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历史发展方向及先秦杂家研究结果

战国历史发展方向及先秦杂家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中期是七国兼并战争发展阶段。从战国时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来看,虽然战争依然是国与国之间斗争的主要形式。建立统一的全国性政权不仅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需要,也是长期遭受战争灾难的民众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战国历史发展方向及先秦杂家研究结果

一、战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仍、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过渡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六国,短短254年的时间,却发生了许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战国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战”,主要是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这种战争始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列国间的兼并与攻伐更加频繁,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伤亡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战争最直接的后果是诸侯国的数目越来越少,战国前期(前475—前386)就逐渐产生出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此外还有一些不多的小诸侯国存在,像越、鲁、营、邬、杞、滕、薛、郑、卫、曾、蔡、宋等和周边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多通过结盟而成为大国的附庸。战国中期是七国兼并战争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七国之中,先是魏国,继而是齐国秦国相继强大起来,赵国也有短暂的中兴。兼并战争主要也是由这几个国家来推动的。魏国是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的国家,因而其国力也最先强大起来。魏国的强大得力于魏文侯(前445—前396)任用李悝进行的变法和在位期间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公元前413年及其后几年,魏国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今陕西韩城、大荔、澄城、合阳)和郑(今陕西华县)。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国。公元前405年,魏、韩、赵联军打败齐国,并攻入齐长城。公元前400年,魏、韩、赵打败楚国。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合伐楚夺取大梁、榆关,疆域扩大到黄河以南。魏国到了魏惠王时期(前369—前319),国力达到最强盛。魏国屡次对赵、韩用兵,图谋统一“三晋”建立霸权,恢复春秋时期晋国全盛时的地位。均由于齐国和秦国的相继壮大,并从东西两线上牵制魏国,而使魏国的图谋没有得逞,尤其是公元前342年魏攻韩,次年齐救韩,并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打败魏军,从而使魏国一蹶不振。马陵之战的同年,魏国又被齐、秦、赵联军所败,次年又被秦国大败。齐国的强大始于与魏惠王同时期的齐威王的改革,齐威王任用邹忌进行改革并迅速强大起来。到齐宣王时期,国力最为强盛。齐国向外扩张的兼并战争主要有,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以燕国“燕王哙禅让”之乱攻入燕国。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韩、魏攻楚,在湩沙大败楚军。以及公元前286年齐攻灭宋国。秦国在战国中期的崛起晚于魏国,和齐国大约同时。齐威王任用邹忌在齐国进行改革的同时,秦孝公(前361—前337)也在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变法,秦国也迅速地强大起来并积极地向外进行扩张。赵国在战国中期有短暂的中兴,就是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7年实行的“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赵国于公元前295年攻灭中山国并折服强秦,成为齐国之外的东方强国。战国晚期,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时期。首先,秦国通过公元前284年联合燕、楚、“三晋”大军攻齐的战争和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分别削弱了齐国和赵国,齐国几至于灭亡,而赵国至此由强转弱。从长平之战的次年(前259)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秦国仅用38年的时间便消灭六国实现天下的统一。(www.xing528.com)

从战国时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来看,虽然战争依然是国与国之间斗争的主要形式。但是战争的目的已经由春秋时期打着“尊王攘夷、兴灭继绝”旗号建立霸权,逐步转变为战国时期消灭他国统一中国“莅中国而抚四夷”[1]的兼并战争,“天下一统”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建立统一的全国性政权不仅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需要,也是长期遭受战争灾难的民众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要实现上述目标,战争依然是最直接的手段。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对社会生产、生活的破坏也是巨大的。仅以战国晚期秦国的攻伐兼并战争为例,据《史记·秦本记》载秦国战斗胜利后斩敌首的数目就超过百万之众。战争惨烈之时人们“易子而食,拆骸而炊”[2]“臼灶生蛙,人马相食”。[3]但是战争对于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出现起了催生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