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系统分析农村体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农村体育发展的SWOT战略矩阵(如表2-4所示)。内部条件(SW)与外部环境(OT)相互匹配而形成SWOT战略矩阵: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
(1)SO战略。即优势-机会战略,是一种发挥内部优势而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条件是环境中出现了机会,而本身恰好有这样的优势。
(2)WO战略。即弱点-机会战略,是以通过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为目标的战略。这就要求致力于改变内部劣势,有效地利用外部机会。
(3)ST战略。即优势威胁战略,是利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
(4)WT战略。即弱点-威胁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同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
表2-4 农村体育发展SWOT战略矩阵分析简表
在战略选择和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的策略要点:
农村经济条件的好坏,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想实现农村体育的繁荣发展,必须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农民只有在解决生存保障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对更高层次文化娱乐的需求。因此,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合理规划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形成优势产业区域;积极发展创汇农业,面向国外市场和国内生产加工基地,建立起自己的优势产业带和出口农产品;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开拓多元化农产品市场,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及其服务的投入,加快构建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应统筹城乡基本建设和社会福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投资体系,将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投资向农村倾斜,通过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降低生产生活的成本。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大病保险、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城市居民在养老、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待遇。
(三)大力拓展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
农业收入虽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已经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非农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在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因此,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给予农民公平的市民待遇,实现城乡资源对流,使农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寻求更好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此同时,还应针对劳务输出日益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的现实,制定有效的政策,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培训、对接和服务工作。
(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生产仍是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注重农业自身发展,通过结构调整、产业链拉长、高效农业规模化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提升和转换,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化。
(五)增加农业科教投入,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低素质劳动力供给与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障碍。增加农村教育投入、降低农民教育费用、提高农业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解决农村问题,必须走城镇化道路,城乡统筹考虑。在政策层面上,首先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各种歧视性政策和人为规定,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为其子女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其次要从工商、税收、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给予进城农民优惠,并引导、规范劳务输出,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七)抓好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国家财政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为农民增收奠定长远基础。
二、加大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培养农民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一)利用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体育文化
现代大众媒体的普及,特别是在农村广为普及的电视、广播,为体育运动的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它们宣传和引导农民对体育功能、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宣传和推广农村具有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推广奥林匹克的文化和精神,普及健身、娱乐的体育运动项目,交流和推广农村体育示范村的经验。
(二)着重宣传体育“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功能,增加农民对体育的兴趣
由于受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等的限制,农民尚不能正确认识体育的娱乐、社交、健身等功能,但追求健康是城乡居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县、乡镇体育管理部门应抓住农民追求健康的心理,着重宣传体育促进健康、提高体质的功能,增加农民对体育的兴趣,从而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此期间,人们休闲集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庆祝节日。而传统节日正处于农村的农闲时期,农民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一些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民俗体育活动,本来就是欢庆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秧歌、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为节日增添了气氛。这些节日不仅是开展体育活动的最好时机,也是宣传体育活动的最佳时机。要在传统节日或特定的日子举行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以约定俗成的形式或制度固定下来,形成农民自己的“体育节”。
(四)组织农村体育比赛
根据当地人口、地域特征、文化传统,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运动项目,尤其是集体项目,组织小型的“农民运动会”,这些比赛可以是村与村的比赛,也可以是镇与镇的比赛。通过比赛的组织、管理、宣传等工作,增加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调动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五)树立农村体育先进县、乡镇、村典型,发挥其带头作用
先进典型可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也可以激励后进者奋起直追。现今,县、乡镇、村典型的发现,可以先从经济较富裕的乡镇和有体育传统习惯的乡镇抓起,滚动发展。另外,除国家组织参加开展的先进体育乡镇的评比外,省、市、县各级应持续开展体育先进乡镇评比和表彰活动,把优秀典型推向全县、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以典型带动、促进一般,把农村体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一)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和当地的体育特色,对体育场地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调配城乡体育经费和资源,保证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建设农村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把体育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到城镇建设规划中去,使新兴城镇的体育设施建设与城镇总体建设相配套,并做好农村乡镇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
(二)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多元化
对于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体育公益性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建立由政府、社会、集体、个人等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和开放型运作的新格局。对于小型的群众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采用“国家拨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集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克服因国家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状况。
(三)开发体育场地功能
学校系统拥有全国大部分的体育场地资源,农村体育场地资源的分布中,学校占有率更高。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工作计划实现的前提下,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可以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做到资源共享,以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使体育场地设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政府行政部门也可以通过给予政策性补贴和法律支持,鼓励和支持学校向社会开放场地。
四、发展农村体育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教育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提高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从农民转移到政府。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改革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从以县乡财政投入为主改为以省、中央财政为主。积极改革教育体系,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教育体制,让农民子女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提高农村体育师资力量(www.xing528.com)
“十五”以来,我国有数百万农村民办教师经过培训和资格认定重新上岗,农村师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建设不足、待遇低下的现状仍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将是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加大学校体育的管理力度
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按照教育和体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保证经费投入,配备足够的能胜任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的数量和质量。
(四)创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学校除开设常见的田径、球类等课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丰富体育教学,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
(五)保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软、硬件建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和城市相比,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仍存在较大不足,难以满足正常的体育教育活动的需要和课外学生体育兴趣小组的开展。因此,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高学校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将是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提条件。
五、完善农村体育管理工作,健全体育组织网络
(一)强化农村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对农村体育组织的管理
乡镇政府是农村体育管理的直接部门,乡镇政府应把体育事业纳入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体育服务意识建设,配备专职干部;提供一定的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县级体育部门对乡镇具有业务指导职责,应起到督促作用;定期举办体育法规和体育知识培训班;定期对体育专干进行培训;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形成体育活动和比赛制度,经常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协调和组织乡镇之间、乡镇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体育比赛。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
农村体育要充分发挥农民体协、文化中心、文化站、青年之家、乡镇、街道、村的体育组织机构、体育爱好者协会等社会体育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网络。有条件的县可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乡镇、居委会可以建立体育指导站。县、乡镇、村可以建立和发展体育健身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点应根据当地条件安排场地设施、制定工作计划、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和乡镇、居委会在统筹安排体育发展计划的同时,应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和体育健身点的支持和监督,为其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注释】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第146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年)》,第72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年度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
[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年)》,第143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5]宋华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2006(1)。
[6]田翠琴、齐心:《农民休闲》,第75~7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柳若松、郑文海、雷福民等:《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体育科学》1999(2)。
[8]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1996年)》,第367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9]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1996年)》,第27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10]《场地设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http://fun.qx100.com/html/200607/98697902448289.shtml。
[11]《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http://fun.qx100.com/html/200607/98697902448289.shtml。
[12]王俊奇、宋京佳、饶爱蓉:《赣浙闽皖乡镇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山东体育科技》2004(4)。
[1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www.sport.org.cn/ziliaochaxun/qunti/2003-12-28/122183.html。
[1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www.sport.org.cn/ziliaochaxun/qunti/2003-12-28/122183.html。
[15]曲宗湖:《让学生人人享有体育——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国体育报》,2004。
[16]裴立新:《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生服务体系的研究》,第73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7]吕树庭、裴立新:《关于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
[18]《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海南日报》,2004-10-08。
[19]汪洋:《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研究》,第391页,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0]《国家统计数据公告》,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
[21]王永、熊晓正、金广江、郑国华:《论城镇化对农村体育的影响》,《体育科学》2006(1)。
[22]陆广玉:《关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战略思考》,《平原大学学报》2005(6)。
[2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从“非典”防治看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http://www.rcre.org.cn/rcre/article/2003/18-06-05-01.htm,2003-06-18/2005-10-05。
[24]杨越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其应对措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4)。
[2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第170~17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6]郭永刚:《农民工去年人均收入8520元,不及城镇职工一半》,《中国青年报》,2006-05-29。
[27]白南生:《农村劳动力外出与回流:一般特征描述》,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mingong/351580.htm。
[28]张新萍、李大光:《中国社会阶层变迁与体育人口结构性增长策略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
[29]柯海宝:《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V型的原因分析及优化》,《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30]翁淑贤:《中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于预期》,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5/Mar/798936.htm。
[31]《中国统计数据公告》,www.stats.gov.cn/tjgb/ndtjgb。
[32]裴立新:《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生服务体系的研究》,第78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