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锡旅游城市化状况分析:演变机制及影响分析

无锡旅游城市化状况分析:演变机制及影响分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无锡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7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3.2无锡市旅游业发展分析3.2.1无锡旅游业发展概况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无锡,因其秀美的山水风光,向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1983年,无锡市被列入全国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1985年,无锡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1 251万人次,居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第五位,旅游事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在长三角旅游业处于领先地位的

无锡旅游城市化状况分析:演变机制及影响分析

3 无锡旅游城市化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及基本概况

3.1.1 研究范围

无锡市位于东经119°33′至120°38′,北纬31°7′至32°2′之间,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腹心地带,江湖间走廊部分,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全市总面积为4 787.61 km2,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km2,占总面积的6.8%,水面面积为1 502km2,占总面积的31.4%。2003年末耕地面积为152 270 hm2。处在我国沿江和沿海两大国家级生产力布局轴线的交汇处,东邻苏州,距上海128km;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西去南京183km;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区位优势十分优越(见图3-1)。

图3-1 研究范围

本研究范围主要是无锡市区,下辖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7区,市区面积1 659km2,其中建成区面积203km2。市区户籍人口为236.67万人。

3.1.2 基本概况

(1)区域交通

无锡是华东地区主要的交通枢纽,区内沪宁、宁杭、沿江、苏嘉杭、锡澄、锡宜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已形成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区内交通及其与南京、上海等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沪宁铁路、新长铁路以及沪宁城际高铁穿越境内;无锡硕放机场目前已与国内十多个城市开通了航线,无锡市距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80km,距南京碌口国际机场180km。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太湖水运联通江、浙、皖三省,长江干流航道上的太仓、张家港和江阴等港口可直接与国内及国际重要临港城市相通,2008年城市道路总长4 441km,城市道路面积5 219万m2。总的说来,无锡具备了完善便捷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构建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便捷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自然条件

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锡山、江阴和市区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东北逐级下降。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m。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048mm。雨季较长,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湿润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无锡地区既具有休闲度假旅游的舒适气候,同时也有较长的适游期。

(3)历史文化

无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孕育和发展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无锡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1世纪末,太伯、仲雍从陕西来此定居,筑城梅里,自号为“勾吴”,是无锡建城的开始。但其史前文化可直溯8 000年前,早在河姆渡——马家浜文化时期,无锡已有丰富的史前文化。无锡自古物产丰富,富庶江南,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早在明代就有制砖、冶坊、陶瓷、缫丝、织布等手工业。20世纪初,更以工商业闻名于世,素有“小上海”之称。目前,无锡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7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

(4)社会经济

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无锡历来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无锡抢抓机遇,创造了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在此基础上,又创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苏南发展模式”。2008年,无锡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 419.5亿元,按常住人口人均达10 689美元;全年GDP占全省的14.7%,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从整体来看,已步入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初期,是我国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地区之一,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就卓著,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前茅。

3.2 无锡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3.2.1 无锡旅游业发展概况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无锡,因其秀美的山水风光,向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早就为人们所赏识,并不同程度地得到开发利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处于停滞状态的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春天,无锡大力整修和重建、新建了一大批文物古迹与名胜园林等,交通、道路、旅馆饭店等旅游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接待游客能力不断提高。1981年以来,国内游客每年以10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1982年,无锡市旅游游览管理局成立。1983年,无锡市被列入全国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1985年,无锡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1 251万人次,居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第五位,旅游事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湖泊风光、古典园林、古城、吴文化和现代旅游景观于一体的无锡,逐渐成为我国江南著名的旅游胜地,成为中外旅游的热点之一。

2009年,无锡国内国际旅游业稳定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入境游客66.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接待国内游客4 310.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旅游总收入达61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全市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40个,国家5A级景区2家,国家4A级景区13家,3A级景区8家,2A级景区12家。灵山、鼋头渚、清名桥古运河等6个景区被评为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创建农业旅游点22个、农业旅游特色村3个、特色镇3个。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63家,其中五星级宾馆6家,四星级宾馆18家。全市拥有旅行社118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10家。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发展,无锡已经具备良好的旅游产业基础,但现有旅游产品仍然存在着自身的缺陷性,一是游客停留时间较短,游客主要集中在无锡环太湖景区,导致旅游花费较少,热点景区旅游承载力有限,难以继续大幅度增加游客接待量;二是传统观光游览产品以门票经济为主,难以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综合效应;三是景区的空间布局分散,且处于城镇建设的挤压分隔之中,难以形成旅游产业要素高度集聚的大容量产业发展空间;四是产品类型雷同,区域竞争非常激烈,难以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传统旅游产品难以承担做大做强旅游业的重任,须大力改善和调整旅游产品的结构。与在长三角旅游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杭州、苏州作比较,虽然近年来无锡国内旅游、国际旅游的接待量增长迅速,但是国内、国际旅游收入仍然低于杭州、苏州,而且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明显不及杭州、苏州。

随着市场从单纯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无锡将成为提升区域旅游业综合效益与产业地位的关键地区。这里不仅分布众多的风景资源,而且自然环境良好,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适宜地区,通过着力发展环太湖休闲度假旅游,切实有效地改善传统以文化观光为主的产品结构,适应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的需求趋势,形成“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休闲度假”三大旅游产品支柱。

3.2.2 无锡旅游业发展阶段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重大转变,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无锡经济发达,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制造业得到高度重视,高速发展,导致第三产业跟不上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增加值落后于第二产业,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第二产业独大,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偏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增长加快,无锡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2008年,无锡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4∶57.6∶41.0,表现出典型的后工业化特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见表3-1)。

表3-1 历年来无锡地区生产总值及构成

数据来源:2009无锡的统计年鉴

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无锡人均GDP已进入发达状态,未来数年内,非经济物品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无锡居民已进入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包括旅游度假在内的第三产业将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这表明发展成熟的休闲度假经济的时机已经到来。目前,我国公民的公休日已达到115天,接近全年时间的1/3,2008年开始实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放假与《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将形成周末“小闲”、节日“中闲”、带薪休假“大闲”的闲暇生活格局,无锡已进入“普遍有闲、有钱社会”,从而为休闲度假旅游消费提供了基本条件。2006年,无锡出游率为151.31%,城区居民平均每人每年出游近2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度假旅游者以中产阶级为先导,并迅速向工薪阶层蔓延,休闲度假遵循“少数人消费—大众化普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传导规律在快速发展,目前在无锡地区已处于“大众化普及”阶段。除了节日长假及带薪假期外,利用全年50多个周末在区域内进行近距离休闲度假将是大部分人的必然选择。

3.2.3 无锡旅游业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无锡旅游产业一直以观光旅游为主导。进入新世纪,无锡观光旅游者仍占较高的比例,究其原因:一是无锡是我国著名旅游目的地,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如灵山大佛、太湖风光、江南名胜等对区外远程观光客人吸引力强,因此观光旅游者比例高;二是无锡地区度假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知名度不高,对市场影响力不大,没有对区外度假客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三是本地市民的休闲旅游行为未被有效纳入统计等。虽然在无锡地区传统旅游产品对观光客人有着强大吸引力,观光依然是旅游业永恒主题之一,但随着“有钱”和“有闲”阶层的出现,2002年以来,无锡地区休闲消费迅速增加,目前正处于观光向休闲度假快速转型阶段,并呈现以下特点:①旅游目的正在从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转变,随着旅游者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单一观光旅游,必然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转变。②旅游方式正在从“跟团出游”向自驾车旅游、自助式旅游、家庭式旅游多样化转变,旅游者逐步成熟,个性化的要求更加突出,随着私家车的急剧上升,自驾车旅游、家庭式自助旅游应运而生。③旅游消费正在从“门票经济”向旅游要素综合消费转变,单一的“门票经济”格局正在改变,旅游文化、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消费日益上升,需要完善旅游休闲要素配套,丰富旅游产品,引导和拉动旅游综合消费。④旅游形态正在从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变,网络旅游方兴未艾。目前,部分游客正由一般的传统旅游向高尔夫、俱乐部会所、游艇保健等高端式旅游转变,消费行为逐渐接近国际化。

3.3 无锡旅游城市化特征分析

3.3.1 城市成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工作、购物的场所,也是为居民和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设施的空间。21世纪的大城市是工作、居住和旅游的场所(Conor,1993)[1]。城市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城市化的进程[2]。吴必虎等(1997)研究认为:一方面,城市的食宿、娱乐、休闲、通信、购物等设施比较发达,为旅游活动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受闲暇时间、经济支付能力、交通等因素影响,多数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仍将目标锁定在城市或城市近郊。城市居民出游市场37%分布在距城市15km范围内,24%的市场分布在距城市15~50km内[3]。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促进了旅游城市化的形成。巴黎罗马华盛顿、东京等世界级的大都市早已成为国际型旅游目的地(古诗韵,保继刚,1999)[4]。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增加,1998年我国首批参加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75个城市,其旅游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90%[5]。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7个珠江三角洲城市2000年接待的游客人数已经高达4 526.03万人次,占广东全省总接待人数的91.22%[6],2005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前60个城市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占到全国入境旅游者人数的73.89%。(见表3-2)

表3-2 1995—2005年我国60个主要城市的旅游发展情况

表3-2  续 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从旅游总量来看,城市旅游已经成为当代旅游的主体。国内旅游不论是旅游产品的销售,还是具体旅游活动的开展,都以城市为最主要的活动地。城市的旅游功能被广泛认同,使得越来越多的旅游活动发生或集中于城市。在部分以旅游为主的城市中,其旅游业产值已占到其GDP总量的3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高达6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业有越来越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见表3-3)。现代化的城市气息吸引着游客,旅游开始“城市化”,城市也随之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

表3-3 2009年部分旅游城市旅游业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三亚张家界黄山武夷山旅游统计数据整理

游客在一定条件下总的出游力是有限的,在特定时段、特定背景下只能到访一定数量、分布于一定范围内的目的地。对农村旅游者来说,出于对城市的向往,往往把城市作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对城市居民来讲,尽管多数人希望能到远离城市的大自然和乡村去旅游,但因目的地多种属性和旅游者所处的情境(如天气、交通、闲暇时间、经济支付能力等)的影响,多数人在行为上还是选择城市或近城目的地[7]。不论是乡村旅游者,还是城市旅游者,其主要旅游目的地仍然是城市或近城地区。无论是从区内游客,还是区外游客的选择行为来看,城市旅游都具有巨大的需求空间。城市不仅成为旅游客源地,而且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中坚,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吴必虎对中国城市居民出游行为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我国旅游者出游目的地不仅城市多于风景区,而且出游地与城市之间也存在距离衰减现象,由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离城市250km的半径范围内[8]。吴必虎认为由于旅游者对城市内的多种游憩机会的偏好,形成了与远离城市的生态旅游流相互促进的旅游流,这种旅游流称为“旅游的城市化”[9]。出游能力的制约使旅游者期望在最近的范围和最短的时间内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又在主观上使服务于旅游业各部门的建设倾向于无限的趋近旅游地,从而带来城市化现象,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对旅游城市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无锡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环境全面改进,城市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旅游游憩功能逐步完善。人们的旅游活动逐步从单纯的游山玩水阶段进入到综合性的休闲度假旅游阶段,城市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2008年无锡国内旅游人次数达到3 682.44万人,是2002年无锡国内旅游人次数的近一倍,2008年无锡境外旅游人次数也达到64.96万人,二者合计达到3 747.4万人次(见表3-4)。无锡城区市民的出游率已超过200%,无锡作为城市旅游目的地所吸引的游客数量已远远超过其作为旅游客源地的游客数量。从以往的旅游客源地向旅游客源地和主要旅游目的地转化,区域旅游进一步向核心城市集中的态势明显。

表3-4 2002—2008年无锡旅游人次数与旅游总收入

资料来源:根据无锡历年来政府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3.3.2 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产业集聚不断加强

按照西方城市经济学家的观点,城市是产业集聚的结果,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过程[10]。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和生产力系统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关系,只要不人为地阻断,就必然促使经济要素向高效率的区位流动和聚集,从而在动态中接近“帕累托最优”,这是城市化演进的内在动力和规律[11]。旅游活动在本质上也符合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和规律,由于旅游规模的扩大,旅游产业的日益成熟以及旅游行业追求效率的内在要求,主要旅游产业要素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产业集群[12]。旅游业属于交叉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协同与支持。近些年来,无锡区域旅游产业集群不断涌现,集群内产业比较集中,行业集中度较高,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旅游产业集聚对城市化有着明显的正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地利效应。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最大程度地共享公共产品(公路、桥梁、机场、供电、通信等)和服务(如广告策划、经济咨询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形成共同的劳动力市场,既可以节约相关培训费用,还可为旅游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员工,企业集聚在一起便于各企业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增加知识、技术的外溢性,而且企业之间竞争还可以促进创新;②分工效应。旅游企业由于集聚在一起而享受到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如服务的社会化,生产分工上的协作等,进一步增强旅游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促进城市经济内涵增长;③极化效应。产业集聚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累积的过程,由于新的旅游资源开发,大量旅游企业的建立,地方的就业机会增加,工人收入增加,吸引外地移民进入该地区就业,使地区从业人口增加,与其相关的工业、服务业也将会被吸引而至,通过这种乘数效应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④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产业集聚的动因之一,也是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结果。这是因为旅游产业集聚促进了技术创新,增强了行业分工和专业化,改善了要素质量,其结果是产业集聚的区位最终形成城市的系统经济[13]

进入21世纪以来,无锡的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08年无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20.30亿元,占无锡GDP收入的11.78%(见表3-5)。同时,旅游产业集聚的背景下,无锡的城市化模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中化与分散化并举。分散化指无锡的经济活动和城市职能向郊外或更远的农村地区扩散延伸,集中化指无锡社会经济活动从空间的分散状态向空间集中状态发展的城市化过程。由于旅游产业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存在,通过技术外部性和市场外部性,会使城市区域劳动生产率提高,盈利能力增加,从而导致新的资本生成和区域经济增长,这种增长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人口和经济向具有规模效应的城市集中,由于无锡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随着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无锡将城市周边风景优美的地区作为城市扩张的方向,从而对主城区造成分流,促进城市间的人口平衡。

表3-5 2001—2008年无锡旅游总收入及其占全市GDP百分比

资料来源:根据无锡2002—2009年统计公报整理

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按照“大旅游”思路推进产业联动。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文化、农业、体育、教育、科技等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和服务链。进一步开放、开拓旅游市场。创新投入和发展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旅游品牌,引导大型旅游集团投资。培育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环境,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激励力度,引导旅游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品牌经营、连锁经营等多种途径壮大实力,提高市场份额和贡献份额。2009年7月发布了《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旅游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推进旅游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引导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强化旅游服务体系,扩大旅游产业规模,积极推行旅游产业集聚。规划在2011年形成十大旅游产业集聚区。①以太湖、蠡湖为中心,以滨湖区为主体,以休闲要素集聚为重点,突出建设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江苏省无锡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和环太湖度假休闲带,培育打造滨湖休闲旅游品牌。②加快整治开发、修复古运河和梁溪河,重视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挖掘,全面提升观光旅游和体验旅游的层次,形成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观光游览休闲带,使“水上旅游”重新成为无锡旅游产业集聚区。③整合阖闾城、梅里古都、泰伯庙、泰伯墓、泰伯河、鸿山遗址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吴文化特色旅游产品集聚区。④以灵山景区为核心的佛教文化产业的集聚区。⑤精心整合开发惠山古街、古祠堂群及“以名曲、名园、名人、名家、名居、名街、名建筑等历史遗存为资源”的历史人文旅游休闲区。⑥以无锡博物院、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丝业博物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等院馆和薛福成故居、荣巷古镇、祝大椿故居等名人故居为核心的民族工商文化遗产集聚区。⑦以中山路购物休闲一条街、崇安寺旅游休闲特色街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荣巷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通惠路商贸休闲步行街区、新区东亚风情特色街区、湖滨路和湖滨街旅游休闲特色街区等为代表的都市商业集聚区。

3.3.3 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增强,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旅游产业的兴起为城市功能的转化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城市也不再单纯依赖过去生产场所和工业化设施。旅游服务体系为城市经济提供了一系列的高消费服务。城市综合实力增强、环境的改善以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的完善,带来更多商务、会议,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使城市具有了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功能,同时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商业、娱乐、文化设施[14]。这种城市化的过程在客观上具备了深度发挥旅游功能的条件和可能。城市的旅游功能依赖的是以城市作为旅游吸引物(可以是城市整体或城市的著名景点)招徕游客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实质是对都市文明的向往与追求。然而,从城市的发展来看,现有的服务设施、条件等还不能完全与旅游发展的要求相匹配。为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常会在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增加旅游投入。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客观上也加快了旅游城市化的发展,为旅游城市化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伴随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评比活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运动、城市遗产的保护开发、城市节事活动举办等,都使城市走到旅游发展的前台。(www.xing528.com)

随着无锡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无锡城市旅游功能也不断增强。城市旅游已经成为无锡现代旅游业的主体和现代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无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和通讯条件得到改善,旅游设施也不断完善以及市民闲暇时间和自由支配收入日益增加,使无锡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为城市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锡城市旅游功能正是在此背景下得到不断增强,做到“游之尽兴、住有选择、吃有特色、购之丰富、行之方便、娱之快乐”。

(1)游览、观光功能。对无锡而言,城市的游览、观光功能是最为重要的城市职能,因为正是无锡的这些与“游”密切相关的功能,吸引了无锡外部的旅游者进入,从而使无锡具有了“旅游城市”的意义。无锡在进行城市“游”功能设计时,根据自身的城市吴文化传承、环太湖旅游带资源状况,因地制宜,设计出具有无锡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游”的功能。

(2)度假、住宿接待功能。接待旅游者的度假、住宿功能作为城市旅游功能的重点,是结合无锡的度假旅游性质而做出的正确选择。住宿接待这一旅游功能成为城市的主要职能,与度假功能紧密结合,使得无锡可游、可居。无锡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品牌高星级酒店前来入驻,如:希尔顿、万怡、华美达、喜来登、凯宾斯基、千禧等。速8、格林豪泰、莫泰168、宜必思等快捷酒店的落户,满足了自驾游、自由行游客的需求。2008年,无锡旅游涉外饭店床位共有2.1万余张,品牌经济型酒店40家。基本满足了无锡旅游住宿功能。(见表3-6)

表3-6 2001—2008年无锡星级饭店、客房数和旅游社数量

(3)餐饮功能。特色饮食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对于旅游城市而言,“食”的功能最容易给外部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旅游餐饮功能设计上,无锡不仅提供地方特色饮食,还因为众多国际酒店的加入,聚集了世界众多美食。各星级酒店为旅游者提供的美食以及极具江南文化特色的乡土饮食,都为旅游者提供了绝佳的饮食体验。除此之外,城市内部还设计了主要为国内外游客服务的酒吧一条街,使得旅游者在度假观光之余的餐饮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城市的“食”功能设计一般并不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旅游功能来设计,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对城市本身饮食文化尚未认知,未识别城市的饮食文化对外部旅游者的吸引力。无锡近年来积极发展“美食之旅”。弘扬无锡餐饮文化特色,大力开发无锡本土“江鲜湖鲜河鲜菜系”、“江南农家菜系”、“山地山珍菜系”和中华名点名小吃等,积极引进粤菜、川菜、鲁菜、湘菜等其他菜系的优秀品种,做好日餐、韩餐、西餐等吸收创新和开发,提升旅游餐饮业的菜肴质量、服务质量,培育既能充分品尝无锡美食特色、又能品尝天下美食的“食在无锡”的品牌。

(4)购物功能。旅游城市具有购物功能,往往是为这座城市加分的最佳途径。一是因为旅游购物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因为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旅游宣传形式将在长期、更广泛的领域对旅游城市进行营销。无锡大力推进“购物之旅”,大力加强商业街区的建设,以中山路为轴线的商业街带动了周边步行购物街的发展,保利购物广场、太湖购物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充分满足了游客消费的需求。近年来,无锡还积极开发既有无锡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和名、优、特、新产品,营造优美旅游购物环境,培育旅游购物品牌。引导和鼓励旅游大巴开进无锡城区,进“城”购物,加大旅游购物街的建设与旅游景区购物设施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旅游购物消费的比例。

(5)旅游交通功能。良好的旅游交通功能设计可以保障旅游城市的可达性,以接纳更多的旅游者;同时,顺畅的城市内外部交通,充分保证城市内外部可达性,能够给旅游者良好的城市印象。

(6)城市娱乐休闲功能。旅游城市的娱乐休闲功能能够增加城市魅力,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无锡能够结合城市基础情况——在拥有大片草地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环太湖区域,开设了高尔夫球场及众多的湿地生态公园,供游客在城市停留过程中享受完善的娱乐休闲氛围。旅游城市在进行城市娱乐休闲功能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一旅游功能在城市总体旅游功能中的地位,以及这一功能与其他旅游功能的关系,从而设计出与城市匹配、与城市旅游功能整体和谐的城市休闲娱乐功能。无锡保利大剧院、1912酒吧一条街等地是游客和市民通宵达旦地体验时尚文化的好去处。

近年来,无锡加快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速度,着力提升城市旅游功能,2008、2009年,实施“主要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工程,完成了对接上海世博会设置500块导引标识,在主要景区设置中、英、日、韩四种文字的导向标识,完善自驾游服务导引体系建设。增加旅游交通投入,进行旅游景区连接道路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集散功能和景区的通达程度,增开城市通往各旅游景区以及中心城区开往江阴、宜兴的旅游观光车辆线路;在蠡湖新城各开放式景区间投放自行车供游客免费租借使用,改善了蠡湖景区的交通状况,加强各主要景区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同时,实施无锡公共厕所升级改造工程,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新建公共厕所均要达到三星级旅游厕所以上标准,并结合市政改造等工程,对特色旅游街区和旅游景区周边的公共厕所进行重点改造。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数字旅游,完善无锡旅游电子政务网和电子商务网,集成旅游信息服务功能,搭建网络平台和通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了无锡旅游信息库、旅游图片库和多媒体资料库,强化公众信息服务功能。旅游咨询服务网络体系投入使用,在机场、车站、市中心和游客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窗口。在无锡码头、宾馆、各主要旅游景区、社区、农村、商场等场所,设立旅游信息查询系统,为中外旅游者提供方便。率先建成了“12301”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和无锡旅游网,健全无锡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呼叫中心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旅游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不断得到增强。

3.3.4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新世纪以来,无锡开始实施城市化战略,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高潮。城市化率从2001年的58.3%提高到2009年的近68.5%。经过大规模、高强度、持续性的新一轮城市建设,无锡城市的规模不断拓展,功能不断完善,环境不断改善,形象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考核标准。从2008年开始启动的第三个三年的城市建设,以“调结构、优功能、提形象、保生态”为思路,重点实施七大行动(区域优化发展行动、重点地区建设行动、生态环境修复行动、和谐住区构建行动、综合交通畅通行动、市政设施支撑行动、公共设施健全行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打造“五个名城”(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城市化建设是全方位的建设,无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1)城市环境建设功能化

2002年无锡开始实施第一个“爱我无锡,美化家园”三年行动纲要,围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主要实施了以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环境整治等为重点的“十大工程”,通过第一个三年的建设,无锡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05年,无锡提出“城市即旅游”战略,坚持城旅一体,与《旅游发展三年行动纲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强化旅游功能,提升旅游价值,在城市建设中尽快形成了一批“宜游”功能区、功能线、功能点。在新城区建设中,大量注入旅游元素,增设面向中外游客和市民观光、憩息、购物、餐饮和娱乐的功能设施。比如,蠡湖新城和太湖新城,已成为无锡最大的开放式、参与性的旅游休闲中心,成为无锡的功能齐全的“城市客厅”;太湖广场充实了文化、商业和休闲功能后,现已成为人气最旺的游客和市民的休闲活动中心,是无锡名副其实的“城市广场”;在古运河、梁溪河改造工程中把水质改善和开发景观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了水上旅游、“水上看城”、“水上夜游”,并沟通古运河、梁溪河、五里湖,直至太湖,形成独具无锡特色的水上旅游线路,成为魅力四射的“城市项链”。

(2)突出城市文化氛围

城市的灵魂是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文化。在当今时代,旅游的消费本质上是文化的消费。无锡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城市,从吴文化的发祥地到大运河的开通到顾宪成、高攀龙重建东林书院再到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涵养了农业文化、水文化、运河文化、山水文化与园林文化、文学艺术、曲艺文化、工艺美术、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和特色饮食文化等。2007年,无锡市成功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极大地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促成了无锡文化意识的觉醒,保护城市文化遗存、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强烈共识和自觉行动。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驱动下,无锡在城市建设中开始更加理性地对待历史遗存,更加自觉地保护文物,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修复,惠山古镇、清名桥、荡口、荣巷、小娄巷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风貌带、礼舍、甘露等十大古村镇的保护性修复工程全面启动。短短几年,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从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3位,历史街区保护面积从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2位,并且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遗产保护,以无锡鸿山遗址保护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文物部门的首肯。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加快修复和建设了一批文化旅游景观设施,形成无锡旅游的“第三板块”即文化旅游板块。同时开始着力打造七项文化旅游“名品”工程:一是惠山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二是以清名桥、水弄堂为代表的古运河文化风情旅游区;三是以泰伯河、泰伯庙、泰伯陵为特色的古吴文化旅游区;四是民族工商业文化旅游区;五是以“二泉映月”、阿炳故居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旅游带;六是以薛福成故居、泰邦宪故居、东林书院、钱钟书故居等为依托的名人故居群;七是以小娄巷、东大街、荣巷古镇、荡口古镇等为组合的历史古街区,已初步形成了无锡城区的“文化之旅”。2007年12月,无锡市委发出《无锡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指出要进一步增强无锡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为无锡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全市上下形成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进而营造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良好环境的这些努力,也促进了无锡旅游业的发展。

(3)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化

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市容市貌具有景观价值。在城市规划中,无锡充分考虑城市的风格、个性和特色,把无锡当作最大的景区来打造,按照“建一物添一景”的思路和要求,从城市的道路、桥梁、建筑、绿化,到城市的色彩、小品、雕塑等都要体现无锡城市的风格、个性和特色,真正做到“处处是景”。无锡从2003年4月制订的《建设绿色无锡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建设“绿色无锡”的设想。通过实施一大批绿色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环城绿带工程、城郊块状绿地工程、江湖河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市际生态隔离带工程、城市中心区绿地建设工程、城区滨湖(河)绿地和园林景观路建设工程、风景名胜和人居环境工程),无锡园林绿地面积从1981年418hm2增加到2008年的15 747hm2,人均公共绿地也从1990年的人均4m2增加到2008年的12.6m2,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3%,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无锡”、“景观无锡”。(见表3-7)

表3-7 历年来无锡城市园林绿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无锡年统计年鉴2009》整理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牵涉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与游客的活动密切相关,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也是城市建设功能的主要要素。2005年,无锡实施“打造山水名城,共建美好家园”第二个三年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围绕“靓山、亲水、扬名、筑城”,重点推进“水”“房”“路”“山”“湾”“城”“文”“科教”“港”等9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拓展城市形态、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城市人居环境。通过第二个三年城市建设,无锡成功创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了拓展骨架、赶超先进的“大跨越”。(见表3-8)

表3-8 历年来无锡城市道路、路灯等建设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无锡年统计年鉴2009》整理

(5)城市人际环境亲情化

无锡在城市化建设中,充分重视人际环境的建设,不断推动市民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努力打造亲善、友好、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倡导社会各行各业、各个窗口都要有“城市主人”、“城市形象”意识,包括出租司机、商店商场、交通警察、公共车辆、机场车站等,都要展示无锡人“最好的形象”。在旅游接待中,引导与中外游客建立起一种“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都是城市导游”的强烈意识,要有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善待游客的精神风貌;旅游行业全体从业人员更要持久开展“三优一满意”活动,即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维护优良的旅游秩序,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让每一个中外游客都满意;坚持文明服务、诚信服务、规范服务、贴心服务。让每一个到无锡旅游度假的中外游客时时处处都有感受这座城市的“温情、亲情和热情”,感受这座城市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体验到“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延长逗留时间,带走美好形象。

3.3.5  核心景区出现城市化现象

城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给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也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邓小平在1979年1月到7月期间在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系列讲话中提出:“要狠抓一下旅游和城市建设”,“发展旅游必须考虑城市建设的配套”[15]。这些精辟论述深刻揭示出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之所求:城市的旅游化建设要求政府以及开发商越来越多地关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形象建设;城市本身功能的完善和对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的需求。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内部增长机制首先来源于旅游接待设施的增长,为了适应游客不断增长的需要,设施投资上升,旅游接待设施短缺的现象在短期内得到缓解。住宿设施的改善是开发大众游客市场的前提,随着游客的增加,接待设施的投资也要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与修复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旅游发展得越好,城市中为游客服务的设施就越多,城市旅游业总体环境就会得到大幅度改善。

旅游基础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扩大劳动就业,旅游基础设施中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二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加快发展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具有投资和消费双重拉动作用,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十分有益的;三是基础设施是吸引农民进城生活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引导农民走向城市文明,在城市安居乐业,实现城市化,从而拉动投资和消费,具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要综合考虑到城市居民和游客休闲的需要,政府会通过规划引导旅游产业的集聚,不断调整和提升旅游产品结构。这些旅游产品和设施主观上是为游客和居民服务的,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无锡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09—2011年,无锡启动了26项旅游大工程,(见表3-9)这些大体量的旅游项目工程,大大促进了无锡城市化水平。一些著名的旅游景区(点)由于大量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的兴建、旅游交通和商业设施的配套工程,以及大量的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集中,导致景区出现旅游城市化现象。在无锡环太湖旅游带,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表3-9 近年来无锡市年旅游业重点建设项目

资料来源:无锡市旅游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

①1亩=666.666 667m2

如蠡湖地区,本身是无锡旅游业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无锡市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山水层迭,历史人文底蕴丰厚,享有“大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美誉。2002年无锡开始规划建设蠡湖新城,到2006年年底,“三环三射”路网及两侧绿带已全面建成,并先后建成了鸥鹭岛、渔父岛、渤公岛、蠡湖之光、蠡湖公园、中央公园、水居苑、西施庄、蠡湖大桥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等景点,总计新建和整治绿地面积达303hm2,总长38km。环湖开敞式公共绿地已基本建成,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开放式城市山水公园。在蠡湖新城建设过程中新建安置房500多万m2,全部按城市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和绿化标准建成,近3 000名原先的农民经过培训后转入旅游服务业中。2008年,建成水上运动等旅游配套项目、旅游中心、休闲商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路网、水网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学校,开发住宅地块。2009年建成五星级酒店项目2个,全面完成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到2009年底,蠡湖新城建成面积约20km2,是由开放公园、居住区和城市公共设施组成的世界级观光休闲度假胜地和高品质的“新湖城”。

3.4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对无锡旅游城市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在介绍研究区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对无锡的旅游业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无锡旅游产业基础较好,目前正处于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过渡的阶段,休闲度假比例迅速增加,旅游方式向自驾车旅游、自助式旅游、家庭式旅游多样化转变,旅游形态正在从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变。分析结果显示无锡旅游发展趋势应该是休闲度假旅游主导下的城市旅游。无锡旅游城市化的特征表现为:无锡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无锡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不断加强;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无锡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也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核心景区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注释】

[1]Conor O A.World Population Concentrating in Mega-cities.The independent,1993(13).

[2]陆林.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J].旅游学刊,2005,20(4):10.

[3]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2):97-103.

[4]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9,14(2):15-20.

[5]保继刚,等.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范能船,朱海森.城市旅游学[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7]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2):160-164.

[8]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2):97 -103.

[9]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0]石龙.旅游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493-497.

[1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2]李鹏.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规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4):97-100.

[13]张建庆,李晓光.长三角旅游城市化发展背景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6):104-106.

[14]张玲.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化[J].网络财富,2009(4):61-62.

[15]1979年1月到7月,邓小平同志连续发表了《旅游业要变成综合性的行业》、《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发展旅游事业,增加国家收入》、《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等四篇讲话,高瞻远瞩地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赚钱多,来得快,没有还不起外债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大搞呢?”“我们国家地方大,名胜古迹多。如果一年接待五百万人,每人花费一千美元,就是五十亿美元。要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还要搞好城市建设,搞好服务行业,千方百计赚取外汇。”“旅游这个行业,要变成综合性的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