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尹文子》在先秦杂家研究中展现出优长互补的线性思想体系

《尹文子》在先秦杂家研究中展现出优长互补的线性思想体系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第五章已对《尹文子》的思想做了论述与剖析。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尹文子》是以道家的“道”为哲学依据,“道”化生出万物之“形”及其“名”,“形”、“名”之辩的论述,成为其思想的起点。因此,《尹文子》是以思想的逻辑来构筑其思想体系的,其思想的系统性即表现为它的逻辑性。

《尹文子》在先秦杂家研究中展现出优长互补的线性思想体系

二、《尹文子》优长互补、层层递进的线性思想体系

《尹文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治”,这个“道治”实际是包容了诸子多家治国思想的治道。本文第五章已对《尹文子》的思想做了论述与剖析。在第五章笔者采取的是解剖式的方法,而在本章节,我们将探讨《尹文子》是如何将各种思想组织在一起而构成一个系统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尹文子》是以道家的“道”为哲学依据,“道”化生出万物之“形”及其“名”,“形”、“名”之辩的论述,成为其思想的起点。儒家的“正名定分”说将“形”、“名”之辩导入政治领域,但儒家的“正名定分”不足以单独为治,因此引入并强调法治的重要,这是《尹文子》构筑其思想体系的逻辑主线,此外再辅之以儒家的“仁、义、礼、乐”、法家的帝王之术,墨家的“与民同劳逸”,一个不算庞大,但亦能自成一家之言的思想体系便告完成。

《大道上》篇说:“大道治者,则名、法、儒、墨自废。以名、法、儒、墨治者,则不得离道。”这是《尹文子》治道思想的核心,即包含了“道”和“名、法、儒、墨”各家思想的“道治”的推行,“名、法、儒、墨”各学派就没有单独推行的必要了,而如果要在政治中推行“名、法、儒、墨”的思想,在它们之外还得再以“道”和它们结合,实际上还是“道治”。围绕着“道治”这个核心,《尹文子》先从“道”开始一步一步地构建其思想体系。它说:“大道无形,称器有名。”[32]“大道不称,众有必名。生于不称,则群形自得其方圆。名生于方圆,则众名得其所称也[33]”。这是说万物的“形”和“名”都是由无名、无行的“道”所生化。进而论述“形”和“名”的功用是不同的,“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则名不可差。”[34]“名而不可不寻,名以检其差,故亦有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35],“形”的功用是定名,而“名”的功用是正形。这还只是名辩学的“形、名”之论,尚不涉及政治。继而《尹文子》引用孔子之言将“形、名”学引入政治的领域。“故仲尼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也。’”是说“正名”可以理顺政治中的各种关系。“正名”亦可以在政治中区分出“善”和“恶”、辨别出“贤”与“不肖”,这是国家政治中所必需的,因此它说:“失者,由名分混;得者,由名分察。今亲贤而疏不肖,赏善而罚恶,贤不肖、善恶之名宜在彼,亲疏、赏罚之称宜属我。”区分出善、恶与贤、不肖是为了在政治中实行赏罚的政策,以及让君主亲近真正的贤臣、疏远不肖之臣。然而仅靠“正名定分”来治国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法家的法治。“治国无法则乱,有法而不能用则乱。有法,食以聚民,有法而能行,国不治,未之有也。”[36]这样,作者就将道家、名辩、儒家、法家的思想组织起来了。同时再辅以儒法两家“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37]的治术,道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民不畏死,如何以死惧之”等思想。墨家“故为人君,不可弗与民劳逸焉”[38]的君民同甘苦的思想,《尹文子》的思想体系就建立起来了。(www.xing528.com)

因此,《尹文子》是以思想的逻辑来构筑其思想体系的,其思想的系统性即表现为它的逻辑性。从现有资料来看,《尹文子》一书篇章很少,基本上谈不上有大的理论框架,形式上也并不完整。在体系方面,它对于杂家的贡献仅在于用逻辑的方法去汲取、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