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合作经济组织改造分析及研究成果

传统合作经济组织改造分析及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供销社作为一种传统的组织资源,尚具有其组织上的优势,如供销社多年形成的组织网络体系。[32]其次,供销社尚有一批专业人才和部分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讲,供销社从理论讲是具有可改造性的,但如何改造就成为一个现实性的课题。相比之供销社,社区合作组织存在问题更多。

传统合作经济组织改造分析及研究成果

4.7.2 对传统合作经济组织是否具有可改造性的分析

(1)对供销社的分析。

供销社作为一种传统的农村经济组织资源,在“大而统”的计划经济时代,供销合作社组织农副产品收购和日用工业品下乡,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繁荣稳定城乡市场,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对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起到很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困扰供销社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办社会,离退休人员包袱重,人浮于事。1995年供销合作总社成立时,全系统职工580万人,1999年底是490万人,其中离退休职工近150万人,差不多2~3个在职职工要负担1个离退休职工的费用;二是债务包袱(挂账、政策性亏损)沉重。从1992年开始,供销社出现了连续8年的亏损,尤其是自1995年起亏损成倍增长,1996年底累计达560亿元,1997年底是702亿元,1998年当年的亏损额已达156.39亿元。2000年1~8月份的净亏损为23.21亿元。[30]除此之外,经过多次改革,供销社不仅未能摆脱困境,反而每况愈下,很多地方的供销社已名存实亡,社有资产流失严重。有些基层供销社“社有个营”情况已达70%以上。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传统已大为弱化,这些供销社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力不从心。[31]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供销社作为一种传统的组织资源,尚具有其组织上的优势,如供销社多年形成的组织网络体系。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导部的统计,截止1999年来,全国基层社所属的经营服务网点共有48.5万个,其中村级综合服务站12.5万个,占经营网点总数的四分之一,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5.8%,此外全国还有供销社办的庄稼医院2.8万个。[32]其次,供销社尚有一批专业人才和部分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讲,供销社从理论讲是具有可改造性的,但如何改造就成为一个现实性的课题。由于几十年制度遗产形成的供销社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供销社通过股权改造使之成为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其可能性甚小,而且广大农民对此也无太多的积极性。如果按照有些学者所提出的思路,即在供销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发展壮大之后,购买供销社的资产或股份,雇佣供销社的干部职工,从而以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主体,改造、融合和“吃掉”供销社,通过这种方式使农民真正成为供销社的主人。这种思路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存有这样一些案例,但这种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是对供销社的改造问题,是如何“挽救”供销社,姑且抛开改造和“挽救”供销社的意义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以及供销社要完全改造成为专业合作社所存在那些技术上的困难不言,只说明了供销社可以利用其所存在的组织资源优势创办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可以成为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www.xing528.com)

相比之供销社,社区合作组织存在问题更多。社区合作组织虽然数量众多,但许多是徒有其名,相当多的村级社区组织只是履行土地承包的管理协调功能,并不能也没有向广大农户提供进入生产要素市场及农产品市场的任何服务。能起到部分经济功能的也主要是利用了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合作社三位一体,人员交叉任职的资源优势。因此社区合作组织改造为专业合作组织在理论上不具可能性,在实践中也很难操作和鲜见成功案例,能起到的作用也大多局限在为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服务上,但同样是借助上述的组织资源优势。

至于农经站和粮管所等“七站八所”也一样不具可改造性,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给市场化,农经站的功能逐步弱化,有的乡镇已经撤销了这一部门,有的乡镇也只是徒有其表而无其实。粮管所的情况也大致相同,随着粮食供给市场化,整个粮食系统原有功能已逐步丧失,其他诸如畜牧站,林管所等也都因为功能弱化,市场观念淡薄,服务意识缺乏,加之缺少明显的利益驱动,因此要改造为专业合作社非常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