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历史发展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历史发展要比较这两种唱法就要先弄清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张晓佳《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之比较》,将中国戏剧与欧洲歌剧的起源归结为源同脉殊。元杂剧是中国京剧的近源,从古希腊悲剧中可看出歌剧的雏形。中国京剧成熟是以1790年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的四大徽班进京为标志,晚于欧洲歌剧。在两种戏剧的起源上,黄绍渠著《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人声艺术的异同》中和张文有一致的看法。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历史发展

一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历史发展

要比较这两种唱法就要先弄清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下文共有14篇文章阐述两种唱法的发展历史,揭示了它们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以及相关艺术对它们的影响和戏剧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作用。

吕绮儿、郑楚兴在《中西歌唱艺术之比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第5期)指出,4000多年前,中国远古时期的歌唱就和诗、乐相联系。《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古代氏族社会时期,涂山氏之女,候禹于涂山之阳,唱了一首《候人歌》,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情歌。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音乐也是和诗歌联系在一起,盲诗人荷马史诗《一利昂记》、《奥德俢记》是以说唱方式流传下来的。两种艺术的起源都带有教育的功能,其不同是中国的诗、乐结合以抒情短诗的形式出现,属表现艺术;而欧洲的诗歌、音乐结合是以叙事史诗的形式出现,属再现艺术。

吕文、郑文讲到,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体制的发展和演变阶段。诗经歌曲用瑟或琴伴奏,称“弦歌”;楚辞用“兮”作衬词,发展了“乱”的结构;乐府歌曲有用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歌”,用鼓、角、铙以及横笛等乐器伴奏的“铙歌”,也有用一两种管弦乐器伴奏的“倚歌”,唐代诗乐舞一体的“大曲”;宋代的诸宫调;元代的“北曲”、“南戏”,也产生了系统的声乐理论《唱论》;从《曲律》、《太和正音谱》等声乐论著说明了明代声乐艺术从演唱到理论已具有相当水准;清代折子戏,各行当的角色以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唱法表现不同的人物,发展了唱法、风格和流派。清代的《乐府传声》、《顾误录》、《明心鉴》等论著,都总结了歌唱表演的经验与规律,逐步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绚丽多姿的局面。

关于欧洲歌唱艺术吕文、郑文继续讲到欧洲声乐在中世纪时被教会垄断,12世纪法国出现吟唱诗人,其歌唱方式开始是以简单乐器、曲调,逐步向复调音乐、多声部合唱发挥。由于文艺复兴的影响,14—16世纪音乐逐步脱离复调合唱的旧框,16世纪末到17世纪,在意大利诞生抒情音乐剧,后被称为歌剧,佩里、卡奇尼等一批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家、歌唱家兼作曲家成为美声学派的创始人。为使独唱取代合唱、改进共鸣、以取得充分音量而产生了美声唱法,该唱法是歌剧的产物。17、18世纪的阉人歌手取代自然声或假声唱高音从而迎来了“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19世纪是歌剧创作的鼎盛时期,由于兰佩蒂传统声乐教学法、加西亚的“声门冲击”学说、迪普雷的“关闭唱法”、德雷什克的“面罩唱法”的出现,也迎来男声歌唱的黄金时期,阉人歌手退出舞台,该时期被誉为“美声歌唱新时期”。20世纪科技已十分发达,X光摄影、声音频谱分析、喉镜、肌电图的测验等相继发明,人们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喉室,从声学物理方面对声乐进行研究,从而标志欧洲声乐艺术成熟。

张晓佳《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之比较》(《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4期),将中国戏剧与欧洲歌剧的起源归结为源同脉殊。二者均起源于祭祀歌舞,而且诗乐舞一体。元杂剧是中国京剧的近源,从古希腊悲剧中可看出歌剧的雏形。所不同的是,欧洲歌剧脱胎于古希腊戏剧,该戏剧起初有歌舞,后成为以对话、动作为手段的单纯戏剧,最终演变成话剧、歌剧、舞剧。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数字低音广泛应用、和声不断完备、管弦乐队出现是促进歌剧艺术形成的直接原因。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芙尼》上演,所用朗诵式的歌唱成为宣叙调的雏形,1608年蒙特威尔蒂确立了歌剧的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队及舞蹈艺术有机结合的结构,歌剧艺术的成熟期来到。中国京剧成熟是以1790年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的四大徽班进京为标志,晚于欧洲歌剧。究其原因是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艺术的发展,而欧洲早在古希腊的雅典就提倡自由、民主、平等。在两种戏剧的起源上,黄绍渠著《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人声艺术的异同》中和张文有一致的看法。与张文不同的是,潘龙瑞在《中国京剧表演艺术与欧洲歌剧演唱艺术之比较》(《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认为,中国京剧起源于祭祀歌舞,而欧洲歌剧起源于节日的庆典活动。张骥著《简论中西唱法的异同与融合》(《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写到,中国声乐源于宗教意识和祭祀活动。而西方歌唱起源于模仿、劳动、游戏。

“约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发掘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陶盆,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五人联臂踏歌’。”(刘方:《浅析中国戏曲唱法的特点及其训练方法》,《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刘方认为,西方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学派距今仅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传统戏曲可追溯到约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秦腔是我国西北诸省(陕西、甘肃等)主要的戏曲形式,在陕西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金元时期的“弦索腔”而逐渐形成的。这一观点源自卢静、王春著《秦腔与西洋歌剧声乐形式比较》(《大舞台》2003年第4期)。

刘志、沈悦撰文的《中国京剧唱法与欧洲歌剧唱法之比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详细说明了两种唱法诞生的时代背景。意大利14世纪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欧洲文化中心佛罗伦萨聚集了雕刻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一名叫“卡梅拉塔会社”的音乐社团,经常在巴尔第伯爵家中聚会,就人文主义和音乐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想仿照古希腊的音乐创造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从而促进了歌剧的诞生。14世纪先后出现了诗人但丁、培特拉卡文学薄伽丘、波蒂切利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等,正是在这样肥沃的土壤和历史背景下,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带动下,才产生了歌剧和美声唱法。中国京剧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政治稳定,文化生活活跃。各地声腔云集北京,呈现多种声腔与昆剧的“花、雅之争”,三庆班艺术家高朗亭敢于为艺术献身,进宫为乾隆祝寿,之后立足京城。其他在京迅速发展,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四大徽班”,影响最大。1830年左右汉戏进京,形成徽汉合流,京剧形成。(www.xing528.com)

关于两种歌唱艺术产生时相关艺术的发展总状况,刘、沈的文中写到:歌剧是欧洲音乐艺术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取得的最重大的发展之一。歌剧兴起之前,欧洲贵族圈中已存在多种戏剧,如假面剧、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和圣剧,另外法国的新尚松(歌谣曲),意大利牧歌等被认为是清唱剧和歌剧的先驱。康塔塔和清唱剧同步发展起来,康塔塔属室内声乐,无布景、道具、服装,歌剧是舞台艺术,而清唱剧介于二者中间。17世纪后半叶的清代,中国民间流行的剧种分属四大声腔,流行在北方的是弦索腔和秦腔,另两种是南戏声腔蜕化出来的昆腔和高腔。两种系统的声腔又繁衍出吹腔、枞阳腔、襄阳腔、梆子腔、乱弹腔等各种声腔。这些声腔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众多的剧种。在北京高腔与昆腔并列,梆子腔兴起后,高腔转衰。京剧继承了它以前戏曲的重大成果,演员集唱、念、做、打于一身,自成一体,成为中国戏曲艺术最高峰的剧种。

黄嫦撰写的《浅议阉人歌手与京剧男旦》(《剧作家》2005年05期)和黄绍渠撰写的《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人声艺术的异同》(《四川戏剧》2003年05期)中指明在1599年欧洲舞台上已出现阉人歌手,且独领风骚250年。19世纪20年代中国京剧辉煌时期出现的男旦艺人也是空前绝后的。两者均为东西歌唱事业作出了贡献。

关于欧洲美声唱法与中国戏曲唱法的历史发展,王岱超著作《中国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作了如下阐述:(1)美声唱法的发展是以声部的不断扩大完善和各声部演唱技巧的不断提高为推动力的;戏曲唱法的发展是以角色行当的不断增多完善为推动力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美声唱法以中声区为主要的表现声区,高音区以自然声或假声来演唱,音域一般不超过小字二组的g。只有男声、女声两个声部。17世纪后期,“阉人歌手”出现,取代了男声女声第一、第二主角演员,18世纪才出现职业男女歌唱家。19世纪上半叶,奠定了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正常歌唱风气。各个声部发展完善的声乐技巧,形成男女声部内各分高中低音。中国戏曲的脚色行当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的过程,而且伴随者声乐技巧的发展。元杂剧脚色行当为四类: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特色品貌男角)、杂(次要杂角)。杂剧班社一般由男性组成,教坊的子弟班由女子组成,有角色反串。南戏的脚色为七种:生、旦、外、贴、净、末、丑,接唱帮腔、齐唱、合唱多种演唱形式大发展。明传奇角色在南戏基础上增加“小生、老旦、小旦、小丑、中丑”到12个,声乐技巧继续发展。京剧时代脚色行当趋于完美,分“生、旦、净、丑”四类往下又有细分,各行当还形成了不同流派。生行以程长庚、张二奎、汪桂芬成就最高,旦行以梅程尚荀最为有名。(2)美声唱法和戏曲唱法在它们所依据的剧种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历程不同。美声唱法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以唱来表现的戏剧。中国戏曲以唱作为中心的表演却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从优人的简单表演到汉百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唐朝的参军戏、宋元杂剧南戏,最终形成以唱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3)不同的历史发展决定了西欧歌剧唱法的统一性和中国戏曲唱法上的多样性。西欧国家的歌剧都是以意大利歌剧为范本创作的。歌剧体裁多样,但都采用美声唱法。中国戏曲的成熟定型以元杂剧和南戏为标志,两戏代表南北方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形成声腔的繁多,形成大戏、小戏并存,色彩斑斓。

美声唱法和戏曲唱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点,但王文认为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两种唱法的进步均与作曲技术的提高相辅相成。蒙特威尔第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效果,还创作很多中低音作品。莫扎特把重唱灵活运用到歌剧中去。

罗西尼的作品促进了男声声乐技术的发展。中国戏曲大器晚成,直到宋金时代北杂剧和南戏的形成时诞生了“曲牌”,演唱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难度加大。但曲牌体重曲轻文,使用起来不灵便,后“板腔体”的出现得以解决,促进了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

丛育瑾著《民族民间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比较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11・01),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比较和研究二者的共性规律和个性差异。中国的语言文化、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对民族民间歌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国相继涌现和形成许多风格迥异的歌唱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系。我国古代声乐艺术发展史表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形式的改变和唱法艺术的进步,始终与文学形式的变化和发展相联系,古代艺术家们早就注意到诗词曲赋的语言声韵与歌唱的亲缘关系,他们把诗词的吟诵加之以语言声韵的变化,构成了以吟唱为主的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和歌唱艺术体系。歌唱与文学艺术和语言的紧密结合,还促成了偏重明朗、清纯、脆亮、甜美、高亢等声音美学特征的唱法艺术追求。然而由于数千年的反动统治与压迫,我国民间歌唱艺人只能以下九流的社会地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从而阻碍和限制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才改观。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征服,希腊音乐文化渗入到罗马音乐文化之中,但中世纪整个欧洲处于宗教的严酷统治之中,宗教音乐家用宗教颂歌迷惑人心,数百年的拉丁文圣咏的无节奏、小节线、无和声的齐唱被宗教音乐家的“圣咏”所取代,并出现新的歌调形式。从意大利声音发展史和美声唱法的形成与确立来看,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对其影响巨大的,阉人歌手就是明证。然而大歌剧兴起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封建势力的反叛,人文主义思潮把美声唱法从表现神、赞美神的怪圈中拉出,从而美声唱法开始崇尚、歌颂、赞美人生,用声音艺术再现社会生活和表现人民。潘龙瑞撰写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与欧洲歌剧演唱艺术之比较》、白海明创作的《对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表演艺术的认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同样认为两种唱法诞生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中国京剧形成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而欧洲歌剧诞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于善英、池万刚长期从事声学研究,关于南方的最大剧种越剧,在他们的文章《越剧唱法与美声唱法“歌手共振峰”的比较研究》(《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写到:中国戏曲品种共有300多个,昆剧、京剧已成为国粹,越剧,也可谓家喻户晓。它由曲艺转化而来,早期全由男演员演出,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演变成男女混演或全由女演员演出,以演文戏为主。首批演员为唱书艺人,演出反映农村生活的小戏,用小口、本喉、大嗓等不同音色来区别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演唱方法自然,后受绍兴大班的影响,剧目开始向古装大戏、武戏发展,到20年代末,角色行当发展为花旦、小生、老生、花脸、小丑五行。在演唱方面其腔调主要由“吟哦调”、“四宫调”、“尺调腔”及“六字调”构成。20世纪以来,越剧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已经走向了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