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曲演唱艺术对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的借鉴

昆曲演唱艺术对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的借鉴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的借鉴张骥关于中西声乐应相互融合的观点:由于人类文化交流的频繁,声乐上的融合势在必行。沈悦硕士论文的下篇是专门讲中国京剧唱法与欧洲歌剧唱法借鉴的,丛育瑾硕士论文的结论部分和沈文观点相一致,刘芳观点和沈悦基本相同,王金宝关于借鉴的看法和沈悦第二点相同。中国美声唱法歌手应向京剧演唱艺术借鉴。中国美声唱法歌手向民族戏曲、曲艺借鉴时可适当放宽学习范围。

昆曲演唱艺术对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的借鉴

六 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的借鉴

张骥关于中西声乐应相互融合的观点:由于人类文化交流的频繁,声乐上的融合势在必行唐朝以前,西方学习中国的多,到了近代我们学习西方的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但应有选择的去学,要将西洋传统美声唱法整体共鸣的长处与我国字正腔圆结合在一起,既有美声的声音规格,又有汉语言旋律美,“杂交”出优良品种,使之既有民族性、科学性,又有世界性。

沈悦硕士论文的下篇是专门讲中国京剧唱法与欧洲歌剧唱法借鉴的,丛育瑾硕士论文的结论部分和沈文观点相一致,刘芳观点和沈悦基本相同,王金宝关于借鉴的看法和沈悦第二点相同。两种艺术的接触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1)歌剧艺术对京剧艺术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历来对演唱艺术重实践轻理论,1600种中国戏曲研究数目种,涉及演唱的只是两位数。而美声唱法仅翻译过来的书籍就超过我国近700年戏曲演唱专著的总和。关于训练手段,欧洲歌剧训练针对“呼吸、发声、共鸣、语言”,歌唱者力图把握歌唱发声整体与局部的内在联系;京剧训练追求“字”和“韵味”,包含内容太多,训练手段过于综合,不够具体、有层次。从而也导致许多弊病。京剧唱法应向歌剧唱法借鉴,在把握演唱全局的基础上,兼顾唱、念、做、打,分门别类地解决演唱中的具体问题,以便渐渐改变过分依赖口传心授和全面模仿的训练思维。(2)中国美声唱法歌手应向京剧演唱艺术借鉴。关于汉语语言在演唱中处理,京剧演员的艺术积淀极为深厚,解决汉语的咬字吐字问题是中国美声唱法歌手唱好中国歌曲的首要问题。关于艺术表达,中国京剧的音乐及全部艺术属性、风格是属于中国的,京剧演唱艺术对京剧唱腔音乐的艺术表达是中国这一特质的音乐最出色、最完美、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它既包含了唱腔旋律蕴涵的内在美也包括演员的二度创作,美声唱法要在中国存活,必须像刘秉义等老一辈歌唱家一样向中国戏曲、曲艺吸取营养。(3)美声唱法歌手在向京剧借鉴时要谨慎从事。男高音学习老生唱段时要降调;女中音无法直接向老旦学习;女高音声部可直接向青衣行当学习。(4)中国美声唱法歌手向民族戏曲、曲艺借鉴时可适当放宽学习范围。

王岱超、李净、尚庆云、吕绮儿、郑楚兴、鉴质等都主张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吸收外来一切优秀声乐文化,弘扬、发展我国声乐艺术。黄嫦、黄绍渠说,阉人歌手和京剧男旦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高超的演唱技巧值得后人研究探讨。宋永全的看法与众不同,他认为,美声唱法为增加声音穿透力应向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学习。程砚秋主张,借鉴欧洲戏剧中的灯光技术和和声作曲技术。

参考文献

[1]吕绮儿、郑楚兴:《中西歌唱艺术之比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第5期。

[2]张晓佳:《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之比较》,《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黄绍渠:《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人声艺术的异同》,《四川戏剧》2003年第5期。

[4]潘龙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与欧洲歌剧演唱艺术之比较》,《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张骥:《简论中西唱法的异同与融合》,《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刘方:《浅析中国戏曲唱法的特点及其训练方法》,《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卢静、王春:《秦腔与西洋歌剧声乐形式比较》,《大舞台》2003年第4期。

[8]刘志、沈悦:《中国京剧唱法与欧洲歌剧唱法之比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9]黄嫦:《浅议阉人歌手与京剧男旦》,《剧作家》2005年第5期。

[10]王岱超:《中国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

[11]丛育瑾:《民族民间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比较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12]于善英、池万刚:《越剧唱法与美声唱法“歌手共振峰”的比较研究》,《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3]李鸣镝:《中国民族演唱与美声演唱中音色的审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14]翟社泉:《我国民族声乐与欧洲传统声乐的比较分析》,《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www.xing528.com)

[15]李静、尚庆云:《美声与京剧唱法的比较研究》,《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6]张骥:《简论中西唱法的异同与融合》,《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7]柱宇:《1933年4月8日采访程砚秋内容》,载《程砚秋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18]尹新春:《中国戏曲音乐与西洋歌剧音乐之比较》,《戏剧文学》2005年第5期。

[19]盛瑞强:《中国京剧与西洋歌剧的戏剧动作结构比较》,《艺术教育》2005年第2期。

[20]宋永全:《浅议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比较》,《大学生园地》2000年第2期。

[21]韩宝强:《音乐理论:请注明你的有效性》,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2]郭建民、赵世兰:《中西歌剧演唱艺术迥然相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3]王钟陵:《戏剧本体论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之特征》,《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24]韩德森:《东西方歌唱审美思维比较》,《艺术百家》2001年第1期。

[25]鉴质:《东西方审美传统在戏剧中的反映》,《戏剧》1999年第3期。

[26]翁敏华:《中国戏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7]廖奔:《廖奔戏剧时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吴祖强:《花开并蒂,芳香四溢——谈谈图兰多与杜兰朵》,载魏明伦:《戏海弄潮》,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

[29]苏叔阳:《高明的模糊——看川剧杜兰朵有感》,载魏明伦:《戏海弄潮》,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

[30]刘诗嵘:《巴山秀才挑战国际大师》,载魏明伦:《戏海弄潮》,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

[31]田青:《杜兰朵与图兰多》,载魏明伦:《戏海弄潮》,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

[32]李远强:《爱的感化及自然人生的价值转换》,载魏明伦:《戏海弄潮》,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