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国际化的消极作用
二战后,国际分工深入到制造业内,从垂直型的分工向水平式分工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要素稀缺,劳动力要素和自然资源要素丰裕,形成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只能进行低附加值工序生产,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从属依赖地位”,而发达国家处于“支配”地位。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技术转让的限制,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提高缓慢。
2.“关税升级效应”的作用
一些发达国家,随着加工程度的深化,关税税率逐步提高,一般来讲,原材料的关税税率最低,中间产品的关税税率居中,制成品的关税税率最高。如美国的进口税率:原材料是0.3%;中间产品为4%;制成品为6.5%。经济学家称之为关税升级效应,这种关税税率制度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极为不利,使发展中国家成为高污染、高能耗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基地,这种制度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本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这种“支配—依赖”关系,使得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发展中国家虽然努力扩大贸易,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却导致“贫困的发展”,环境不断恶化。
3.国际合作中的信用问题
国际合作活动中既有政府间的合作,也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因为国际合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合作双方必须互信互利,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开展合作。但是往往由于许多不确定性,包括互信问题,使得国际合作过程比较难以很快达成具体明确的、有法律效力的协议。这个期间造成了很多的额外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不够明确的协议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益,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困难重重,影响了技术合作的进程和效果。(www.xing528.com)
4.各国政府与企业的技术目标和产业链环节不一致
各国政府与企业必须达成技术发展的目标一致、产业链各环节达成一致,特别是某些合作项目涉及清洁煤整个产业链,需要研发机构、融资机构、装备制造企业、示范工程建设企业等协作参与的项目。政府的指导与协调很重要。日本的“绿色援助计划”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原因在于,日方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担忧,计划执行过程排除了产业链条重要的一环,即中国清洁煤技术设备制造商的参与,导致计划的失败。这也体现了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制度缺陷。
5.国外技术的适应性问题
国际技术合作也是要讲求投入产出效应的。技术成本、装备制造、技术适用的环境条件等将对国外技术是否能够成功融入中国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绿色援助计划”在技术与市场的匹配方面也有问题,日本的技术很先进,但当时中国的市场需要的是成本低、性能一般的污染控制设备,日本技术由于污染控制技术非常先进,已经超出中国现有的需求,由此导致了较高的成本,这两点同时导致了日本技术在中国市场的不适应性。
6.引进技术时缺乏甄别评价制度
中国需要建立国际合作的技术评价制度,不能没有甄别地引进技术。有专家已经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清洁煤技术的试验场,特别是在清洁煤转化技术方面。不能光看着技术合作的积极作用,同样还要进行技术甄别与评价,对未经验证的技术进行建设示范合作,很可能导致项目失败,造成资源与资金的严重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