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体育发展劣势分析及实证研究

农村体育发展劣势分析及实证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农村生活清苦,农民收入微薄,城乡生活、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想要改变身份,考学、在城里寻找工作几乎成为唯一且必需的途径。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明,有23.3%的城乡居民认为体育行政部门应对活动点进行管理。

农村体育发展劣势分析及实证研究

第二节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劣势分析

一、落后的传统体育观有待提高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对体育缺乏了解,对体育的价值、功能的认识仍较为肤浅或保守。[7]“劳动就是身体锻炼”、“无病即健康”的观念,时至今日仍深深积淀在他们的头脑里。农民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尚未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制约我国农村体育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封建王朝长期以来“以文取仕”的政治制度,在整个社会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农村生活清苦,农民收入微薄,城乡生活、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想要改变身份,考学、在城里寻找工作几乎成为唯一且必需的途径。因而,从事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二、农村体育人口偏低

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准。1996年,全国体育人口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体育人口达31.2%,在全部体育人口中,城市人口占55.11%,而占我国人口73.92%的农业人口,其体育人口仅占44.89%。[8]2000年,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50.8%,而农村仅为26.9%,农民体育人口比率排在各职业群体的末位。[9]

增加农村体育人口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总比率,提升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事业必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体育人口总体偏低,是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体育场馆设施不足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但是占全国总人口一半的镇(乡)村人口,拥有体育场馆69537个,仅占总数的8.18%。[10]而且大部分体育场地设施隶属于单位或学校,这些体育设施相对封闭,部分场馆的开放又带有赢利目的。

另外,有限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资源还存在着闲置与浪费的现象。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表明,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数量占总数的67.19%。由于教育系统的特殊性,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其分布相对平均,然而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仅为29.12%。[11]

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农民进行体育活动时无体育场地设施可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调查表明,影响乡镇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缺少场地。[12](www.xing528.com)

四、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系统滞后

我国农村体育管理机构由政府管理系统和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组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体育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明,有23.3%的城乡居民认为体育行政部门应对活动点进行管理。[13]同时,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中,体育协会是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的重要的社会体育组织形式,在政府体育机构与民间体育组织之间起着重要的沟通与联络作用。调查显示,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由1996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6.6%,但所占比重依然很小。[14]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体育协会自身的宣传和管理职能还有待加强。

五、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积聚与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形成体育价值观、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习惯的摇篮。由于升学压力,农村学校更注重的是文化科目的教学和管理,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学校中尚未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调查表明,我国西部农村尚有16%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且有27.21%的学校不做早操,1.24%的学校不做课间操。[15]

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农村体育师资力量长期缺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能够获得正确的指导和教育,以至于在离开学校后,对体育认识不足、缺乏兴趣。另外,由于我国体育课程多以西方近代体育项目为主,这些项目一方面对场地、器材有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与他们的乡村游戏活动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大区别,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体育项目与生活文化的巨大差异,而远离体育活动。

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学校体育在培养终身体育观、体育习惯方面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农村体育不能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一个重要的人才类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群众体育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满足群众体育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其资格认定、从业范围等作了规定。我国在1994年6月开始施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2001年8月又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2003年,全国社会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李杰同志指出:我国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在城镇,10%在农村,有9亿多人口的农村地区只有18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5万名人口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004年底,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为430491,其中农村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3万人,平均17800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6]由于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本不丰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在农村更为缺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