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挑战与研究成果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挑战与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的实质在于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这种挑战,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以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与引导作用。这是网络对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的挑战之三。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挑战与研究成果

一、网络对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目前,我国大学生入校,一般都住在校园里,住地、生活学习相对集中。由于地域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校园仍然呈现较为封闭的状态,学校德育又是系统的和受控制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发展,因而是狭小的和有限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校园网络的普及,网络接入学生宿舍,网吧包围校园,校园被动向社会、向世界开放,学生频频“触网”,其所受的外界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凸显其不足。也就是说,网络对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以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来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不足。要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实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方式、从教育者角色定位到教育过程的管理等都有重大的改进和改变。具体说来,网络对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权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份权威,二是知识权威。在网络条件下,教师的这两个权威都面临着挑战。就身份权威而言,在前网络社会,教师的权威地位是由教师职责的性质决定的。前网络社会教师的职责是把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施加到学生身上,教师作为制度的化身、社会和知识的代言人,以课堂为阵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主流社会的文化以及价值体系,因此教师是代表社会的权威。再加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崇拜,使得教师的身份权威自然地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底。而在网络空间里,各主体都以相互区别的数字代号平等存在、平等对待、平等交流,喜欢了就多聊几句,不喜欢则马上“拜拜”,甚至摔门而去。这里没有身份、地位的区别,甚至没有最起码的男女之分,大家都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种种角色,成为心理上完全平等的网民。所以说,网络文化的生产传播“最突出的核心问题是权威的消失”。[5]就知识权威而言,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的掌握者,其拥有的知识量、知识范围和知识层次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进而限制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在信息化校园时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个人或任意的群体都可以以很小的成本获取和处理在数量级上可与国家相比拟的相关信息量,这样国家、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就不再能够像以往那样比其成员拥有信息的绝对权力优势。”[6]此外,目前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普遍来说超过了教师的水平,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询到各种信息。有时候,教师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而学生嘴里蹦出来的新名词和新事物教师可能闻所未闻。教师依靠知识获得的权威在网络的竞争力面前面临挑战。笔者作出这些分析,并不是说教师已无关紧要。问题的实质在于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这种挑战,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以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与引导作用。

(二)对教育内容的挑战

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是以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作为内容蓝本。与此同时,教材与参考书,从组织到编写,从出版到作为课堂教学用书,其间一般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此外,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7]的问题。网络的出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快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因为简单的道理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给我们提供一切途径,使我们得到看上去无穷无尽的知识。”[8]这样,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认知相矛盾的方面更加凸显出来,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对教育方式的挑战(www.xing528.com)

网络对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的挑战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反映出来:(1)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法(或者说“填鸭式”教学法)。但是由于大学教育各个学科教学方法的整体改革一直比较缓慢,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有距离,所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学生放在一个平面上,采取单向的思想教育方法,即强调的重点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在网络环境里,学生面临着多元的信息选择。这样,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上,更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如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停留在告诉学生对与错、是与非、美与丑的事实并要求他们简单服从这一层面上,就不会有什么生命力可言。这是网络对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的挑战之一。(2)与传统社会人们的文化意识相比较,“网络社会文化将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并为人们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创立条件。”[9]聊天室、BBS上,许多大学生网民张扬个性,淋漓尽致地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真实想法。在深入网络生活后渐渐习惯于这种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方式,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要采取更加民主和更加自由的方式来进行。这是网络对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的挑战之二。(3)翻开大学生政治理论课教材,便会发现其中高度抽象的内容千篇一律,许多经典理论晦涩难懂。课堂教育比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但缺乏寓教于乐和生动活泼,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在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互联网声色俱生、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多媒体传播方式的今天尤其显得突出。这是网络对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的挑战之三。

(四)对教育过程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经过内化与外化两个阶段。这就意味着,各种因素,包括教育者传授的相关知识、外界环境及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据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需要适时、适当地向教育对象灌输具有特定内容的信息,而教育对象也必须不断地向教育者进行信息反馈。

(五)对教育效果的挑战

网络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对教育内容的挑战、对教育方式的挑战和对教育过程的挑战,毫无疑问,都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这里,我们讲网络对教育效果的挑战,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利用网络带来的一切便利,到处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在网络上推行新的政治、文化“殖民扩张”政策,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攻与渗透,必然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体说来,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意识形态的进攻。因特网减少了传播的中间环节,提高了传播的效率,但同时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与此同时,受众选择的多元化,增加了控制传播进程、引导舆论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难度。网络的这些特性,使一些西方国家将其作为更为便利的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接受国会质询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10]在对外战略上,美国利用因特网进行意识形态进攻的意图十分明显。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二个方面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尽管计算机网络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但与网络发展相伴随的是西方文化的侵略与渗透。正如一位美国人所说:“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11]计算机网络将全世界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着力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而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所宣传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和西方文化,与这些内容都是相矛盾、相冲突的。这势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取得构成严重的威胁与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