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华
随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理念和新思维像一股春风为思想品德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也“动”了起来。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导致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也因此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境界。那么,怎样让生活走进课堂,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挖掘教材资源,寻找生活的切入点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有时候对教材内容的适当取舍,能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教材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设置的内容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比如,九年级教材第一课《认识社会巨变》,文中提供了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图片。如第三页“学习文具的对比、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第五页“各抒己见”中“四大件”的变迁,第七页“活动平台”中“由账本看变化”等材料,真实的教学内容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在教材中提供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人生活实际、家庭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列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引导他们思考“带来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等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社会巨变的原因,从而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已有资源,对已有的资源做切合实际的适当改变,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材的利用率,而且也使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为学生的知行融合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二、链接时政热点,搭建课堂和生活的桥梁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但“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而且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吸收大量信息,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更新观念。思想品德课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下与学生聊天时,提起伊拉克战事学生们津津乐道;提起奥运会,提起世博会他们能够娓娓道来,其兴致远远超过思想品德课上的其他内容。
因此,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最佳途径之一。在今年的九年级课堂教学中,我大量引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时政热点,采用时事演讲、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模拟答记者问、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如我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幕式”让学生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真切地感受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大;利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让学生理解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利用“西藏3·14打砸砍烧事件”和“两岸‘三通’的实现”使学生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利用“三鹿奶粉事件”和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维护自身权益……新闻人物,熟悉的事实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外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增强他们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行为。(www.xing528.com)
三、巧用教学媒体,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传统教学手段的贫乏性和单一性,致使思想品德这门本来应是内容最丰富、讲解最精彩、最能联系实际、最具有思想教育性的课变得刻板、枯燥、沉闷。因此在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播放生活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诗画、图表、佳作、音乐、录像、影视等,这些新鲜、直观、生动、丰富的教学手段,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唤起美感,引起共鸣,陶冶身心,使学生从最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变成非常喜欢思想品德课,使“说教”这一名词从思想品德课中永远消失。
如在讲述《树立科学发展观》一课时,我先从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入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展示漫画“举不动”、“垃圾包地球”、世界人口对比图等资料,以及材料“大自然的报复”,表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再播放实况录像“在中国……”,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明确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从而树立环境保护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意识。而在讲述《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08年初的雨雪灾害”和“5·12汶川地震”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实动人的场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各级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抗灾战斗和慰问受灾群众;各职能部门坚守岗位;新闻记者深入现场,及时报道;各族同胞自发组织捐钱、捐物,及时送到灾区,特别是播放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的讲话,使学生理解和感悟不屈的民族精神是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四、创设教育情境,体验感悟生活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源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日常生活形式,而是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基础,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创设有意义的教育情境,通过开展参观、访问、调查、交流、看电视、讲故事、听报告、开辩论会、竞赛等活动,使课内外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促进德育品质的内在生成。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动学生发掘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表演,在主动探索中收获知识、体验情感,体会学习乐趣。如在讲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职工下岗、贫富悬殊、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同时在课堂上展示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理解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一事实,认清社会发展的现状,自觉承担历史责任。而在讲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这一内容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贪污受贿、违法犯罪等案例,以及“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内容,运用辩论、演讲、讨论、座谈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要增强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创设生活情境,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启迪了思维,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激发了情感,培养了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生活赋予了思想品德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从课堂单调如一、枯燥乏味到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把生活引进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奏响生活的乐章,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所喜欢的课程,让思想品德教育在欢乐愉快中收成丰硕。
(作者单位:武汉开发区二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