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杂家思想反映出的争鸣与融合
《汉书·艺文志》说杂家是“兼儒、墨,合名、法”,揭示出了杂家兼摄诸子、融合百家的特点。《尸子》吸取了儒家、法家以及道家、墨家和名辩的思想;《尹文子》吸取了名辩、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的思想成分,以名、法、道家的思想吸取得最多;《管子》一书则是吸取了法家、道家以及儒家、阴阳家、名辩、农家、轻重等思想,而以法家、道家、儒家的思想最多;《鹖冠子》貌似道家,实则是吸取了道、法、儒、墨各家理论形成的;至于《吕氏春秋》,许多学者都认为它“是对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的大综合”。[4]并从篇章思想倾向上对《吕》书吸取诸子思想进行了详细地统计分析。前有李峻之在30年代所著的《吕氏春秋中古书辑佚》,40年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和王范之《吕氏春秋研究》中的统计分析,后有徐复观在70年代所著《两汉思想史》中的篇章思想溯源分析的统计,都显示出《吕氏春秋》吸取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而《尉缭子》一书由于残缺颇为严重,今本、简本的争议颇多,实难作出全面的分析,但就今本、简本合起来看,它主要是吸取了儒家、兵家、法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而成书。(www.xing528.com)
以上这六本先秦杂家的著作,从其思想的渊源来看,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可以说没有诸子百家的思想就没有杂家思想的形成;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杂家吸取了诸子各家的思想并将其进行新的提炼熔铸成为新的思想体系,也可以说诸子百家的思想通过杂家得到了一次新的整理融合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庄子·天下》篇所说的“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诸子百家,经过整合而成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5]于一体的杂家思想。杂家的思想既体现出“和而不同”斗争性的一面,又体现出将斗争性统一于矛盾体之内的一面。诸子百家中有许多学派相互间是对立的,有些主张甚至是相反的,例如儒家和道家,儒家强调积极有为,而道家强调清净无为;儒家和墨家,儒家和法家,老庄道家和法家等都在相互地批判、颉辩,主要原因就在于学术主张的不同。但是杂家却将这么多家的思想融为一炉,将矛盾的不同方面统一于思想体系之内,这就是“和而不同”的一种伟大创造。当然,诸家的思想能够融合在一起也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从历史角度来讲,诸子百家都是“道术”中分裂而来,这个“道术”,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上古三代、西周礼乐文化的集合,诸子百家同根而生,均为礼乐文化之根上生发出来向不同方向生长的树苗。既然同根生,必定多多少少地受“根”的影响,因而也就有了相通之处。现实的基础在于,诸子们所面临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课题是相同的,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相同的,不外乎在战国动荡的时代,如何使社会、人生都能安顿下来并和自然、苍天和谐共处,这是哲学的问题,也是思想家的问题。这就是《易传·系辞》所说的“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同归于何处,同归到先秦杂家的学术中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