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亚林
将多媒体技术整合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已成为当前教师的热门话题,我们带着这个课题走访调研了武汉开发区及远城区的部分学校,现将走访调研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可喜之处
1.不再是“无米之炊”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首先解决信息技术的物质条件。“十一五”期间,由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启动了一系列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政策措施,使得武汉远城区学校信息技术条件得到较好的改善。武汉开发区不少学校具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较高的智能化设备水平,从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到教师的电子备课室、教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网络学习平台等都一应俱全。远城区的整体设备情况略差于武汉开发区,但是就远城区的街、乡镇的中心学校设备基本完善,均开通了校园网,基本建立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有教师的电子备课室。访谈中教师反映说:“就目前而言这些设备是完全够用的。”这也就是说当前武汉开发区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物质条件已基本具备,与前几年相比,再也不是“无米之炊”了。
2.不再是“教学观摩包装的工具”了
在调研中有不少教师认为:前几年一方面是由于多媒体设备缺乏,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认识上的不到位,一度出现形式化的倾向较为严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要用也只是在讲公开课或竞赛课时用一用,甚至连早已开通的“校校通”长期不通,“标准化”的许多设备长期闲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现代理念的学习,这些认识上的倾向有了较大的转变,正如何克抗先生指出的“整合过程是革命的过程,将伴随着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有位教师说得很实在:前几年我们只是在讲公开课或竞赛课时为了评个奖才考虑用多媒体,现在不同了,只要是教学需要,能方便教学,我们也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也具备了这方面的意识,不再是“包装教学的工具”了。
3.不再是“神秘之物”了
在调研中我们带着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与部分教师进行了交谈,其意就是通过技术应用来考察教师实现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是相当迅速的,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原有现状,很多教师在前几年对多媒体技术很生疏,能够运用技术的能力很差,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谈起“多媒体技术”、“教育技术”感到非常的陌生,认为是“神秘之物”,就是一些青年教师也只是简单地使用“拿来主义”,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件借用罢了。这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专业术语较为熟悉,即使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也都认为不是“神秘之物”了,他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教学资料,偶尔也在教学中也用一些课件。有的学校反映现在许多青年教师还建立个人网站和博客,不少教师的整合课件均获得各级奖证,有的教师还能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和交流学习,这些都是笔者值得欣慰之处。
二、问题所在
1.认识有误区,多媒体教学辅助功能不明
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功能被异化的现象,认识过于极端,在观念上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盲目夸大其功能,有的对于多媒体的应用有一种“凡课必用”的误区。笔者曾有幸观摩了本地区的中学优质课竞赛,发现参赛的每一节课都应用了多媒体课件,然而,大多数的课件只不过是把课本、教案、习题,复制在演示屏上,代替讲课和板书;且优质课评比条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给人一种“不用没档次”的感觉。另一种倾向是形式化,仍有不少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作用不大,费钱、费时、费精力,要用也只是在讲公开课或竞赛课时用一用,追求的是“形式”的整合,有的教学资源太多、太乱,视频一大堆,有的课件有“牵强”之嫌,用有的教师的话来说,看起来很“花哨”,但不实在,这样整合效果适得其反。
首先我们应该对多媒体的教学功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它具有的是教学的辅助功能,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多媒体提供的是学习资源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刺激多样化,因此应用多媒体技术应适时、适处、适量、适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等积极的心理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2.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式途径不明,被“模式化”
调研中我们对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交谈和观摩,感觉到似乎陷入了这样的一种“模式化”的误区,一般都采用:教师引入—插放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学习材料)—归纳总结(多媒体逐条插放已总结好的结论性条文),这种公式化的整合毫无创意可言,使整合走入误区。访谈中有很多一线教师感觉到在寻求多媒体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上产生了困惑,有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模式异化为“CAI”,有的将实施等同于“讲课+放映演示”,有了“CAI课件”就算整合了。因此,有的教师整节课从头到尾都是由课件来演示,上课就是“放电影”,他们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忽略了先进教学理念的运用,忽略“非实体技术”的应用,忽略了本节课的实际需要与本学科教学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充分考虑“实体技术”与“非实体技术”的结合,追求最佳效果,这才是我们应追求的有效整合。(www.xing528.com)
3.整体教育技术素养偏低,整合有难度
教师良好的教育技术素养是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点,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素养,培养较强的开发教学资源和资源选择的能力,较强的教学调控能力及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选取实效性较强的制作软件,使课件能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
调研中,我们就教师的整合困惑进行交谈,发现有许多教师已有了信息技术整合意愿,他们只是为能力犯难,为教学时间犯难,为整合效果犯难。的确由于我国过去对教师的培养缺乏对课程能力的要求,许多中老年教师更没有受过教育技术方面的专门学习和训练,特别是农村教师对应用多媒体技术曾一时感觉非常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才逐渐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要求这些教师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的确不现实。就整体而言,教师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这也是目前制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许多教师为时间和效果犯愁,实践中他们为制作课件得花费大量的时间,从选题、制作、演示到课堂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有的教师认为从教学效果看还不如课堂上让学生接受传统学习方式——讲讲、听听、练练考得好,的确在许多学校管理者眼里只看学生的考分,这些问题不得不使教师们为整合犯难。
三、对策与建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基于信息技术研制课的理论、实践和信息文化视野下课程重构。这次调研虽面不宽,不够深入,但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武汉开发区及部分远城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当前总体上仍处于第一阶段,如果提升一点看,或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之后,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最先表现为外显的课堂教学的硬件上,然后逐渐开始影响课堂教学行为习惯、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以至于对整个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目前,仍是处于沿着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显性功能到隐性功能逐步深入的过程之中。
为了推动武汉开发区及远城区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技术能力必将决定着整合效果。针对武汉开发区及远城区目前大多数教师对整合认识的误区、理念不明、技术落后、缺乏指导的现状,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和专家指导,名师引导尤为重要。培训内容:教师应用多媒体的基本能力(设计、评价)、教师整合课程意识(课标、教材——多媒体资源开发)、多媒体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整合模式的转变)。培训方式:短期脱产,寒暑期集训等各种方法相结合。2011年暑期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开展的培训活动,既邀请了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开设理论讲座,又邀请武汉市中小学名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辅导,受到了武汉开发区教师的好评,教师都觉得收益很大。
2.扎实抓好校本教研
根据一线教师的工作特点,学校可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使之成为常态校本教研培训活动,依托开放、动态和交互的网络研修平台,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依托教研组的组织形式,组建教研团队,以青年教师中的技术骨干引导发挥团队的智慧,利用案例、课题开展设计、使用和评价活动,促进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
3.加强领导,建立相关机制
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促进发展的推进机制。目前,特别是远城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有少数学校设备先进,但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要鼓励督促教师们大胆尝试,让高投入的设备发挥效益。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要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奖励机制,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专业素养的提高。
我们相信,有广大教师的热情,领导的支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会出现新的春天。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媒体技术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