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道、儒”融合的思想体系
笔者在第五章中,对《管子》书“道、法”和“礼(儒)法”两种治道模式进行了分析论述。治道是治理国家、天下的指导思想和总的原则。《管子》的治道即是以“法、道、儒”为主兼及百家的治国指导思想。而在具体的论述上,《管子》对于各种思想的组织往往是“道法”、“儒法”与其他学派的思想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绵密的学术思想之网。“法、道、儒”融合为一体,在《管子》书中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民本与农本思想的结合。儒家和道家是民本思想的倡导者。但两家均不注重农业生产。在儒家以“仁”、“礼”为核心的“德治”思想中,农业生产是“小人”的事务,并非君子所应为;而老、庄道家主张顺任自然,“无为”而治,也不重视农业生产。法家历来都将“农战”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很重视农业生产,但法家多是将人民和土地一样看作是国家的财富,并无真正的民本思想。《管子》将民本与农本并提的思想主张,体现出儒、道、法相融合的特征。《管子》一方面强调为政要“顺民心”、“从其四欲”等爱民、重民思想;一方面提倡要“养桑麻、育六畜”、“使民各为其所长”的重农主张。并将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为治国的重要指导。
其次,法治与道德教化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儒家提倡道德教化,老庄道家则对“礼”和“法”持完全反对的态度。《管子》不仅将法治和道德教化结合起来,而且将道家的“道德”贯穿于治国安民的思想之中,使法、道、儒完全融合起来。他说:
上之畜下不妄,则所出法制度者明也;下之事上不虚,则循义从令者审也。……是以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义。礼形成于上,而善下通于民,则百姓上归亲于主,而下尽力于农矣。[39]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是故道德出于君……[40]
上面两则引文明显地体现出将法、道、儒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特色。将法制、礼义、道德均作为治民理政的手段,《权修》篇说得更明白:
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悦)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41]
《权修》篇又说: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两段引文中,前者是从正面进行论述,后者是从反面进行警醒;前者是儒、法思想的结合,后者明显是受了老子道家“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42]思想的影响。在同一个问题上,《管子》将儒、道、法的思想都贯穿起来了。
以上,笔者仅从两个方面举例论证《管子》思想中法、道、儒融为一体的系统性的特点,在《管子》之中其他方面亦是如此。
(二)“天、地、人”贯通与阴阳五行合一的理论框架
《管子》中许多篇章受阴阳家思想影响很深,如《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水地》、《禁藏》、《宙合》、《侈糜》、《地员》等篇,尤其是前四篇的思想。如果说《管子》书中“法、道、儒”融合兼及诸子的方法,是用横向的方式构筑其思想体系的话,《管子》中上述诸篇则试图利用阴阳五行思想从“天、地、人”贯通的纵向上建构其思想体系。一方面,作者试图以阴阳学说中“务时而寄政”、“刑德合于时”的四时教令,让社会、人事与天地运行的规律和时序配合起来;另一方面,作者在阴阳五行的架构中融汇进法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从而使其思想显得更具系统性。《管子》中的这种理论模式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后来《吕氏春秋》将这种模式发展完善,并作为其思想的整体理论框架。
《管子》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www.xing528.com)
第一是以五行配合四季,并将五方、五气、五音、五味等等纳入体系之内;以五行的相生配合四季的转移,以“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43]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天道与政事相互贯通的理论基础。
第二是主张“务时而寄政”。按照天地四时季节的转移变化,君主应施行不同的政令以管理国家。其要点如《四时》篇所说:
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其德喜赢,而发出节时。其事号令,修除神位,谨祷弊梗,宗正阳,治堤防,耕耘树艺,正津梁,修沟渎,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其德施舍修乐,其事号令,赏赐赋爵,受禄顺乡,谨修神祀,量功赏贤,以动阳气。
……
第三是“刑德和于时”。此条原则和上条“务时而寄政”紧密联系,施政必须合于天地四时的运行规律,“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44],合于时的变化,天将降福于下;违逆时的变化,天将降下灾祸。春只能行春政,秋只能行秋政,夏、冬亦是如此。如果春行夏政、秋政或者冬政的话,就会造成“欲”(通郁:疲困)、“霜”、“雕”(通“凋”:凋零)等天灾人祸。
其次,《管子》试图在阴阳五行的架构内融合法家和道家的思想。《幼官》及《管子·幼官图》篇就是在阴阳五行说的外衣下论述了法、儒相结合兼及诸子其他学派的政论思想。例如,它说:
若因处虚守静人物则黄,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饮于黄后之井,以裸兽之火爨。藏温濡,行驱养,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霸。定生处死,谨贤修伍,则众。信赏审罚,爵材禄能,则强。计凡付终,务本饰末,则富。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同异分官,则安。
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期之以事,攻之以言,发之以力,威之以诚。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三举而地辟散成,四举而农佚粟十,五举而务轻金九,六举而絜知事度,七举而内外为用,八举而胜行威立,九举而帝事成形。
九本搏大,人主之守也;八分有职,卿相之守也;七官饰胜备威,将军之守也;六纪审密,贤人之守也;五纪不解,庶人之守也。动而无不从,静而无不同。治乱之本三,卑尊之交四,富贫之终五,盛衰之纪六,安危之机七,强弱之应八,存亡之数九,练之以散群傰,暑凡数财暑。杀僇以聚财,劝勉以选众,使二分具本。发善必审于密,执威必明于中。
以上所引四段文字,为《管子·幼官图》阴阳五行思想体系中“五和时节”的政论思想,其中将道家的“处虚守静”、“通之以道”,儒家的“仁、义、礼、乐”,法家的“信赏慎罚,爵材禄能”等思想融为一体置于阴阳五行的体系之内。
此外,《四时》篇亦有“道生天地,法出贤人”,在阴阳五行的思想中融入“道、法”思想;而在《禁藏》篇中亦以阴阳五行来论述其法治思想,“当春三月”、“发五政”、“夏赏五德”、“秋行五刑”、“冬收五藏”等。《五行》、《轻重己》、《水地》、《宙合》、《侈糜》、《地员》等篇,都多少不等地论述了或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
《管子》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一方面试图建立“天、地、人”贯通的框架体系,一方面试图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融汇进来,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与创新。“《管子》中的五行相生说及四时教令虽然已趋于成熟,但还是雏形,并不完备。完备的五行相生说,那就是《吕氏春秋》里的《十二纪》”[45],《吕氏春秋》对以上两个方面做了极大地拓展,建造起了先秦杂家宏伟的理论大厦,笔者将在下文中对此做一详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