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劣质煤清洁利用发展技术突破

我国劣质煤清洁利用发展技术突破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R&D活动已经成为世界投入技术研发应用的主要途径,由于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发展不够成熟,对于相关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R&D经费统计数据还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是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R&D必将成为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研发的主要途径。

我国劣质煤清洁利用发展技术突破

三、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存在技术创新瓶颈

1.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首先,潜在风险的问题。对于从事新兴技术领域,企业的运作充满了风险。由于技术本身的不完善,企业不得不持续、大量在研发方面进行投入,与此同时,由于新兴技术市场认可度较低,企业又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回笼资金。如何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研发投入,往往是最大的问题。对于新兴技术,需要大量高端研发人才。而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讲,如何迅速有效地组织出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对于这样的企业,如何确定管理架构和组织结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全新的技术、全新的企业,没有完善的业务流程,没有准确的部门划分、没有严格的岗位职责、没有太多可以参照的管理体系。怎样对新技术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无疑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再次,如何进行市场推广和品牌形象建设、技术安全与技术保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进行讨论。

第二,技术创新投入问题。技术创新离不开持续研发。相比主流技术,新兴技术欠缺的太多,必须在这个领域里不断研发、不断创新,新兴技术才能日趋成熟,才能慢慢成为主流。新的技术领域成熟需要经过技术创新、工业试验、市场化到最后形成成熟的市场的漫长历程。正因为如此,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的技术创新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般企业很难拿出数量如此巨大的资金,进行长期投资,且不考虑投资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的投资回报率。在没有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风险投资等投融资部门的介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热情很低。自主创新单靠一个企业很难实现突破,政府应加大协调组织和引导,只有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才能使企业分工合作,共同攻克难关。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能源研发经费的调查显示,自1990年以来,此项支出就一直处于稳步下降趋势(OECD,2006)。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高油价时代结束,导致能源技术研发支出显著减少。1980年到2003年间,包括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和核能在内的主要研发领域的研发经费都在减少,只有节能项目的研发经费有所增加。2004年,化石能源项目的研发经费降至约10亿美元,具体见图5-1。

当年,在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公共研发总支出中(表5-1),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经费仅占1.1%,化石燃料的其他方面,包括发电效率在内,所含比例为10%。此外,由于担心新技术会快速外溢给竞争对手,许多企业有不愿意在尖端能源科技的研发方面投资,因此严重阻碍了私营部门在基础研发方面的投资。

img11

图5-1 1974—2003年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研发支出(左轴)与石油价格(右轴)

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6.

表5-1 国际能源署11个成员国主要公共部门能源研发项目方面累计百分比变化情况

img12

资料来源:Runci,2005.

澳大利亚、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在利用贷款担保和税收优惠手段激励采用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达国家,贷款担保可以鼓励私人资本投资于价格波动幅度大、技术革新迅速、从实验规模向商业化规模发展中困难较大的“高风险”项目。但是在能源研发项目投资减少的大的趋势下,传统能源技术研发投资也随之减少,而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更是由于煤炭地位的下降以及其高风险、高投入、缺乏可靠保证的市场需求的特点导致创新投入短缺的结果。

2.“产学研”的R&D技术创新模式没有充分发挥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研究与试验性发展”。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产学研”结合的R&D是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一条捷径,更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全新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不仅包含科技成果转化,也包括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包括人才培养。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布的一期《主要科学技术指标》数据库(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1)公布了OECD、中国、俄罗斯、阿根廷、南非等39个国家(地区)的最新R&D数据。据测算,2007年,上述39个国家(地区)的R&D经费总额达到1.02万亿美元,标志着世界R&D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美、日、德、法、英是R&D的前五位大国,中国自2002年起居于第6位。

报告指出,从R&D经费的来源和流向来看,多数国家的R&D经费主要来自企业,同时在许多国家,由政府提供的资金达到R&D经费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政府资金比例甚至高出企业而成为R&D经费的第一来源。在我国,企业是R&D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企业资金占全国R&D经费的70.4%,政府资金占24.6%。

与经费来源不同的是,各个国家(地区)R&D活动的第一执行部门都是企业,美国、日本韩国都在70%以上,德国、法国在60%以上。高等学校是绝大多数国家(地区)R&D活动的第二大执行部门,其R&D经费所占比重达到20%以上的国家有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典,均为高等教育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俄罗斯和南非的政府研究机构R&D经费支出比例较高,均超过其全部R&D经费的五分之一。近年来我国R&D活动执行部门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企业比重在不断增长,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比重在持续下降。企业R&D经费所占份额自2000年达到60%之后迅速提高,2006年超过70%,2007年增长到72.3%。相比之下,高等学校R&D经费所占份额已从2003年10.5%下降到2007年8.5%。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研究机构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8.5%。

由此可见,R&D活动已经成为世界投入技术研发应用的主要途径,由于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发展不够成熟,对于相关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R&D经费统计数据还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是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R&D必将成为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研发的主要途径。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被称为“产学官研”合作,一字之差道出了日本产学合作官方主导的实质和特征。近年来日本政府把推进产学研合作作为实现其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了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进行合作,希望能在高新技术领域得到有效的发展,并以高科技成果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建设,通产省批准旨在培育产业人才的“学教育制度”;文部省设立了委托研究制度,鼓励企业以合同形式委托大学或国立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开发,在大学建立,接受委托研究员制度,为企业培养高级研究人才。

为了加强产学合作,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向民间企业转移和研究成果产业化,日本政府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的中介机构、高科技市场。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挑选所在地区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能够转化为产品的科研成果,对有关成果产品化的研究提供资助;代有关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协助创办风险企业;为减少科研人员的工作负担;高科技市场还配备能够判断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产品化价值并精通专利事务的专业人才;还在大学设立了“技术转让机构”,以进一步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www.xing528.com)

在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目前在建相关的R&D项目有:

(1)A—PFBC高级加压的液态床燃烧技术R&D项目;

(2)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R&D项目;

(3)IGFC(EAGLE)整体煤气化燃料单元循环系统(由气、液体和电力提供煤燃能量);

(4)氧气燃料燃烧;

(5)二氧化碳循环和吸收技术;

(6)HyPr—RING制氢技术;

(7)超级煤(清洁煤);

(8)新型炼焦技术;

(9)DME二甲醚生产技术;

(10)ECOPRO等。

日本正是通过在“产学官研”方式下,注重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工业应用,市场化,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很多国家的R&D技术合作往往忽略政府的指导和扶植作用,导致合作机制本身的动力不足,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合作的科研和应用水平。

另外,技术、资金投入能否投入到高新、尖端科技,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处于迅速上升阶段的国家,往往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将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到传统的、成熟的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高技术企业在全部企业R&D活动中的地位并不突出。2007年,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总额中,高技术产业R&D经费只占25.8%,这一比例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水平,这些国家(地区)企业R&D经费总额中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所占比重都在30%以上,其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超过了40%,韩国高达53.8%,而最高的中国台湾甚至达到了72.3%。

开发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和装备是中国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科研院所及跨国企业集团共建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经济实体等,增强了煤炭生产、加工和应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的产学研联合,整合国内外清洁煤科学技术资源,能有效促进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有利于形成新颖的清洁煤经济模式。

3.知识创新不足

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知识“积累”与“积淀”,即“知识创新”。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正式开始大规模研发的历程仅短短二三十年,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相关煤炭转化、碳封存以及能效提高等前沿技术知识积累更加短暂。以往只注重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学术界缺乏对煤炭清洁利用的知识储备,这使得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当前世界发展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的主要国家对于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研发力度空前加强,对于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的知识研究也得到了增强。

但大多数国家这方面的知识创新不足,表现为核心技术创新进程缓慢,掌握清洁煤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主要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他们借助自身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能源领域的科研水平,技术创新的起点高,掌握着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创新的主动和制高点,逐步成为劣质煤清洁利用技术创新的输出国。其他国家也可能通过集中精力在某些技术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甚至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整体水平和拥有的核心技术水平仍然处于落后。

4.技术人才缺失

这一项主要是针对如中国、印度等研发环境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科技人员不足表现为科技人员总量不足,据统计,我国研究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左右,远远低于美国7.6%、日本7.5%的水平;还有就是我国企业人员素质较低,尤其是创新素质偏低。我国企业的工人中中高级工急缺,初级工占70%以上,中级工还不到20%,大多数工人上岗之前几乎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这一现象无疑会影响技术创新的顺利完成。

人才流失严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头号“猎头”目标。为吸引和留住人才,不少跨国公司新招迭出,有的干脆把研发机构办到了我国本土,如摩托罗拉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等,爱立信公司则早在1997年11月就成立了中国学院。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五市5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调查,在过去5年里,被调查企业共引入各类科技人员7 813人,流出各类科技人员5 521人,流出引入比达到71%,其中,待遇问题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优秀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无疑是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创。具体到煤炭相关能源领域技术人才的相关数据有待进一步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