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曲演唱艺术:历代论著对音色的研究

昆曲演唱艺术:历代论著对音色的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历代论著中对于音色的提法《列子汤问》和《孟子告子》中记载了歌唱家秦青、薛谭、韩娥、绵驹和王豹等演唱现象的描述,这些描述有“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2]等。先秦时期韩国女歌手韩娥,歌艺超群,曾在齐国雍门卖唱,“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当她曼声哀哭时,可使“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并且雍门一带的人因学习了韩娥的歌唱技术,而以擅长歌唱著称。

昆曲演唱艺术:历代论著对音色的研究

一 历代论著中对于音色的提法

列子・汤问》和《孟子・告子》中记载了歌唱家秦青、薛谭、韩娥、绵驹和王豹等演唱现象的描述,这些描述有“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2]等。先秦时期韩国女歌手韩娥,歌艺超群,曾在齐国雍门卖唱,“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当她曼声哀哭时,可使“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后来她又曼声长歌,则使“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并且雍门一带的人因学习了韩娥的歌唱技术,而以擅长歌唱著称。[3]隋唐杜佑在《通典・乐序》中说:“夫音生于人心,心惨则音哀,心舒则音和。……是故哀、乐、喜、怒、敬、爱六者,随物感动,播于形气,叶律吕,谐五声。”[4]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凡曲以清朗为主,欲令人人知所唱之为何曲,必须字字响亮……夫堂堂男子,唱正大雄豪之曲,而逼紧其喉,不但与其人不相称,即字面断不能真。……音高而清之字,则从喉之上用力;低而浊之字,则从喉之下面用力;欹而扁之字,则从喉之两旁用力;正而圆之字,则从喉之中间用力。故出声之时,欲其字清而高,则将气提而向喉之上;欲浊而低,则将气按而着喉之下;欲欹而扁,则将气从两旁逼出;欲正而圆,则将气从正中透出,自然各得其真,不烦用力而自响且亮矣。……凡高音之响,必狭、必细、必锐、必深;低音之响,必阔、必粗、必钝、必浅。”[5]周德清著《中原音韵》关于十七宫调的演唱描述:“‘仙吕宫’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伤悲,‘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吕宫’唱富贵缠绵,‘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清幽,‘大石’唱风流蕴借,‘小石’唱旖旎妩媚,‘高平’唱条物滉漾,‘般涉’唱拾掇坑堑,‘歇指’唱急并唱典雅沉重,‘越调’唱陶写冷笑。”[6]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说:“凡唱最要稳当,不可做作,如:咂唇、摇头、弹指、顿足之态;高低轻重、添减太过之音,皆是市井狂悖之徒,轻浮淫荡之声,闻者能乱人之耳目,切忌不可。”[7]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有云:“曲品尤宜端庄,不可合眼、摇头、咂唇、歪口、囊鼻、昂首、咳嗽。又或高低轻重,添减太过,所谓撒钱声,拽锯声,猫叫声,种种恶态,切须避之。”[8]清代王德晖、徐沅澂所著《顾误录》云:“人声不同。须取其与何曲相近,就而学之,既易得口气,又省气力。往往有绝细喉咙,而喜阔口曲冠冕,嫌生旦曲扭捏者。又有极洪声音,而喜生旦曲细腻,嫌阔口粗率者。舍其所长,用其所短,焉能尽善?是首戒也。……出字不清,腔又太重,故字为音所包,旁人听去,有声无词,竟至唱完,不知何曲。此系仅能用喉,不能用口之病。喉音到口,须用舌齿唇鼻,别其四声,判其阴阳,全在口上用劲,方能字清腔正。若听喉发音,不用齿颊,虽具绕梁,终成笑柄。”[9]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中说道:“凡歌节病,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乐官声,撒钱声,拽锯声,猫叫声。……有唱声病:散散,焦焦;干干,洌洌;哑哑,嗄嗄;尖尖,低低;雌雌,雄雄;短短,憨憨;浊浊,讪讪。”[10]张羡声著《从审美兴趣转移看中国传统声乐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一文中提到:“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曰:渐近自然。’”[11](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