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古典经济学的分工协作理论
以亚当·斯密、李嘉图、李斯特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的分工协作理论和比较利益原则奠定了经济组织理论的基础。
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把分工看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他对手工场内部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即产业分工作了考察,并论述了分工对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高低和国家财富差别的影响。斯密指出,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之所以高于农业部门,是由于工业企业和行业间的分工比较发达。在农业方面,由于不能采取完全的分工制度,富国和贫国的劳动生产率差别不大,而在工业方面由于易于实行分工制度,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使工业具有极大的竞争能力,所以分工比较发达的富国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贫国。斯密还说明了财富增长的另一个因素——资本积累,其认为如果分工是在对新的生产建筑、设备、运输工具的投资基础上实行的,那么分工的效率就会得到极大地提高。为了扩大分工,增加积累,斯密认为必须创造经济自由的社会条件。就分工而言,其扩大程度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和市场广狭的限制,只有在商品经济当事人追逐个人经济利益的活动不受限制,自由进行时,才能提高交换能力,拓宽市场,促进分工。(www.xing528.com)
李嘉图修正和补充了斯密的学说,从对外贸易角度提出了面临统一和市场不同组织间的交换协作原则并强调除了自然界稀有的物品以外,无论在发达或不发达的社会中,劳动总是衡量价值的基本尺度。他把资本看做是劳动积蓄的一种体现,因此一切借助生产资料而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其交换价值都取决于不同制造阶段所投入的直接或间接的劳动。李斯特则在斯密的生产力学说和分工协作理论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直接从斯密所确定的劳动是财富的创造者的观点出发,把分析深入到劳动的动因、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力作用的功效发挥中,把教育、科学技术、劳动者的技能和经营管理经验,过去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资料和自然资源与生产力概念相联系,形成了较完整的广义生产力概念。李斯特还认为斯密没有彻底揭示出分工有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自然法则的本质,这一法则的本质特征是:不限于同一生产过程划分为几道工序分别由几个人来完成,更重要的是各种劳动力、智力和资源为了同一生产而进行的联合和合作。如果只重视专业化而忽视协作的重要性,就无法对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作出完整解释,因为协作也有自己的规律——直接产生一种大于各分量的新的生产力。李斯特把这一思想推广到社会分工即各产业各企业间的分工,提出了“生产力的平衡和协调”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