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研究成果

大学生网络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网络社会问题生成的缘由、方式与范围的不同,可将之区分为网络内生的社会问题与网络外发的社会问题。网络内生的社会问题主要有无用信息超载问题等等。网络病毒的横行,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危害。所有这些,将对我国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

大学生网络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研究成果

二、网络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网络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方便、高效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网络社会问题。根据网络社会问题生成的缘由、方式与范围的不同,可将之区分为网络内生的社会问题与网络外发的社会问题。

(一)网络内生的社会问题

网络内生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网络社会自身的不完善、不规范和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与网络社会自身的不完善、不规范和不平衡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网络内生的社会问题主要有无用信息超载问题等等。

1.无用信息超载。在网络上,有相当一部分站点的信息主要是依靠转载其他媒体的信息经过重组后发布。与此同时,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界限模糊,接受者不光可以主动选择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意复制和发布信息。所以,网络上信息的数量以大约每年200%以上的增长率激增。这种激增既有它的积极意义,但同时又造成了信息交通拥挤和信道堵塞,给网络用户带来了人力、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2.色情信息泛滥。网络结构的复杂多样性,网络信息的自由开放性,无疑增加了网络系统的管理难度,加上网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且速度快、使用方便,因此网络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工具和场所。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1995年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有近92万件软件产品带有性内容,在电子布告栏中储存的数字化图像中有83.5%含有猥亵内容,甚至还有性变态画面。英国《每日电讯报》1995年9月13日报道,英国伦敦一所大学的哈罗德教授发现Internet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除色情信息外,网上还充斥着暴力和种族歧视的信息。

3.虚假信息广播。由于西方国家网络用户从网络创立之初就一直奉行“言论自由”的原则,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及管理都怀有抵触情绪,再加上网络性质逐步由军事、学术向商业化转变,使得人们可以出于各种目的自由地在网上发布和传递信息,因此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和剽窃信息数量非常多。在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假广告、假新闻、假中介、假招聘等欺诈信息以及无从证实的传闻、谣言、诽谤误解等都属于虚假的信息。

4.网络病毒横行。自1987年10月美国特拉华大学出现首例计算机病毒以来,计算机病毒的数量就一直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到1992年,计算机病毒已超过2000种,而到了1997年6月,全世界已经发现的计算机病毒种数则达到了15000多种。网络病毒的横行,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危害。

5.文化冲突凸现。随着网络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突进一步加剧,网络也因此成为新型的征服工具。这种冲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兼备经济、军事和网络大国的地位,借助于网络上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信息资源优势、网络传播优势,通过创造一种所谓全球文化经验,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别的国家,以文化上的一致性压制文化上的差异性,削弱了单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凝聚力,造成与全球化相联系的文化趋同现象,这实质上带有较为浓厚的文化殖民主义色彩;另一方面,不发达的民族国家也会力争驶上信息高速公路参与网络社会的平等对话与平等竞争。这样,文化冲突在网络社会里将进一步凸现。如果说工业社会的文化冲突曾经以殖民化与反殖民化、侵略与反侵略等暴力方式表现出来的话,那么,网络社会也许会以对信息的操纵与反操纵、渗透与反渗透的“虚拟战争”的形式反映出来。

(二)网络外发的社会问题[23]

网络外化的社会问题是网络内生的社会问题外在于现实社会中进一步引发生成的社会问题。一般说来,网络外发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1)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2)贫富差距和知识鸿沟的加大;(3)网络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4)政治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所有这些,将对我国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应对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

【注释】

[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CN NIC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年7月)》,http://www.cnnic.cn。

[4]来源:www.internetworldstats.com,2007年6月。

[5]转引自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6][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www.xing528.com)

[7]转引自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8]刘友红:《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实践范畴的再思考》,《哲学动态》2000年第1期。

[9]陆群、敬革、玉梅:《网络中国:网络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308-309页。

[10]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11]金吾伦:《塑造未来——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新社会》,武汉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12]周新桥:《网络环境下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班主任之友》1999年第6期。

[13]吴廷俊主编:《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14]叶琼丰:《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15]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编:《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9页。

[16]参见史鼎新、何明升:《网民在线活动研究论述》,《北方论丛》2000年第4期。

[17][美]摩尔著,王克迪、冯鹏志译:《皇帝的虚衣》,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

[18]杨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19]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20]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21]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22]宋元林等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5页。

[23]注:本部分一定程度上参考了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5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