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具有独特的经济学特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有限的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化信息资源配置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来分析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配置具有积极意义。
2.2.1.1 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学意义
信息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也存在一个合理配置、合理布局的问题。信息资源配置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效用角度来看,信息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消耗的,每次使用后,都会实现一部分效用,但效用实现的多少是由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决定的。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指用一定的配置成本取得最大的配置效益,或者用最小的配置成本取得一定的配置效益。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参照经济学中的配置效率,可理解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就是指在给定的投入与技术条件下,对信息资源作了最充分的使用(即效用最大化),没有未利用的信息资源;动态表述就是指用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配置效益。
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借助图形工具,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图2-1中,用x轴表示信息资源的利用量,用y轴表示除信息之外所有其他方面的支出。根据既定的收入或企业预算、信息资源的价格以及其他投入品价格,做出预算线或等成本线;而根据企业或个人利用信息资源与其他投入品生产的产出,做出等产量线。
图2-1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图[5]
如图所示,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A决定一个消费者或一个企业利用信息资源的量为X0。当收入或企业预算、信息资源的价格、其他投入品价格改变的情况下,最优信息资源的利用量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收入或企业预算增加,而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信息资源的利用量会增加,最优点变化到B点,信息资源的利用量由X0增加到X1;当收入与其他投入品价格不变,而信息资源价格降低的情况下,最优点变化到C点,信息资源的最优利用量由X0增加到X2。所以,一个企业或一个消费者利用信息资源的量取决于许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业的预算或消费者的收入、信息资源的价格以及其他投入品的价格。此外,在现有信息资源条件下,若信息产品质量和数量的综合结果具有最高的社会效益,信息资源配置就达到最优。
从对信息资源配置含义和特性描述,易知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在于从社会整体需求出发,进行资源布局,通过合理配置,逐步形成一个互通有无,互相补充,方便信息用户的信息资源结构体系,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利用群体优势,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发挥尽可能大的整体效益。
通过理解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学涵义,可见进一步明确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功能,对分析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归纳如下:
(1)相对稀缺性
稀缺性是经济资源的最基本的特征。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不可避免地具有稀缺性的特点。虽然客观上认为,信息资源是无限丰富的,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人类知识逐步充实,信息资源有着不断丰富的趋势。但是相对用户需求而言,特定的信息总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而对于特定的信息用户,所处的信息环境和所能使用的信息获取手段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信息的无限膨胀趋势与信息用户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之间存在矛盾,使得信息资源的拥有量总是有限的,信息资源相对稀缺。另外,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信息资源有着固定不变的总效用,每次使用,都可以从中得到一部分效用,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总效用就会逐渐衰减,信息资源会被“磨损”掉,这样看来信息资源是相对稀缺的。信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更恰当的可以表述为信息处理能力稀缺或“注意力”稀缺。这就要求人们要能合理有效的配置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2)空间分布不均衡性
信息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般被称之为“数字鸿沟”。这种不均衡既具有历史原因,也与现在的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由于技术发展的惯性,信息资源分布差距会逐渐扩大,这是一种信息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信息资源的产生与人类活动的密不可分性是造成信息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因为,人类的智能水平能够决定特定时期、特定个人拥有的信息资源的质与量,影响着信息资源的丰度与凝聚度。因此在科学、教育、经济发达的地区,信息资源就更丰富,而信息资源丰富的地区,科学、教育、经济也就更发达[6]。
(3)开发利用的竞争性
由于信息资源具有相对稀缺性和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因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性是其必然的逻辑结果。在宏观层次上,这种竞争表现为以信息资源优势为基础的经济发展而导致的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之间的竞争;而在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则具体表现为,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信息产业与产业、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良性竞争可以促使经济效率的提高。
(4)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可以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同一种信息资源作用于不同的经济活动,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用。经济行为主体可以根据将得到的不同效用,选择如何使用信息资源,这就是信息资源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这种特性导致了信息资源配置不均的产生。
(5)使用技术的公共性
由于信息资源具有使用上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而这种特性,又导致了信息产品市场的外部性。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庇古(A.Pigou)曾得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又一条件——“黄金法则”,作为对帕累托边际条件的补充:要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就要使任一经济行为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其边际社会成本,即必须以某种方式让生产者对“负的外部效应”付出代价或从“正的外部效应”中取得效益[7]。可见,外部性是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但要通过加大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需要其他的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发挥作用。作为具有使用技术公共性的信息资源,仅仅依靠市场配置会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在考虑信息资源配置的时候,必须分清楚哪些信息资源可以由市场配置,哪些信息资源需要政府来分配布局。
正是由于信息资源的这些经济特征,使得它具有其他许多资源没有的经济功能。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基础性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微观层面,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二是中观层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化,形成信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支撑作用,对知识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8]。
结合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经济功能,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意义[9]:
(1)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www.xing528.com)
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需求可以分为三类:物质资源、能源资源和信息资源。目前,信息资源正日益替代其他资源而承担相应的经济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希望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更多的收益,生产者也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可见,市场经济活动的核心就是不断的降低生产成本。
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及营销管理中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信息资源的闲置、浪费和短缺并存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改善产品成本构成中信息资源与非信息资源的关系以及非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提高各类资源的综合使用效果。因此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能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2)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有利于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任何信息用户都可以同等程度的共享某一信息。信息资源共享范围直接决定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信息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除了受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决定:一是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优良的质量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在因素,充足的数量是确保信息资源共享的外在条件;二是信息资源的扩散程度,扩散程度越高,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就越广。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调节和改善这些影响因素,因而有利于最大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有利于防止信息污染,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信息资源增长迅速。日趋丰富的信息资源,一方面为人们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一些信息良莠混杂,影响决策的效果。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可以形成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强调其有效性,使得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无度和无序,以及利用中的良莠不分和低利用率都被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生产中的信息污染实际上是“零污染”,这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特征。
2.2.1.2 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问题
资源有效配置,是从社会经济效率角度对一个经济制度、一种经济体制或者一种经济运行机制给出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来评价其经济结果[10]。有关经济效率的理解,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企业经济效率、行业经济效率与社会经济效率。企业经济效率与行业经济效率均指产出/投入最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单个企业生产的有效率肯定能使整个行业有效率。因为,如果在某一行业内,将原来用于相对效率较低的企业的投入转移到相对效率较高的企业,可以导致全行业更多的产出,那么,就可以肯定原来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并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尽管单个企业的生产是有效率的。同样,行业的有效率也并非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资源有效配置所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一定意味着行业有效和企业有效。换言之,行业有效和企业有效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11]。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信息资源配置一方面必须服从于总体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宏观目标,另一方面又必须立足于信息生产、信息服务有效的微观基础。因而,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需要从宏观(总体)、中观(产业)和微观(生产者和消费者)三个不同层次来加以考察。微观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是信息产业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二者又共同构成宏观有效配置的前提[12]。
研究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强调效率问题。所涉及到的“效率”在不同场合所指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解[13]:一是投入—产出效率,即生产效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主要用于分析微观企业运营效率和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解决企业利用一定的生产资源是否产出了最大产值,或者生产一定产出时是否实现了成本最低的问题;二是配置效率(Allocation Efficiency),即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主要研究现有的生产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与其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问题在于资源是否在不同生产目的之间得到了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三是X效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于1966年最早提出的,被用以分析企业内部非生产技术的运作效率。在本书中,我们仅仅讨论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
在衡量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时,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或“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即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如果没有替代的资源配置方案使得一部分人比在原有配置下得到更多的福利,而又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则原有的资源配置即为帕累托有效配置[14]。
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15]:投资的效率,指国家或社会组织投资开发或购买的信息资源的产出量与投资总量的百分比;信息需求的效率,指国家或社会组织投资开发或购买的信息资源能够满足的信息需求占总的信息需求的百分比,是投资效率的具体化;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指国家或社会组织投资或购买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或闲置率),它是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又一个指标,也是投资效率的另一个侧面。
要使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向帕累托最优状态靠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6]:第一,要有充分的市场,即需要有完全信息;第二,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处于竞争状态;第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否则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就是效率低下甚至无效的配置。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使得其经济效率最大限度的接近帕累托最优,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为了追求某一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信息资源配置的自身效率,通常要求信息资源在某些地区或部门富集,从而产生信息资源流动中的进一步失衡,结合信息资源配置的实际状态和现实问题,在各层次和各类型的效益之间进行协调和权衡,去追求一种综合的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是信息资源配置中的核心问题。
经济效益,一般理解为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或占用的关系,或者投入与产出、费用与效用的关系,主要有两层含义[17]:一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在信息资源配置中,以一定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这一层含义实质上是强调了投入后的产出效果,但这种效果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其社会使用价值;二是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产出要符合社会需要,指配置后的信息资源数量、结构和信息资源质量符合社会需要。这两层含义是相互关联的。在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没有一定投入基础的一定质量的信息资源数量产出,也就没有符合社会需要的信息资源结构和信息资源质量产出。其中第二层含义更有决定意义。
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一般可以分为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微观经济效益是从信息机构个体来看其信息资源配置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指从国家信息系统的整体来看经济效益。[18]二者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点表现在:信息机构个体管理耗费减少,一定质量的信息资源数量增加,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国家信息系统信息资源配置的投入产出率;信息机构制定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调整与完善信息资源结构和质量、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的新类型新领域,可以不断推动国家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符合社会需要程度的上升。不同点表现在:在信息市场的卖方态势下由于信息市场向有利于信息资源供给方主体倾斜,使为数不少的信息机构在获得了短期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反而弱化了对信息资源要素的积累。从长远看,这种信息资源积累投入上的减少虽然可以给信息机构带来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但不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宏观经济效益。
目前,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太低。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反映的是信息资源配置质量成本与质量收益的关系。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相对质量而支付的费用;二是因信息资源配置未能达到必要的相对质量而引起的损失。
在信息资源配置中通过有效的质量成本支出与科学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从而产生一定的质量效益。提高信息资源配置质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配置主体的效益、用户的效益和社会的效益[19]。
第一,信息资源配置主体的效益。提高信息资源配置质量给配置主体带来的效益既可以是对“信息资源流源”的效益,也可以是对“信息资源流宿”的效益。从“流源”的角度看,其质量效益主要表现在:减少对闲置信息资源的管理成本、有偿转让闲置信息资源取得的收益,提高信息资源价格取得的收益,适销对路信息资源生产而引发的营销费用减少等。从“流宿”的角度看,其质量效益主要表现在:较低的信息资源购置成本、在配置中因缩短信息资源搜寻时间和搜寻成本而创造的效益、信息资源配置后对原有信息资源功能的放大而创造的效益等。
第二,用户的效益。信息资源配置质量提高给用户带来的效益往往不易确定,因为它主要表现为一种信息资源使用价值上的效益。这种效益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信息资源使用效益的增加;二是信息资源使用损失的减少。
第三,社会的效益。信息资源配置质量提高给社会带来的效益,是指除了配置主体和用户直接得到的经济效益之外,社会从整体上或从宏观上得到的效益,表现为一种间接或连锁的效益,它往往是由信息资源的渗透性和社会活动过程中质量链循环的特点所决定的。信息资源配置质量的社会效益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复杂的问题。从广义说,信息资源配置主体和信息用户从配置质量中得到的效益也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的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