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伦理作为应用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责任伦理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学术界对责任伦理的研究日趋扩展和深化,但在诸多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在责任伦理的社会生态环境应该如何以及中国当下情境下责任伦理的现实定位研究需要强化。
(一)我国学术界责任伦理研究的兴起
当代责任伦理的兴起,“既是对伦理理论发展需要的反映,也是当今现实对伦理规范提出的新要求的一种回答”[26]。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道德实践中却出现了责任伦理的缺失现象,“行为主体只知道应对其行为后果负责,但他却不知道到底如何去做或为什么要这样去做”[27]。社会责任的制约形同虚设,“应然”与“实然”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和谐,责任伦理的终极价值目标一度迷失,主要表现为:当代社会特别是网络社会自由与责任的背离,经济利益与环境责任的冲突,世人道德信仰的迷失、责任意识淡薄、道德冷漠及人文关怀的失落等。究其原因:其一,在借鉴和吸收现代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借鉴与反思、自由与责任等一系列对应关系,造成工具理性过分膨胀,价值理性一度失落,在道德领域责任伦理缺失;其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否定与抛弃,造成传统责任伦理资源的淡化,割裂传统责任与当代责任伦理的内在联系,使之无法为当代中国的责任伦理建设提供借鉴。面对中国责任伦理建设中的种种困境,以全新的视角研究当代中国的责任伦理成为时代赋予的全新课题。
就实践而言,我国责任伦理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首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责任伦理的研究。社会主义市场责、权、利统一的经济模式需要责任伦理精神的“在场”,责任伦理的研究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其次,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责任伦理的研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各领域责任伦理精神的缺失严重地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而,责任伦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再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深化责任伦理研究。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复杂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一部分人只讲权利和利益,忽视或无视责任和义务,从而导致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强烈吁求责任伦理精神。总之,伦理学理应对这些现实需要作出理论和实践的回应,于是责任伦理研究也就不断地提上日程。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责任伦理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扩展和深化,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不同领域的责任伦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标志着我国责任伦理研究的兴起。
(二)我国责任伦理研究的分期
我国学术界对责任伦理的研究基本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纵观我国责任伦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研究阶段、全面展开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
1.初步研究阶段(1990—1999年)
这一时期对责任伦理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学术界对其研究大体还停留于基础理论中的概念和范畴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事后责任的伦理追问,并且同法律责任的研究密切联系。1991年《广东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潘自勉的《理性与生活意义——关于责任伦理的思考》一文,主要从社会本体论、社会认识论及社会伦理关系等方面提出:“责任就是在人类的未完成状态中去努力完成自我的内在规定性以适应外在规定性。……,责任可以表述为理性的自我规定及其变化的过程。”[28]1997年赵桂英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发表《从萨特返身内求的道德责任观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责任的辐射泛化性》,则从个体责任的视角来分析责任范畴。1997年《哲学研究》(第12期)发表的赵敦华的《也谈“全球伦理”,兼论宗教比较的方法论——从孔汉思的《全球责任》谈起》,1998年《读书》(第10期)发表的陈来的《谁之责任?何种伦理?从儒家伦理看世界伦理宣言》,同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冯克利的译著《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著),1999年《道德与文明》(第1期)上发表的赵培杰的《科技发展的伦理约束和科学家的道德责任》,1999年《自然辩证法研究》(第9期)发表的张黎夫和邹成效的《科学家对技术的伦理责任:三则案例的启示》等论著在一定程度开始关注科技时代的责任伦理问题,这一时期虽然未对责任伦理予以全面研究,但是却拉开了责任伦理研究的序幕,这一阶段的研究可以说是当代中国责任伦理研究的起步阶段,具有开创性的奠基作用。(www.xing528.com)
2.全面展开研究阶段(2000—2005年)
我国学术界对责任伦理全面、系统地研究始于对约纳斯责任伦理的引入和挖掘。复旦大学张庆熊教授于2001年10月向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传统伦理与世界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即《为子孙万代生存的责任——评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析,其研究范式具有较强的哲学意蕴。同年,甘绍平在《哲学动态》(第8期)发表了《交谈伦理能够涵盖责任伦理吗?》,提出了交谈伦理能够涵盖责任伦理的观点,并对责任伦理产生的时代与学术背景、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2002年他在《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又对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主要论述了约纳斯责任伦理学的“新”。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发表张旭的《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学:论汉斯·约纳斯》,主要从约纳斯责任伦理学的对象与维度、责任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的区别、责任伦理学的本体论问题、批判乌托邦和“恐惧启迪术”等几个方面加以研究与论述,可以说抓住了约纳斯责任伦理学的重点与核心,而且运用德语原文,比较忠实于文本。200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期)发表旅德学者李文潮的《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试论尤纳斯〈责任原理〉》,本书立足于文本分析,从本体论即形而上学层面对约纳斯(尤纳斯)的责任伦理学进行了深入分析。2004年复旦大学博士生方秋明又对约纳斯责任伦理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在《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述评》及博士论文《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研究》中,从本体论、存在论及价值论的角度对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进行全面、系统的阐发,对我国责任伦理的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学术界对责任伦理研究的深入,一些专家、学者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就环境责任伦理、社会责任伦理、企业责任伦理等不同领域的责任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山西太原师范学院任爱玲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6期)上发表《科学家伦理责任的哲学思考》,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刘婧在《道德与文明》(第6期)上发表《风险社会与责任伦理》,同年,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贺来在《江海学刊》(第4期)上发表《现代人的价值处境与“责任伦理”的自觉》,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朱辉宇在《探索》(第4期)上发表《自利祛魅与责任重塑——自利限度思考与责任伦理建设》,等等。众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维度对责任伦理进行了诠释与探讨,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毛羽于2003年在《哲学动态》(第9期)上发表的《凸显“责任”的西方应用伦理学——西方责任伦理述评》一文,以整体的视角对西方责任伦理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概说,占有文献丰富,内容翔实,分析透彻,可以说对中国当代责任伦理研究的全面展开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量介绍西方责任伦理的译作:2001年特里·L.库珀的《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2002年约翰·马丁·费舍和马克·拉维扎的《责任与控制——道德责任理论》和唐纳德·肯尼迪的《学术责任》,2004年尼特的《一个地球多种宗教:多信仰对话与全球责任》,等等。对于开阔我国责任伦理研究的视野、推动责任伦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深入研究阶段(2005年—现在)
随后,我国责任伦理研究进一步深化,一些专家、学者对不同领域的责任伦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一时期基本上实现了责任伦理研究的理论拓深和实践拓展,并呈现出向各个领域纵深发展的态势。
在责任伦理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2007年谢军著《责任论》,他将责任置于价值哲学、伦理学的理论视野,从宏观上提出了责任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2008年况志华和叶浩生合著的《责任心理学》,则是从责任伦理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视角研究责任伦理问题。
在行政责任伦理研究方面,200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在《伦理学研究》(第1期)上发表《政治家的责任伦理》,刘雪丰著《行政责任的伦理透视——论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2006年王秀华在《道德与文明》(第1期)上发表《责任伦理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8年王美文著《当代中国政府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等等,对行政责任伦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尤其对政府及行政主体的责任伦理的特殊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当前行政责任伦理的建构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企业责任伦理研究方面,2005年李立清和李燕凌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2008年唐更华著《企业社会责任发生机理研究》,2009年高国希的《企业责任的伦理气候》、吴雅思的《企业责任的伦理气候》,等等,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进行了探讨,对企业责任伦理的研究进一步细化、系统化,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探索与建构当代企业责任伦理体系。在生态责任伦理研究方面,2007年白平则的《自然的权利——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孟庆垒的《环境责任论》,2008年牛凯、杨盛军的《生态伦理何以可能——一种责任视角》,等等,他们基于当代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人类面临的生态责任,并对生态环境的责任伦理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阐发。在网络社会责任伦理方面,2007年何云峰的《网络社会伦理:一种基于责任伦理的建构》,2009年盛国荣的《信息技术的责任伦理——一个信息时代不可忽视的问题》,等等,全面展现了网络社会责任伦理的内在与外在要求。此外,学术界还对学术责任伦理、教师责任伦理、公民责任伦理、角色责任伦理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田秀云等对中国当代社会责任伦理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200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当代社会责任伦理》一书。该书以科技时代国内外责任伦理问题的研究为背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责任伦理的学术前沿问题和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各大领域的责任伦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