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资对外贸易的理论研究: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实证研究

外资对外贸易的理论研究: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实证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外资与贸易关系的替代说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一文,首次提出了投资与贸易替代模型。

外资对外贸易的理论研究: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实证研究

一、外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

自从蒙代尔提出“投资替代贸易论”以来,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两者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热点。虽然国际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主要在于验证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否存在,如果相关性存在,那么外资是促进了双边贸易发展还是替代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一)外资与贸易关系的替代说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一文,首次提出了投资与贸易替代模型。他延用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的部分假设条件:两个国家,分别是资本丰裕国家和劳动力富裕国家,拥有相同的技术水平、相同的需求函数、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的市场等,分析资本这一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其分析思路如下。

(1)假如要素不能在国家间流动但商品可以进行自由贸易,由于两个国家分别是资本丰裕国家和劳动力富裕国家,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不相同,要素价格的差异会使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在两个国家不同。但商品的自由贸易导致两国商品价格均等化,最终要素价格在两国趋于均等。

如果商品不能在国家间进行自由贸易但是要素可以在国家间流动,贸易壁垒的存在会使本国稀缺要素密集产品的价格上升。即资本丰裕国家的劳动报酬会上升而劳动丰裕国家的资本报酬上升,这样资本将流入劳动力丰裕的国家,而劳动流入资本丰裕国。国家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将导致两国的要素价格均等化,最终会使得商品价格均等。

基于以上分析,蒙代尔提出“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相互替代”著名论断。也就是说要素的自由流动同商品自由贸易一样,都会驱使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均等化。所以说资本要素流动为特征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相互替代的,都会导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2)投资壁垒会促使贸易增加,贸易壁垒会促使要素流动。他研究了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的两种极端情况,即禁止性投资如何刺激贸易,以及禁止性贸易又如何刺激投资。第一种情况是不存在任何贸易障碍,但是生产要素不能在两个国家之间自由流动,这种情况下,只要存在任何的资源禀赋相对差异,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就必然会发生。另一种极端情况是,存在贸易障碍,但资本可以在两个国家之间无障碍的流动,一定会出现替代相互贸易的跨国资本流动。因此,蒙代尔得出结论: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贸易壁垒会促使资本的跨国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加速相互贸易的发展。

(二)外资与贸易关系的互补说

虽然“外资替代贸易说”理论出现较早,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各国的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相互替代关系。针对东道国的总量分析及行业分析结果均表明,外资显著带动了东道国出口的增加。对投资母国而言,对外投资有利于提高母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扩大销售总额,而且海外子公司对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需求会增加投资母国的出口。(www.xing528.com)

1.小岛清模型

日本学者小岛清(K Koyimo)认为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1],小岛清用劳动和经营资源来取代传统模型中的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要素,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解释为:首先,国际直接投资并非简单的资金流跨国流动,而是包含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的一揽子整体转移;其次,国际直接投资是投资母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东道国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的整体转移。在此基础上,小岛清与日本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得出如下结论:当投资国是从本国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对外投资时,对于东道国来说,由于容易吸收和消化国外投资,可以提高其技术基础;对于投资国来说,可以集中优势去开发更先进的技术。这样,两者的结合为下一步两国间更大规模的相互贸易创造了条件,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呈现出互补效应。

2.新贸易理论中的直接投资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贸易理论,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的严格假设,探讨了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跨国公司出口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问题。通过对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投资的理论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对要素禀赋不同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其主要动机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这种投资会促使两国的产业间贸易及产业内贸易共同增长。主要包括Helpman模型和Konan模型。

(1)Helpman模型。在两个国家、有两种产品(同质品和异质品)和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总部投资人)的2×2×2 Helpman模型中,假设两个国家要素禀赋不相同,但有相同的消费偏好,且异质品的生产部门位于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市场中。异质品的生产中使用两种生产要素:一种是劳动;另一种是总部要素。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将异质品的生产活动安排在劳动丰裕的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将研发活动安排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提高研发效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影响是资本丰裕国出口总部服务,这将增加企业内贸易,进口异质品(产生产业间贸易)和同质品(产生产业内贸易),对外投资促进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共同发展,所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关系。

(2)Konan模型。Konan模型分析了在要素禀赋差异的条件下,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模型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程度以及跨国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情况。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两个国家,本国是熟练劳动丰裕的国家,外国是非熟练劳动丰裕的国家;两种产品,中间产品是由本国和外国的寡头企业以非熟练劳动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最终产品是由本国垄断企业以熟练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本国对中间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则该国的垄断厂商是价格制定者,而且两国的工资差异越大,在国外投资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本国对中间产品的需求量较小,则本国垄断企业只能是中间产品的价格接受者,外国的工资水平越低则中间产品生产中的超额利润越大,那么在国外投资设厂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企业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规模也将越大。

20世纪80年代初期,Markuson等利用一系列极其简化的非要素比例模型阐述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之间的互补关系,但是由于Markuson等的模型过于简单化,研究结论缺乏普遍性。Markuson和Svenson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利用要素比例模型方法分析了投资和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商品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不合作的,则表现为投资与贸易的替代关系,即商品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相互替代;如果二者之间是合作的,则商品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将互相促进,表现为投资与贸易互补的关系。

近年来,外资与对外贸易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更为显著,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探索。根据Lionel Fontagne和Michael Pajot的观点,从企业层面看,外资的流出减少了贸易,因为外国子公司在当地的销售可能部分地替代出口。但是从宏观经济层次或整个行业来看结果却不一定,如果是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在国外进行,那么在国外投资将推动企业间的相互进口,这样外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