。
[8]卞显红,等.旅游发展中居民态度与社区问题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5(4):95-101.
[9]王洁平.开创“旅游即城市”新局面 实现“建设旅游城”新目标[J].江南论坛,2010(1):1-4.
[10]金准.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对城市旅游的影响——以1990年以来的北京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8.
[11]张新峰.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现状评价及其成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36):177-178.
[1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7):174-175,127-1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