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上主体性教育进行中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上主体性教育进行中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包括在实践中进行网上主体自我意识独立性、网上主体人格独立性和网上主体行为独立性等内容的教育;其次是进行网上主体自主意识教育。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信息庞杂,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也充斥着不少虚假、反动的信息。因此,必须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上主体创造性教育。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上主体性教育进行中

二、进行网上主体性教育

在网上,一些大学生网民由于“沉湎于由符号所构成的虚拟世界而远离真实世界,为此也失却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人性[39],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被网络异化,这正是大学生网民一系列网上失范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因此,要使网上道德教育取得实效,要避免大学生网民被网络异化,还必须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上主体性教育。就人的主体性而言,它指的主要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这一理解出发,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上主体性教育主要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一)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上自主性教育

古希腊神庙的门相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警示。实际上,时至今日,人们还很难说已经认识了自己。由于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这样,全球实际上有两种存在,即领土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和虚拟的社会存在。这两种存在之间反差十分巨大,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网民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络上瘾综合症。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1年五一放假七天,一个大学生就在网上聊了5天!而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园”网站首页关于打游戏的问卷调查显示,每周打游戏四小时者占31%,七小时者占16%,十五小时者占11%,三十小时者竟然达到42%。[40]上网成瘾造成了一些大学生网民不顾上课和做作业,有的网“线”越拉越长,考试却挂起了“红灯”。例如,2005年,上海大学劝退了81名学习成绩不好、在几个学期内没有修完规定学分的大学生。据介绍,导致这81名大学生被集体劝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绝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41]大学生网民上网成瘾,类似于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说的人在机器面前甚至“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了。”[42]因此,必须首先要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上自主性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把主体的活动称为“自主活动”,并认为“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43]自主性说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着它的存在与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可能。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上自主性教育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是进行网上主体独立性教育。这包括在实践中进行网上主体自我意识独立性、网上主体人格独立性和网上主体行为独立性等内容的教育;其次是进行网上主体自主意识教育。这包括在实践中进行网上主体的独立性意识、自由和自决意识以及网络支配意识的教育;再次是进行网上主体自主选择教育。这包括在实践中进行网上主体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和自主选择能力的教育等。

(二)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上能动性教育(www.xing528.com)

众所周知,网络上信息的数量是海量的,在网上人们几乎可以搜寻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海量的信息往往又成为人们选择的累赘,造成了与信息选择性的矛盾。在网络世界里,新闻信息飞速发展、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信息庞杂,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也充斥着不少虚假、反动的信息。这样,一些大学生网民经常发出“我快被数据淹死了”的无奈呼声。对此,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曾经深刻地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44]我们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网民的网上主体能动性教育。什么是主体能动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必然性、本质和根本方式上,指出人首先是一种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能动的人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主客体关系并以此来确立自我并实现和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就大学生网上主体能动性教育而言,主要是指要加强对大学生网民的信息选择能力的教育。正如著名科学史家萨顿所说:“在科学中,如同艺术一样,经常有一项基本的要求,这就是选择。”[45]彭加勒也指出:“由于事实的数目实际上是无限的,我们不能了解所有的事实。因此,选择是必要的。”[46]加强大学生网民网上主体选择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是要提高大学生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使大学生网民明白什么是有益信息、什么是无益信息以及无益信息可能带来的危害;其次是要提高大学生网民自我选择的判断能力,即要使大学生网民明白“选择什么”和“如何选择”的问题;再次是要提高大学生网民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询、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分析能力等。

(三)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上创造性教育

不可否认,网络传播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大学生网民“看”的接受方式,弱化了大学生网民“想”的思维方式。一些经常在网上“遨游”的大学生,由于在实践中采取的是一种“消费主义”的网络生存方式,其知识面可能宽了,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却明显降低了。因此,必须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上主体创造性教育。马克思指出:主体的“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47],人作为主体,“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48]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作为主体不仅是能动的,而且是富于创造性的,创造性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就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上主体创造性的教育而言,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网民的网上创造意识。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9]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网民明白创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始终保持创造和创新的精神状态;其次,要通过一系列的网上创造性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网民创造能力的培养;再次,要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网民进行批判精神的塑造,使大学生网民提高认识水平,不跟从、不附和、不迷信网上不正确言论和不正当行为,敢于革故鼎新、激浊扬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