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的比较研究
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形态的比较研究找到两个人的文章,韩宝强著《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的比较研究》(韩宝强,《音乐理论:请注明你的有效性》,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213—229页)和于善英、池万刚的《越剧唱法与美声唱法“歌手共振峰”的比较研究》。两人的研究是通过视觉的参与,将中国戏曲和美声唱法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具有直观性。利于对中西歌唱发声体系的声音形态、演唱方法、审美观念、表现手法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另外,翟社泉的中西比较的声乐分析中,也有“声音图像”的论述:对声音的认识不能只凭感觉和乐谱,要用到频率表、分贝表、频谱表和计算机。对声音的描述至少应用三幅图像体现,频谱与时值关系的旋律图,强度与时间关系的动态图,强度与频率关系的频谱图。对声音的亮暗、宽窄、大小、强弱有较准确的说明。从图像上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声乐一般表现为轻、淡、细、亮的色调,以及稀、浅、薄等特征。而欧洲声乐的声音图像主要为:浓、厚、重、深、立体感等特点,具有流动的建筑之感。
(一)韩宝强的研究
1.两种歌唱体系声音形态的研究综述
研究内容:(1)对我国民族唱法(包括戏曲、民歌)和西洋美声唱法进行声学方面的测量,包括频谱、声强以及共振峰等测定;(2)通过测量结果找出正确与错误发声之间以及两种唱法在声音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3)为开发计算机辅助声乐教学的软件做准备。通过仪器将声音转换为可见和可测量的图形信号,找出规律。
研究意义:填补我国在不同歌唱体系声音形态比较研究领域的空白,为“中国声乐学派创立”提供理论支持,推进软件和硬件的推广。
缺憾:(1)美声唱法中正确与错误发声的细微差别目前难以量化;(2)只是对京剧进行了初步研究;(3)经费困扰软件开发。
今后研究的指导方针:根据民族声乐的特点,找出声音的形态参量,作科学的定义;增加测试对象的代表性和样本性,把现在的研究更科学的定量化;与国际研究接轨;拓展唱法声音形态研究;扩展与相关的科学和艺术领域的部门、单位和专家的合作。
2.京剧嗓音形态之特点——以京剧三个男声行当为例
(1)关于“歌手共振峰”定义问题。“歌手共振峰”指出现在2.5khz~3khz频谱范围的一种共振波峰,它的存在可以增强歌唱者嗓音的明亮度和穿透力。“歌手共振峰”形态因歌手具体的歌唱状态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元音和音区的变化对美声歌手共振峰形态有直接影响。嗓音的变化与频谱中的峰的高度、频域、密度、基音强度有关。
(2)关于京剧嗓音的研究。瑞典声学家Sundberg认为京剧演员的嗓音中不存在歌手共振峰,王士谦持不同意见。两人的歧义是所实验声音的样本不同造成的。
(3)样本采集。6名男演员进行了“喊嗓”、“引子”、“导板”等规范演唱。采样环境为标准录音间。设备:SONY TCD—D3数码录音机;SUPER 486DX/33兼容机及相关软件;A/DD/A转换卡;HP—3激光打印机。
(4)结果与分析。唱相同的辙韵,共振峰形态各异。概括起来,“净”和“老生”的共振峰大于“小生”;从频域角度讲,“净”的共振峰相对靠前,这可能与“净”多使用胸与头腔混合式共鸣有关。
三个行当的共振峰形态都随唱词辙韵的改变有较大变化。“发花”辙共振峰比“一七”辙的共振峰在频域上要窄一些,这与美声唱法有相似之处;唱带有ang、ong和ai的唱词时,共振峰相对较强,与舌位较高有关;唱不同辙韵对第1与第2、3泛音在强度上的比例关系也有影响。
(5)结论与问题。京剧男声演员的嗓音中存在“歌手共振峰”;三个男声行当中,花净和老生的嗓音中具有较突出的歌手共振峰,小生嗓音中的歌手共振峰较弱;花净脸的共振峰相对靠前,一般在2.5K~3.5KHZ范围,与美声歌唱演员的歌手共振峰形态相近;老生和小生共振峰的峰域相对靠后,一般在3K~4KHZ区间范围;京剧演员的共振峰随唱词辙韵的改变有较大变化。
已有歌手共振峰的定义基本只适用美声唱法,是否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对其定义进行修改,使之适用美声唱法以外的各种发声体系。在中国,除京剧外,还有几百个剧种和民间歌唱法有待研究。从音乐声学角度来描述各种发声体系,仅用歌手共振峰一个参量是不够的,更多的客观描述语言,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www.xing528.com)
3.美声唱法声音形态之研究
(1)美声唱法的可视性分析。传统声乐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对发声状态用频谱的方式展示,只是将歌唱具体化,增强直观性,使之成为声乐教学的辅助手段。九位国内歌唱家分男高、男中、男低、女高、女中五组将五个元音在高、中、低三个声区作同度发声。每人做六种不同的状态:正确的发声,位置不到的发声,气息浅的发声,有鼻音的发声,喉结上提和下压的发声。
正确声音共振峰的分析:正确的发声共振峰与元音的变化呈规律性的变化。当基因相对稳定时,a、o、u的峰宽基本在同一区域,e、i的峰宽在同一区域。前者的峰宽较窄,后者的较宽;就峰高而言,a、e、i、o基本相同,而u则略低;就基音与共振峰的距离来看,e、i距离最近,a、o距中,而u相距最远。这些变化显示出元音的发音与口型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发声正确时,共振峰比较密集特别在中低声区。
不同声部的比较:从共振峰的形态来看,差异主要在男女之间,男性声部共性成分较多。女声在低声区和男声有较多的相似,中声区已显示男声高声区才有的特点。
错误发声状态分析:
正确的发声状态,声音的频谱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错误的发声,共鸣腔体某些部位处于抑制、紧张,喉器的变化导致声带的送气与振动也产生相应变化,并由此导致泛音的振动形式产生变化以及共振峰的偏低。气息浅、喉结上提,共振峰偏低;喉结下压者,中低声区错误与正确声音的共振峰差别不大,高声区有较大的不同;鼻音与正确共振峰之间在峰高上的变化不甚明显,不同在疏密度上,较为稀疏的状态显示有些机体受到阻碍;位置不到位,共振峰普遍偏低,而且多呈稀疏而不均匀的状态。
(2)对京剧声音形态的进一步讨论。共振峰对声音的影响主要是音色方面,对于非美声歌唱体系,仅用共振峰一个参量远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还需寻找其他更具说服力的分析参量和方法。上面的测试是以西洋发声的采样标准来进行的,结果不甚理想,同样以京剧的发声来要求美声唱法也是不可行的。京剧与美声之间的可比性因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同文化圈中的艺术形式存在许多不可比之处,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标准为衡量,必然导致错误的认识。
(二)于善英、池万刚的研究
声音是人类共同的艺术,人类的生理机能和发声原理是一致的,应用于歌唱艺术时不同的是对声音的审美追求。西方歌剧强调歌唱技巧的高超及歌声的优美,中国戏曲讲究腔调及唱腔的韵味。越剧经历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独特审美特征的发声体系。将越剧唱法的声音通过声谱仪转化为图形信号的可视性研究,利于加强越剧教学的直观性,使越剧专业工作者从客观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声音形象。
越剧唱法的声音形态:柔美。演唱采用浙江官话,28个声母和41个韵母组成,8个声调。绝大多数用真嗓演唱。课题组对三个行当“花旦”、“小生”、“老生”20名演员100例声音的样本进行了“歌手共振峰”及相关声音特性的分析。(1)均有“歌手共振峰”出现,“花旦”高频在2800HZ左右,低音强度约450HZ,总体频谱峰值82DB,声音委婉清澈;“小生”高频在2700HZ附近,低音强度约400HZ,总体频谱峰值80DB,整体音色甘美宽亮;“老生”的高频2650HZ左右,低音强度约450HZ,总体峰值78DB,音色醇实苍劲。(2)达不到“歌手共振峰”的越剧演员声音频谱波纹散乱,谐振数量少,强度低,声音干涩、黯淡、单薄。(3)高频泛音集中不散乱的歌手,在500HZ~800HZ低频范围内也出现共振峰,这一特征与美声唱法较接近。(4)不同流派唱同一腔调,响度虽然一样,频谱图上的特性却大不相同。
越剧与美声唱法声音形态比较:
通过20名歌手100例声音的频谱分析,美声歌手普遍存在“歌手共振峰”,谐波丰富,声谱呈波浪纹,总体频谱峰值普遍达到85DB以上。美声男高音共振峰普遍达到2900HZ,峰值90DB,频率在4000HZ以后呈逐渐衰减状。男中音2700HZ,峰值87.7DB,女高音3200HZ,峰值为88DB,女中音2800HZ,峰值87DB。高强度泛音的出现是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声音洪亮富有穿透力。
由于越剧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对喉功能、气息力度的控制上的不同,在歌手共振峰上存在差异。美声唱法在“歌手共振峰”频率和频谱峰值上普遍高于越剧唱法,这主要是共鸣的问题。但是,“歌手共振峰”是国际上对歌剧歌手的定位标准,而优秀越剧演员的嗓音中也普遍存在,并且普遍达到2600HZ以上,总体峰值集中在80DB左右,基频泛音集中在450HZ及附近,说明越剧唱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具有科学性的。两种唱法的不同行当和不同声部的“歌手共振峰”也略有不同,未经过专业训练或未掌握正确发声方法的歌手未发现“歌手共振峰”。越剧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对美声唱法进行一些借鉴,是会有积极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