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一书即将出版,作者携稿索序,热诚感人。德国史非我本行,何敢着手写序?但读后深受教益,又忝为现代化研究队伍中之一员,不能不略抒己见。
据我所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德国史研究虽有长足发展,但多数学者由于语言的阻隔与资讯的匮乏,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两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本书作者曾到德国访问与进行研究,并且得到德意志研究基金会(DFG)的大量赠书,因而可以及时阅读到近期出版的西文书籍,仅撰写本书所参阅的西方著作即达141种之多(其中德文130种)。因此,作者能够占有大量资料,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取精用宏,厚积薄发,使我国的德国史研究呈现新的风貌。
过去对于德意志发展道路的研究,大多限于某一时段或某一侧面。本书则把两个多世纪的德国历史贯通,从德意志现代化的前提与开端、普鲁士改革与“小德意志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希特勒纳粹暴力的现代化,一直讲到二战后东、西德的分治与重归统一。这样就有助于对“德意志道路”作完整的宏观把握,更为确切地认识其特点和规律,而不至于以偏概全,产生误解。
作者没有着意刻画少数叱咤风云的显赫人物,而是精心勾画若干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社会群体,如容克贵族、官僚集团、知识精英、独立经营者集团及稍后的职员集团、公职人员集团等等,包括他们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作用,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和沉浮荣枯。而且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集团不是抽象的类型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行动的特殊社会实体。因此,本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德意志现代化进程的绚丽画卷,也体现出作者初步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术风格。
作者没有孤立地陈述德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把这一进程与欧洲乃至世界在这两个世纪中的历次政治格局变化的大态势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又力求从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文化各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这就不仅使本书具有宏大的气势,而且还能给人以深层的哲理启发,如传统与现代、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现代化困境衍生的暴力现代化,暴力现代化造成的世界大灾难,而其失败又比较彻底地清理了德国现代化的地基,从而使当今德国现代化进程呈现新的势头与特点等等。本书虽然以德国为研究对象,但这些思路和方法可为研究其他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提供参考。(www.xing528.com)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留下了许许多多深刻的历史经验,包括正面与负面的。作为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印象至深的是德意志历届政府(不包括纳粹时期)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威廉三世曾对从拿破仑占领下的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说:“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困,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对此,国防大臣格尔哈特·沙恩霍斯特也深表赞同,他说:“普鲁士要想取得军事和政治组织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要在教育与科学的世界中取得领先地位。”威廉三世还有一句可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我想,德意志能够从一个落后、分裂的农业国逐步走向统一与现代化,迅速赶上先进的工业大国并争霸世界,虽经彻底溃败而犹能重新复苏,这些都与政府重视教育、国民素质较高有密切关联。这一重要的历史经验,现今正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后起发展中国家,应该给以高度重视。
德国是哲学的故乡,德国早期的现代化以“哲学革命”著称于世,因此德国的学术佳著大多富于哲理且逻辑严密。但如何把德文著作翻译成为信、达、雅的中文,几乎成为近百年来几代中国学人共同面临的难题。我没有学过德文,但在阅读德国学术著作中译本时也经常感到佶屈聱牙,艰涩难解。而有些前辈学者由于长期受这种译文的影响,竟使自己的中文著作亦逐渐形成信、雅兼备唯缺通达的风格。本书作者的学术生涯正处于辉煌的发端,希望他能够接受前人的教训,在这方面也能走出一条新路。
“多情唯有是春草,年年新绿满芳洲。”学者多半是寂寞的,学术生涯是一条平凡而又艰难的道路,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更多的倒是崇山峻岭、荆棘丛生。但学者与学术又是每一个民族都不可缺少的,正如水与空气之于人类。整个人类历史文化长河源远流长,其中也包括着一代又一代学者薪火相传的辛勤劳绩。愿所有真正有志献身于学术的人们,都能像春草那样年复一年以自己的新绿铺满大地、装点锦绣河山吧!
章开沅
1997年元月于桂子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