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对农村体育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保证农村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体育规章制度,促进了农村体育的不断发展。
1984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1995年国家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同年国家颁布了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体育法》。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体委《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县级体育事业的意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县级体育事业,繁荣农村体育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文明健康的体育文化活动。党的十六大又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备的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把发展农村体育提上了议事日程。
国家体育总局将2004年定为“农村体育年”,并提出“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口号。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农业部、中国农民体协启动并在全国开展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并把体育彩票公益金6000多万,用于以农村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了一批农民身边的简便、经济、实用的体育健身场地,改善了农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基础条件;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制定了《农村体育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农村体育年”活动改善了农村体育设施的基础条件,使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参加体育锻炼,得到更多更专业系统的体育健身指导,了解更多的体育科普知识,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提供一系列良好的条件。
2006年,《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指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渐转移到了乡镇,现在已经具备延伸到村庄的条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构建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新举措。
二、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
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缺乏。作为社会发展领域的一个方面,体育部门有义务、有责任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同时指出发展农村体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以“农村体育年”为新起点,研究长远规划,制订具体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对农民参加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分类指导,使体育活动逐渐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的建设,强调在现代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倡导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方式。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各地将在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加强示范村镇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乡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并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倡导新方式,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契机
随着大众媒体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体育新闻以其时效性、真实性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体育报道、体育文学以其生动性、独特性感染着人们的情怀,体育赛事的直播、转播,代言广告的体育明星,不断地在人们的视线中跳跃。经济、政治中的文化舞台,文化娱乐节目中的场内场外,无时不显现着体育的身影。无论是积极的受众,还是被动的受众,都在不断地加深对体育的印象和理解。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为体育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从奥运会的申请到举办,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为了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顺利举行,各媒体积极宣传奥林匹克文化、推广奥林匹克教育。一系列的奥运节目应运而生,如《奥林匹克大讲堂》、《我与奥运》、《奥运舵手》等。这些节目在传播奥运精神与文化的同时,也增加和改变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中国人充分认识和了解体育的良好平台,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最佳窗口。我们在宣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同时,也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推向世界。在中国传统中积淀和成长起来的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也将借此机会大力发展。(www.xing528.com)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在农村已基本普及,计算机、网络亦已在农村出现。媒体对体育宣传,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农民的体育认识和价值观,为体育文化在农村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农村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现在城乡的空间布局为城市、城镇和农村。城镇处于农村区域,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中间地带,是城市现代化要素向乡村扩散和辐射的中间环节。城镇的城市化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现代化要素向农村的扩散和辐射能力。
小城镇具有社会经济聚集与辐射、社会经济要素配置和城乡结构协调整合等基本功能。它的社会效益体现在:突破了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乡镇工业的崛起,催化了农民的职业分化和人口的社会流动,开始启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推动了弱质农业向强质农业的转化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拉开了我国城市化双向驱动的序幕。[17]
1978年至2003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提高到40.53%,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18]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是在201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接近45%,2020年前后,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在2050年前后,基本完成城镇化,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19]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城镇化率逐年上升,2006年城镇化率已达到43.9%,城镇化建设还在不断地快速推进之中。[20]
表2-3 2001~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及城镇化率
城镇化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主要表现在:
首先,农村城镇化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度。城镇化使农民从纯农业生产逐步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过渡,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农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开始增加,对体育的需求也随之提高。
其次,城镇化直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既从根本上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和健身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
再次,城镇化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有规律的闲暇时间。
最后,城镇化改变了农民的居住结构和环境,形成了新型农村和城镇的建筑布局,相当一部分人的居住方式类似于城市社区,这更有利于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