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一个“激发”、四个“创造”,即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决定》还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总之,一个社会只有鼓励创造才会有效率,只有提倡扶贫济困才会有公平,这样的社会才称得上是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应该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简称五个“多样化”)。因此,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再是毛泽东1957年提出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矛盾,而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决定》把人民群众利益划分为根本利益、不同方面利益和最直接利益等几个层面,而且十分强调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指出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决定》还提出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总之,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用法治、制度和疏导等办法解决人民内部出现的利益矛盾,从而使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得到妥善解决。
三、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的社会(www.xing528.com)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决定》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健全“十六字”的社会管理格局,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同时,我们要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决定》还明确指出了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和行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各自作用,指出要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四、和谐社会应该是稳定和有序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当然是稳定。因此,《决定》再次强调:“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当然,不能把稳定理解为“万马齐喑”,社会稳定也不是一潭死水,和谐社会是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社会。而这又是与社会主体即人民群众的意愿即民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决定》指出,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决定》再次强调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总之,民情、民意、民智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党、政、群和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