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商投资地区差异实证研究

外商投资地区差异实证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将以上述公式延伸到国家内部,可以用不同地区引资额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额的比值与该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值之比,来衡量外资在我国各地区分布差异的情况。

外商投资地区差异实证研究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差异

我国使用外资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外资的地区分布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表3‐10),东部地区凭借其政策优势及区位优势,吸收外资高达85%,而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不足15%。

表3‐10 1992—2011年三个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表

img31

续表3‐10

img32

资料来源:1990—2008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及之后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公报。

(一)规模差异

从外资分布的地区总量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分布极为不均衡:东部地区吸收的外资多,而中西部地区的外资明显偏少。1992年,东部地区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为99.22亿美元,占比高达90.14%,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比只有6.72%和2.00%,中部地区不足东部的1/13,西部地区不足东部的1/44。

1992年之后,中西部吸收的外资开始增加,但增加的速度不明显。1998年东部地区吸收外资381.53亿美元,占全国的比例下降至83.92%,而中西部外资比例上升:当年中部地区的比例上升至9.32%,比1992年增加约2.6个百分点,同年西部地区外资占比5.56%,较之前提高了3.56个百分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效果初步显现。西部地区使用的外资稳步上升,2011年,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上升至9.97%。而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额在全国占比呈现波动状态,除2004年使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0%外,其他年份比重都较小。

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外资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11年,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966.04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占全国的83.27%,与上年相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78.36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4.26%,占全国的6.75%,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5.71亿元,增长速度为28.24%,占全国总量的9.97%。

从1992—2011年各地区实际使用外资的整体情况看,东部地区共计使用外资8 769亿美元,是3个地区中使用外资最多的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实际使用的外资合计只有818亿美元和511亿美元。虽然西部地区引资增长速度最快,但从总量上看,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增长率差异

1992年至2011年,从使用外资的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是最快的,年均增长率高达48.8%,其次是中部地区,年均增长率为45.35%,东部地区使用外资的年均增长率为28.9%。尽管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但是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增长速度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可以出现较高的正增长过后又出现极大的负增长率。1993年西部地区外资的增长速度高达422%,出现了外资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势头,却逢国家开始实行国民待遇,取消了对外资的部分优惠措施,西部地区的外资迅速下降,1996年跌至最低点,出现极大的负增长。1997年、1998年西部地区外资的增长得益于国家恢复了部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但是在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体现出来,全国各地外资规模再次下降。进入21世纪后,从2001年至2011年,各地区外资的增长率又有所回升。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东部地区外资小幅下降,中西部地区使用的外资逆势飞扬。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外资政策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共同修订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将开放目录由原来的285项扩大至411项,在中央多项政策措施下,中西部利用外资的速度明显加快。

(三)外资地区分布差异(www.xing528.com)

前面的差异分析只是比较了外商直接投资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模以及增长情况,而没有全面分析各地区土地面积、人口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等其他因素对外资地区分布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比较各地区吸收外资的情况,本章采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简称贸发会议)使用的“外资流入业绩指数”[16]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空间分布的差异,以消除其他因素对引资的影响。

为了对各国情况进行有效比较,并能更好地测度一国吸收外资的现实情况,在2002年联合国的贸发会议开始出现“外资流入业绩指数(In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这一指标。“外资流入业绩指数”指的是一段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使用外资的规模占全球外资的比例与该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的比值。若该指数大于1,表明该国引资在全球规模较其GDP所占要大,说明该国引资较多;若该指数小于1,表明该国引资规模较少。外资流入业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IND i=(FDI i/FDI w)/(GDP i/GDP w

式中,IND i表示第i个国家的外资流入业绩指数,FDI i表示第i个国家吸收的外资流量,FDI w表示全球外资额,GDP i表示第i个国家的GDP,GDP w表示全球GDP总和。

本章将以上述公式延伸到国家内部,可以用不同地区引资额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额的比值与该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值之比,来衡量外资在我国各地区分布差异的情况。

同上述指标一致。若该指数大于1,表明该地区引资业绩突出;若小于1,表明该地区引资业绩较少;若该指数等于1,则表示该地区每单位GDP吸引的外资与全国每单位GDP吸引的外资相等。显然这个指标与前面的规模差异分析相比,由于考虑到了各地区的生产总值状况,这种地区分布差异分析更全面,也更具可比性。

从表3‐11中可以看到,从1992年至2011年,东部地区的外资流入业绩指数一直大于1,1992年为1.7,2008年为1.23,2011年为1.21,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一直小于1,1992年分别为0.33和0.24,2008年分别为0.67和0.48,2011年为0.69和0.49。这说明东部地区每单位GDP引资高于全国单位GDP引资,1992年高出70%,2008年高出23%,2011年高出21%。相反中部和西部地区单位GDP引资低于全国单位GDP引资水平,中部地区1992年低67%,2008年低33%,2011年低31%。西部地区1992年低76%,2008年低52%。2010年,东部地区外资流入业绩指数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8倍和2.5倍,而中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40倍。但是,从其变化趋势看,东部地区外资流入业绩指数在减小,从1992年的1.71下降至2011年的1.21,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外资流入业绩指数则是在不断增加,说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引资力度加大,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在减少。

表3‐11 1992—2010年各地区外资流入业绩指数

img33

(四)泰尔熵指数分析

按照本章第一节方法,计算出1992—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之间的泰尔熵指数(表3‐12)。

表3‐12 各地区之间吸收外资的泰尔熵指数

img34

从总体上看,进入1992年,泰尔熵系数值迅速下降,直至1997年系数值均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波动,说明这一阶段我国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呈缩小的变动趋势,外资在我国的分布逐步分散。2001年以后,泰尔熵值逐渐回升,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又开始扩大,呈现出集中的分布态势。2008年后泰尔熵系数值再次出现下降,说明外资地区分布差异有收敛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