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实证成果

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实证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和谐社会农村体育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和谐”能力明确列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次被提升至国家层面而具有普遍性意义。特别是不能为邪教等组织所利用,保证农民在体育锻炼内容上的健康性,是和谐社会农村体育的根本属性。

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实证成果

第六节 和谐社会农村体育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和谐”能力明确列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次被提升至国家层面而具有普遍性意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即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社会的利益格局来看,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要旨。通俗地说,和谐社会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

据此,和谐社会农村体育发展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的大众性和平等性

以人为本,竭诚为农民服务,保障农村社会各阶层都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让农村的社会各个阶层无论贫富、贵贱、老幼都有参与体育的机会,在体育面前人人平等、和谐共处。如何保障社会的各个阶层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农村体育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体育的终身性

保障农村农民的终身体育性,保证体育活动和体育实践贯穿每个人的一生,覆盖农村的每一成员,给每个人参与体育的机会,是和谐社会农村体育发展的核心理念。[12]

三、体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和谐社会的农村体育要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保证广大不同层次的农民对体育的需求,并满足个性的需求。能为弱势群体参与体育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使老人、儿童、残疾人都能享受到体育的欢娱,这是和谐社会农村体育工作的出发点。

四、体育的健康

和谐社会的农村体育应该是以摒除迷信、赌博、伪科学并促进农民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特别是不能为邪教等组织所利用,保证农民在体育锻炼内容上的健康性,是和谐社会农村体育的根本属性。

五、体育的经济性

农村体育除了继续承担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任务,还要担当起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农村体育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身心健康的劳动力大军,也为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服务,在提升招商引资力度、扩大社会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也将成为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的新特征。

六、体育的社交性

农村体育将在和谐社会中充分体现出它的社交功能性,改变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闭塞局面。七里八乡的农民能够因为体育活动而相聚在一起,改善邻里关系,扩大交流,使农民们能更加和睦地相处,共谋发展。

七、体育的法制

农村体育的法规更加健全,特别是对农村体育发展的监督被写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后,农村体育工作更加有法可依,农民的体育权利、场馆设施受到了法律应有的保护,这是和谐社会农村体育发展的保障。(www.xing528.com)

八、体育的开放性

和谐社会的农村体育应该是开放性的体育,经常开展对外交流,包括农村与农村之间的交流、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农村体育社团与国外体育社团之间的交流,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扩大视野,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注释】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26/content_3138887.htm,2005-6-26/2005-10-11。

[2]李培林:《高度重视人均GDP1000~3000美元关键阶段的稳定发展》,《领导科学》2003(13)。

[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第156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黄静珊等:《陕西省农民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0)。

[5]贺泽江等:《对武陵山贫困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现状调查》,《体育科学》2004(4)。

[6]柳若松、郑文海、雷福民等:《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体育科学》1999(2)。

[7]《场馆设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http://fun.qx100.com/html/200607/98697902448289.shtml。

[8]张发强:《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第32~33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10]李小云、左停、叶敬忠:《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第1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从“非典”防治看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http://www.rcre.org.cn/rcre/article/2003/18-06-05-1.htm,2003-06-18/2005-10-5。

[12]刘雪松:《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