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研究现状及信息资源配置制度研究分析

国内研究现状及信息资源配置制度研究分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有关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与国外相比,更侧重于对“信息资源”这一配置对象的研究,从多角度、多学科切入,对其展开定性到定量的全面分析。总的来看,以需求为导向、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已被公认为有效配置信息资源必须遵循的原则。一些专家就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展开了研究,认为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努力改进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目前国内对信息资源共享障碍、共享策略及原则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

国内研究现状及信息资源配置制度研究分析

国内有关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与国外相比,更侧重于对“信息资源”这一配置对象的研究,从多角度、多学科切入,对其展开定性到定量的全面分析。目前我国有关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

有关信息资源配置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等基础理论知识。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的信息资源需求为依据,以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为指针,调整当前的信息资源分布和分配预期的过程[17]。从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含义可以得出,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罗宝刚在其硕士论文中从两方面来理解信息资源配置目标:一是信息资源配置的本质是信息资源共享;二是从信息福利来讲,个人信息福利水平取决于消费的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总量[18]。由于信息资源配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其效率目标,就必须在配置策略制定、实现机制选择和配置过程具体组织中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当前所处的网络环境,查先进认为,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要遵循社会福利最大化、需求导向、公平、市场手段和政府手段互补等原则[19]。周毅认为,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一般原则包括需求导向原则、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系统完备原则和动态更新原则[20]。张晓丹等人把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原则归纳为满足需求原则、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21]。总的来看,以需求为导向、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已被公认为有效配置信息资源必须遵循的原则。就层次而言,一般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研究。

(2)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及其评价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该采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展开的。不少专家建议以“帕累托最优”准则来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例如李纲认为,无论哪种经济体制,资源有效配置的概念都是通用的,常用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帕累托最优”准则[22]。也有专家对此提出异议,例如吴永臻认为,在严格意义上,信息资源配置不适用“帕累托最优准则”,因为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特点不能满足帕累托最优的基本条件,但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平衡作用,同时参照补偿原则和次优理论,“帕累托最优准则”还是可以考虑用于信息资源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配置效率分析[23]。而有关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我国在宏观配置的评价方面成果比较多,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有:1982年靖继鹏教授提出的“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Comprehensives Dynamics Method of Information Industry)”;1992年卢泰宏在国外信息资源宏观测算方法基础上,提出的信息环境评估模型的总体框架;1995年谢康构建的“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测度模型”;钟义信等人利用的“信息化的综合指数法(Comprehensive Index of Informatization Capacities,CIIC)”;以及马谦杰、于本海提出的信息资源的期权评价方法等[24],这些都是很不错的方法。

(3)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资源配置的特殊表现形式。一些专家就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展开了研究,认为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努力改进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目前国内对信息资源共享障碍、共享策略及原则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马费成教授在分析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的信息福利的变化情况以及效率损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率改进的方案和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措施[25]。查先进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讨了基于网络拥塞的信息资源共享障碍,构建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26]。张军和姜建强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解释了信息产品共享产生的原因,构建了一个简易模型,将消费者购买模式与俱乐部共享模式进行比较,讨论在何种条件下信息产品共享模式是一种“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27]。早在2001年的第二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步骤。信息资源有许多不同于物质资源的特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可共享性,并可以实现典型的“双赢”[28]

(4)信息资源配置模式

信息资源配置模式是信息资源配置研究的核心。多数专家认为,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会因信息资源存在形式的不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例如,霍国庆认为,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多以宏观调控模式为主,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则多以市场驱动模式为主,无论哪种模式,其配置的基础都是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分布和聚合状况,都存在一定的配置风险[29]。查先进以因特网为代表,认为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在配置模式和内容上主要涉及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品种类型配置等方面[30]。张晓娟从时间、类型和空间三个角度分析了信息资源的配置。邱均平等从时间、空间、数量和类型配置四个方面来研究信息资源配置。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李宝强和孙建军还根据数字信息资源的不同类型,提出了数字信息资源配置的两种模式,即对转换型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宜采用政府调控模式,对原生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宜采用市场驱动模式[31]

(5)信息资源配置机制

信息资源配置机制是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法和手段。目前研究得最多的就是市场配置、政府配置和产权配置这三种机制。王海东在其论文中提到,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或民间商会等新机制来配置信息资源,这些新机制主要包括介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行业协会机制,如信息集纳机制、信息优化机制、广泛的社会资本投入机制等[32]。由于认识到信息化社会的关键特色之一是基本结构的网络化逻辑,李玲对异构信息资源的性质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异构信息资源配置的实体与逻辑结构,构筑了信息时代异构信息资源配置的和谐模式[33]。通过对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的研究,可以清楚掌握各配置手段的特点,从而可以选择更为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方法,实现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双赢。

(6)信息资源配置模型

情报学界有关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不仅仅要求能从理论上来指导实践,更重要的是强调其服务于现实生活的能力。构建信息资源配置模型,能更好地将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衍生到社会生产生活之中。近年来,信息资源配置模型研究成了一种新的趋势。

目前研究较多的模型主要有DES模型、博弈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DEA模型、期权价格模型、信息福利函数模型、复杂网络模型等。(www.xing528.com)

孙瑞英和马海群[34]基于DES模型对网络信息资源质量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包括环境分析、需求分析、供给研究及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均衡分析。杨亚华[35]也通过借鉴DES模型,分析了三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阐释了三个变量在优化网络信息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指出图书馆应依据此模型,开发网络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白君礼和李志俊[36]最早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引入博弈分析,建立一个成本自担的文献资源共享模型。随后,陈亮[37]在囚徒困境基础上,提出了对共享囚徒困境的两种改进策略:无限重复博弈和颤抖手博弈,通过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揭示了信息资源共享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另外,蒋丽艳[38]在其两篇论文中,利用囚徒困境博弈分析,从图书馆联盟的角度也提出了合作与共享的障碍和改进措施。白茹莉[39]等则利用博弈论验证和分析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对图书馆工作和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此外,东北师范大学的刘春丽[40]和武汉大学的裴雷[41]分别以共享博弈为主题提到除囚徒困境、公共物品的重复购买、大小馆之间的智猪博弈、共享参与者的分布决策构成共享活动中的博弈要素,进而提出共享改进的激励、协调和补偿三类措施,提出共享网络的外部性问题。査先进等[42]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静态博弈模型,对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进而说明信息资源的私人供给有效,只是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的问题。査先进等人[43]还考虑到,若将其作为公有产权来配置,将会使资源因为过度使用而迅速枯竭,造成整个信息产品市场的消失,给社会福利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建立排他性产权是避免“公共地悲剧”发生的重要手段,他们借助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共地悲剧”的产生。马海群等[44]应用讨价还价(含双向议价)博弈模型分析数字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效率损失,并在博弈论框架下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政府调控的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的途径。

査先进等[45]从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出发,建立了面向网络环境的系统动力学方程,构建和完善信息资源配置和共享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此模型为依据,模拟信息资源配置和共享的过程。

査先进等[46]将DEA方法引入到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通过应用DEA方法,设计出相应的指标体系,探索性地对我国29个省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相对效率进行了客观评价。段宇锋和刘伟[47]运用DEA方法,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确定的24个发达国家与中国比较,揭示了各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平和配置效率,测度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对有效性,并且指出改善的目标和途径。孙美丽和郭东强[48]提出了基于DEA的分配模式,该模式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査先进等[49]探讨了信息资源的期权特征,期权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应用经典的期权定价模型衡量考察了信息资源的期权价格,然后探讨了期权价格配置模型,并分析了期权如何在信息市场交易中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严密[50]通过分析信息福利的构成,认为信息福利最终取决于制度安排,引入制度变量,构建了信息福利函数模型,之后再构建了一个引入制度变量的信息资源配置福利函数,分析了制度变迁对于信息福利水平的影响,最后结合信息资源的归属特性,建立了不同产权制度约束下的信息资源配置福利函数。

陈明红等[51]将复杂网络应用于信息资源配置领域,应用复杂网络方法建立了信息资源配置的复杂网络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拟,为解决信息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此外,胡昌平等[52]在分析网络信息资源集成化配置结构的维度和层次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基于配置要素和其集成化组织的配置模型,并以湖北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资源配置系统为例,对集成化配置进行了实证分析。赵杨等[53]运用协同学基本原理,以科学协同观为主导,分析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系统的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实现机制、控制机制和反馈机制,构建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沈光宝[54]分析了信息资源均衡配置的两个基本维度:公平维度和效率维度,进而构建了基于公平与效率的信息资源均衡配置模型。

我国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除了大量的论著之外,各种科学基金也对相关课题的研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肖自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开展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全国文献资源调研,并撰写和出版了《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成果汇编》;1998年,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与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联合课题组,在总结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构建的指导原则、目标、突破口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06年,以马费成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数字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与利用研究”;2007年,査先进教授主持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等,2010年又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信息资源配置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研究”。

此外,国家还制定了不少政策、法规、条例,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配置活动予以引导和控制。例如,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地把信息服务业列为今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以信息资源配置为核心手段;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供需信息库以及信息网络等基础建设,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的电子网络信息交易市场,特别要充分优化信息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

可以看出,国内外在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方面,不论是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均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目前尚缺乏一套成形且规范的理论体系,难以为我国政府从战略高度把握信息资源配置全局提供参考。此外,我国的研究与国外已有成果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激励机制方面来看,自激励机制理论引入以来,激励机制设计更多地被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电力行业等很多方面,而考察信息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并不多见。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是可行而且有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