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国术:民众为天子、诸侯兴衰的根本

治国术:民众为天子、诸侯兴衰的根本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民众看作天子、诸侯兴衰灭亡的根本所在。

治国术:民众为天子、诸侯兴衰的根本

二、论治术

在君民关系方面,《尸子》中有民本主义的思想,《尸子》认为民众是国家君王的根本。《逸文》有言:“天子忘民则灭,诸侯忘民则亡。”将民众看作天子、诸侯兴衰灭亡的根本所在。《尸子》中尚有借孔子与子夏之口论述君、民关系的对话,“孔子谓子夏曰:‘商,汝知君之为君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孔子曰:‘商,汝知之矣。”[6]将君与民比作鱼与水的关系,以此警醒君主。他还讲了一则君王要爱民的小故事,“夫知众类知我则知人矣。天雨雪,楚庄王披裘当户,曰:“我犹寒,彼百姓宾客甚矣。乃谴使巡国中,求百姓宾客之无居宿,绝粮者赈之,国人大悦。”[7]当然,爱民是为了“御民”。关于这种御民术,《尸子·发蒙》说:

若夫名分,圣之所审也。造父之所以与交者少,操辔,马之百节皆与;明王之所以与臣下交者少,审名分,群臣莫敢不尽力竭智矣。……若夫临官治事者,案其法则民敬事;任士进贤者,保其后则民慎举;议国亲事者,尽其实则民敬言。孔子曰:“临事而惧,希不济。”易曰:“若履虎尾,终之吉。”若群臣之众皆戒慎恐惧,若履虎尾,则何不济之有乎?[8]

这段话所讲君主统治臣民的方法,第一是正名定分,第二是让臣民产生“戒慎戒惧”的心理。

《尸子》的君臣论,进一步强调了“名分”。书中认为,审定名分的目的在于使臣下“莫敢不尽力竭智矣”“情尽而不伪,质素而无巧”[9],更加利于君主对臣属的控制和利用。“审名分”的基本要求是君臣应分工明确:

君明则臣少罪。夫使众者,诏作则迟,分地则速,是何也?无所逃其罪矣。言亦有地,不可不分也。君臣同地,则臣有所逃其罪矣。故陈绳则木之枉者有罪,措准则地之险者有罪,审名分则群臣不审者有罪。……是故曰审一之经,百事乃成;审一之纪,百事乃理。名实判为两,合为一,是非随名实,赏罚随是非。是则有赏,非则有罚,人君之所独断也。[10]

言辞也应该像土地一样,不能不分。君臣间的言辞如果就像大家共同耕种的公田一样职责不分,臣下就有了逃避罪责的地方了。“审名分”就是要分清君与臣的言辞及其所应担负的责任与职责。“名实判为两,合为一,是非随名实,赏罚随是非。”是指君臣的言辞是“名”,而臣办事的实际效果是“实”,名、实“合为一”是指君主应审名以责实,以此作为辨别是非和实行赏罚的根据。此外,在君臣关系论方面,《尸子》还有“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思想,由于文本残佚,只求得故事一则颇能反映这种思想。(www.xing528.com)

有医竘者,秦之良医也,为宣王割痤,为惠王治痔,皆愈。张子之背肿,命竘治之,谓竘曰:“背,非吾背也。任子制焉。”治之遂愈。竘诚善治疾也,张子委制焉。夫身与国犹此也,必有所委制,然后治矣。[11]

故事讲得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君无为而臣有为”在战国后期不仅为黄老道家所宣扬,诸子百家中很多家基本上都接受了这种思想。

《尸子》还将“治术”进一步具体化提出治天下的“四术”。书云: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度量通则财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奚以知其然?父母之所畜子者,非贤强也,非聪明也,非俊智也,爱之忧之,欲其贤己也,人利之与我利之无择也,此父母之所以畜子也。然则爱天下欲其贤己也,人利之与我利之无择也,则天下之畜亦然矣。此尧之所以畜天下也。有虞氏盛德,见人有善,如己有善;见人有过,如己有过。天无私于物,地无私于物,袭此行者谓之天子。诚爱天下者得贤,……夫用贤,身乐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国治而能逸。凡治之道莫如因智,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犹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12]

“四术”中“忠爱”与“无私”是属于伦理道德范畴,而“用贤”与“度量”则是政治学的范畴,作者从伦理道德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忠爱”与“无私”讲到君主对天下也应忠爱无私,君主对天下忠爱无私就会“诚爱天下者得贤”,由“得贤”、“用贤”则天下就会大治。《治天下》的理论逻辑是从伦理道德推而广之至社会政治,具有儒家的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