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曲丑角的历史发展
1.早期丑角的雏形
秦代以前的戏优表演通过诙谐的语言,逗人发笑,不注重人物装扮和行动模拟,戏优应该是中国戏曲丑角的雏形。汉代的角抵戏、百戏,戏优扮演角色数量在增加,到唐代,戏优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以扮演参军、官吏、孔子、僧侣、鬼神、傻子(唐称痴大、五代称木大)以及男扮妇人和各种杂角。《中国戏曲发展史》中讲道:“后世戏剧中净、丑角色可以扮作不庄重的女子,也可能就是始于唐代的假弄妇人。”[37]这个时期虽然还没有丑这个词,但戏优所扮所演很多属于丑行的内容,这种情况在其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占据着舞台的中心地位。
戏优的表演是不分行当的,宋杂剧中已经发展为大致五个角色,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其中的副末在《都城纪事》中有这样的解释:“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38]“发乔”的意思是装呆卖傻,因此副净是供人逗笑的角色,在表演上有四个特征:用墨、粉涂抹颜面;常常把拇、食二指放入口中打唿哨;做趋跄动作(“趋跄”原意是疾行,这里是奉承、献媚发嗲的意思);做挤眉弄眼、龇牙咧嘴的面部表情。“打诨”的意思是说些逗趣的话。可见北宋时期的副净、副末互相配合构成一对滑稽角色,应和现代的丑角表演存在相似性。
2.南戏丑角的出现
南戏里除了和宋杂剧里净、末角色一致外,增添了喜剧角色丑,丑与末、丑与净共同插科打诨、装呆卖傻和互相打斗。张卫东老师说:“先有的副丑,后有的正丑。这都是从南宋末年南戏戏文的脚本中出现的。”[39]
3.丑的演唱职能
《中国戏曲发展史》讲道:“不过丑本来就不是元杂剧里的角色,而是从南戏借来的,丑在南戏里却是唱的,所以可能是明人把丑带到杂剧里以后,就顺便把它的唱曲职能也带来了。”[40]这说明丑角不仅是插科打诨,而且很重视唱工,有多段的唱工戏,到了后面的昆曲也是这样。(www.xing528.com)
4.近代丑行
明代嘉庆年间左右,南戏角色为九个:生、小生、旦、老旦、净、末、丑、外、贴。随着发展,这九个角色仍不够使用,就又增加了小旦和小丑,目的是一人扮多个演员和使角色与人物相对固定化。从王冀德《曲律・论部色第三十七》可知,丑又叫中净,小丑又叫小净。这时也已初步形成“江湖十二色”的格局。根据《中国昆剧大辞典》第566页“近代(清同治1862年以后)昆班角色表”可知,丑行分类又称为副丑和小丑。张卫东说,昆曲从道光以后逐渐走向衰微,咸丰皇帝时特别衰微以后,昆丑反而比其他行当活跃,因为在中国戏曲中,无丑不成戏。
(二)昆曲丑角的类型
昆曲丑角包括小丑和副丑两个行当。
1.小丑
小丑又叫三花脸、三面、小面、小净等,是昆曲中带有喜剧性滑稽色彩的家门。一般扮演朴实、爽朗、敦厚、正直、善良的下层小人物,有时也扮演反面角色。在脸部化妆上只勾“小豆腐块”,所谓“小豆腐块”是小丑的脸谱画得很小,只勾在双眼中间,而不能像副丑一样把双眼盖住。在动作上讲究“小开门”,就是扮演酒保、儿童时双肘要夹紧,身段活泼、轻盈、利落,并根据不同的人物表现不同的神情笑貌等。常演剧目及人物有《下山》中的本无、《艳云亭》中的诸葛暗、《寻亲记》中的茶博士、《渔家乐》中的万家春、《东窗事犯》中的疯僧等。小丑有些角色需要深厚的武功,如《雁翎甲》中的时迁、《挡马》中的焦光普、《连环记》中的探子等。小丑扮演反面角色的戏有《十五贯》中的娄阿鼠等。女性小丑常演的戏有《风筝误》中的詹爱鹃、《金琐记》中的张母、《荆钗记》的张姑母等。另外由于《下山》中本无的“蛤蟆”动作、《游街》中武大郎的“蜘蛛”动作、《羊肚》中彩婆子的“舌形”动作、《盗甲》中时迁的“壁虎”动作、《问探》中夜不收的“蜈蚣”动作形态各异、酷似虫豸爬行的动作,又被称为“五毒戏”。也有把《东窗事犯・扫秦》、《雁翎甲・盗甲》、《连环记・问探》、《孽海记・下山》、《寻亲记・茶访》称为“五毒戏”。这“五毒戏”粹集了昆曲丑角之精华,也是昆曲丑角的启蒙戏。
2.副丑
副丑又叫副、二面、中净、副净、二花脸、冷水二面等,介于白面和小丑之间的家门行当;常常扮演奸刁刻毒社会地位较高的反面角色,多为奸臣、刁吏、恶讼师、帮闲等。表演注重冷峻、讲究静工,以奸诈诡谲、阴阳怪气的神态为主。勾脸是“大豆腐块”,就是脸谱覆盖眉毛、眼睛,一直勾到嘴的上面,脑门和颊间涂微红色。气派亚于白面,伪善近于小丑,猥琐近于副末。副丑中穿戴纱帽官衣的叫“圆领二面”,动作和功架近于白面,如《连环记・议剑》中的曹操、《鸣凤记》中的赵文华、《燕子笺》中的鲜于佶、《桃花扇》中的阮大铖、《浣纱记・回营打围》中的伯噽等。副丑中穿戴方巾褶子的叫“方巾二面”,身段动作近于巾生,外表风流潇洒,内心奸诈毒辣,如《水浒记》中的张文远、《西楼记》中的赵伯将、《绣襦记》中的乐道得、《义侠记》中的西门庆、《大名府》中的李固、《翠屏山》中的海阇黎、《鲛绡记》中的贾主文(贾主文的身段动作接近于老外)等。副丑中扮演滑稽角色的称为“油二面”,如《西厢记》中的法聪、《幽闺记》中的翁郎中等。副丑也有扮演正面角色的特例,如《八义记》中的灵辄、《连环记》中献策任侠的曹操等。副丑扮演的女性角色有《白兔记》中的李嫂、《金印记》中的秦嫂、《荆钗记》中的姚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