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农村体育消费:措施与研究

提升农村体育消费:措施与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促进农民体育消费的措施一、变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农村体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提升农村体育消费:措施与研究

第七节 促进农民体育消费的措施

一、变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农村体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发展农村体育首先应考虑到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我们必须变革城乡二元结构。只有农村和城市发展并重,农村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后农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才能提高。

二、因地制宜、梯度推进、协调发展

福建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体育资源、人文观念、消费意识差别较大。我们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层次推进,形成“以点带面”的健身娱乐消费市场的新格局。首先,以厦门、福州地区农村为龙头,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根据它们体育设施比较完善,消费层次正处于升级阶段等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市场,培育健身、观赏等消费热点,形成全省农村体育消费的示范区。其次,根据泉州等地区农村高收入农民群体大,消费支付能力强的现状,应正确引导其体育消费,拓展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内容,提高其消费的质量。再次,对于漳州、莆田宁德这些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体育,应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充分发挥“排球之乡”、“田径之乡”、“武术之乡”的地区优势,从而对本地区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经营模式多样化,经营理念大众化

为使福建沿海地区农村体育消费快速发展,我们必须改变目前单一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引导农村体育管理向社会化、市场化模式方向发展。由于福建沿海地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这种混合的管理体制模式在不同的地市需要有不同的侧重。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泉州、厦门,农村体育应由行政主导逐渐向民间主导转变,充分发挥侨乡的经济优势;在漳州、莆田、宁德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则有必要继续发挥行政系统(包括单位系统)的作用,支持各种体育协会开展活动,采用自上而下成立体育组织和自下而上联合相关的组织方式,形成体育组织的网络化,引导体育消费市场不断走向完善。

在经营理念上要走大众化道路,除重视高消费群体外,还要注意低消费群体,开发非体育消费群体,挖掘农业劳动者、老年人、女性这几个特殊群体的潜在市场。根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消费能力的特点,推出广大农民经济上能承受的健身娱乐项目,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平民化道路,确保农民体育消费市场可持续地良性发展。

四、健全保障体系,提高服务意识

多元化的社会导致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反映在农村体育上,就是每个农民的文化教育、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健康状况、闲暇时间、劳动性质、居住环境等社会背景都不相同,因而产生的体育消费能力和质量也不尽相同。多元化的体育需求需要有一种完善的服务体系来加以保障。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硬件”服务系统加以保障,如体育设施保障、体育经费保障、体育人才保障、体育制度保障等;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一定的“软件”服务系统来加以保障,否则农村体育便无法运作,这些“软件”包括农村体育组织服务、农村体育指导服务、农村体育信息服务、农村体育监测服务等。所以,构筑由服务和保障相结合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加快福建沿海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开发体育资源,制定合理的体育消费价格

针对福建沿海地区农村体育消费水平偏低的现状,在开发体育消费市场时应从不同地区农民的兴趣出发,开发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消费项目,不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在制定体育产品价格上既要遵循价值规律,又要考虑市场供需状况,无论是体育物质性产品,还是非物质性产品,重点都应放在大多数农民能够承受的价位上,以扩大消费面、培养消费群,使体育消费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在福建沿海地区农村还没有得到普及、发展,部分农民在体育消费的观念上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必须引导他们逐步放弃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无处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等消费观念,形成“消费创造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增加收入,收入的增长又会促进消费”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意识。要加大为健康而投资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那些非体育消费群体和体育消费市场落后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应给予一定的资助,开展体育扶贫,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到“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真正含义,从而自觉抵制有害性消费(如吸烟、酗酒等)、愚昧性消费(如烧香拜佛等)、恶习性消费(如赌博等),逐步培养农民参与体育消费的好习惯。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sdpc.gov.cn/giscy/cxtx/t20060322_63736.htm。

[2]国家体育总局:《2001~2002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http://www.sport.org.cn/quanmin/zhengce/2003-11-04/3917.html。

[3]唐宏贵:《对武汉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与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1)。

[4]于振峰、王庆伟、许高航等:《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体育科学》2001(1)。

[5]杜国如、罗小平、巫文辉等:《对江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市场调查》,《中国体育科技》2002(9)。

[6]雷敏:《陕西省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福建体育科技》2003(4)。

[7]李新:《青海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8]李红绵、李小军:《山东省城市大众体育现状与消费需求特征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

[9]于振峰、许高航、叶伟等:《刍议目前体育消费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1)。(www.xing528.com)

[10]马渝:《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研究述评》,《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

[11]高力翔、王正伦:《苏南富裕乡镇居民体育消费特点的调查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

[12]陈琦、邓树勋、曾红辉等:《广州市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体育科学》1997(5)。

[13]马柏湘、王进梅:《我省城镇居民体育需求心态的调查与研究》,《体育学刊》1996(3)。

[14]鲍明晓:《体育在新世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

[15]欧阳柳青:《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体育学刊》2002(6)。

[16]连桂红、刘建刚、孙晋海:《收入差距制约体育消费需求的比较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

[17]任伟:《培育和扩大社会事业消费需求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6)。

[18]孔文清、陈卓源:《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

[19]李新:《青海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20]阎孝英、向政、邹炜:《湘鄂渝黔边区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体育科学》2004(6)。

[21]付方辉、佐强、吴志刚:《今天你还锻炼吗——实况调查》,《江南都市报》,2001-05-01。

[22]李培:《广东居民体育消费与体育市场的调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2。

[23]马渝:《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研究评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24]罗屹、龚建伟:《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商场现代化》,2005。

[25]龚守栋:《福建改革开放25年》,第9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6]龚守栋:《福建改革开放25年》,第10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7]于振峰、王庆伟、许高航等:《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体育科学》2001(1)。

[28]翁永良:《我国体育消费现状分析》,《当代财经》2003(4)。

[29]高力翔、王正伦:《苏南富裕乡镇体育消费特点的调查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

[30]马渝、欧阳柳青:《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1]于振峰、王庆伟、许高航等:《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体育科学》20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