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昆曲旦角的历史发展与角色类型
(一)昆曲旦角的历史发展
1.两宋杂剧没有旦角
从廖奔、刘彦君编《中国戏曲发展史》了解到,南宋杂剧和北宋一样主要角色为末泥、引戏、副末、副净、装孤、装旦等,其中的装旦就是用男子装扮妇人。虽然有许多女演员参与演出,可他们都与男演员充任相同的角色,因此没有形成后来南曲戏文与北曲杂剧里生、旦或正末、正旦并立互重的角色体制。
2.旦角出现在南戏中
我们知道,宋代南戏的角色主要分成七个行当,即:生、旦、净、末、外、贴、丑。其中的旦就是现在的女角,贴是旦角的延伸,它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仅次于女主角的女性正剧角色。
旦角的来源:汉代以后,旦字一词是由西域传入的与舞蹈有关的词根dan的音译。唐宋时期经常用旦字指称舞蹈者或表演者,由于舞蹈者多为女性,旦的异体字里又有女旁的妲字,后就演变为女性的代称,于是杂剧表演里也出现装扮女人称作“装旦”的现象,南戏干脆就把女角称作旦了。
3.元杂剧中旦角细化
廖奔、刘彦君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写道:“元杂剧里的角色,根据元刊杂剧剧本所提供的,有正末、小末、外末、冲末、正旦、小旦、外旦、老旦、禾旦、净,又有孤、驾、孛老、卜儿、俫儿、尊子……小旦、外旦、老旦、禾旦是正旦的扩大又兼有副净的特色。”[11]这些角色基本都可归入末、旦、净三个行当。在当时,女艺人不但演女角,而且还兼演正、末角,元代女艺人大显身手,这和清朝男演女旦的情况是相反的。
4.明朝南戏中老旦的出现
明朝时,角色行当又有所发展。由于剧情的需要,在宋元南戏七个基本角色的基础上,在万历年间增加了小生和老旦两个角色,这样就形成了九种角色格局。
5.清代旦角行当的完备
根据清代《扬州画舫录》等的记述,从明万历以后,旦角逐渐细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贴旦等四个角色行当。根据《昆剧大辞典》的记载,在清代中叶,旦角分为上述四个旦,其中贴旦包括风月旦、刀马旦和武小旦三个细行。至此,旦角行当齐全。
(二)昆曲旦角的类型
昆曲旦角有人把它分为六类,即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闺门旦、贴旦。也有人分为七类,就是在前六个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耳朵旦。本文的旦角的种类从七个类型来论述,即一旦、二旦、三旦、四旦、五旦、六旦、七旦,这七个旦分别也叫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闺门旦、贴旦、耳朵旦等。
1.一旦(www.xing528.com)
一旦也叫老旦或老贴旦,从元杂剧一产生就是由女性扮演老年妇女,清代时昆曲职业班中基本上由男性演老旦。老旦一般素面化妆,不施脂粉,男角扮时勒头布。根据张卫东在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茶余饭后话北京——张卫东说昆曲》中的介绍,从明代南戏中产生老旦到清代中叶以前,老旦这个行当是比较完善的,到昆曲衰落时这个行当就不再景气了。不景气时,老旦就由老生、正旦、或副、丑其他演员来应工。传字辈中有一个叫马传菁的演员专演老旦,但他也兼演其他一些男性角色。
老旦常演剧目和角色有《荆钗记》中的王老夫人、《精忠记》中的岳母、《铁冠图》中的周母、《白罗衫》中的苏母、《西厢记》中的崔夫人、《钗钏记》中的皇甫老夫人等,《红梨记》中的花婆也有老旦应工。另外,老旦也扮演如僧人、太监这样的“中性角色”(该词由张卫东所说),比如《铁冠图》中的王承恩、《双官诰》中的大太监、《刺梁记》里的牙婆、《九莲灯指路闯界》中一个大鬼等,均由老旦来扮演。
2.二旦
二旦也叫正旦,正旦的名称来源于元杂剧,泛指旦本正角。扮演受苦而贞烈的中、青年已婚妇女。正旦在饰演角色时不化浓妆,以唱工为重,演唱有“雌大面”之称。正旦的表演以深沉肃穆、悲怆凄恻为主,动作端庄大方,所穿衣服多为素色黑褶子。其常演剧目和人物有《琵琶记》、赵五娘,《烂柯山》、崔氏,《寻亲记》、郭氏,《金锁记》、窦娥,《鸣凤记》、杨夫人,《双珠记》、郭夫人,《慈悲愿》、殷氏等。《艳云亭》中的萧惜芬也被称为小正旦。另外,正旦扮演的年轻而身份较高的烈性女子角色有《渔家乐》中的马瑶草、《满床笏》中的龚夫人、《风筝误》中的柳夫人等。
3.三旦
三旦又叫作旦、花生(或叫娃娃生、娃娃旦),最早属于贴旦门类,主要扮演15岁以前的青少年男子形象。浙江昆剧团生角演员陶铁斧说:“以前的青少年发育较晚,这个年龄身体各方面还未成熟,用作旦演正合适。”[12]作旦的表演以活泼雉嫩为主,重于作戏。常演剧目和人物有:《浣纱记》,伍子胥的儿子;《寻亲记》,周瑞隆;《慈悲愿》,庄旺儿;《鸾钗记》,刘廷珍;《南柯记》,花郎;《邯郸记》,番儿,等等。《中国昆剧大辞典》中曾讲到:“作旦也扮演性格开朗的青少年女性角色,多为喜剧人物。如《鸣凤记》中的赛琼、《双红记》中的红绡、《浣纱记》中的春鸿等。”[13]作旦有时也演成年男子,如《千金记・鸿门》里的刘邦等。作旦后被武旦等角色取代。
4.四旦
四旦又名刺杀旦,又可细分为刺旦和杀旦,一般对该角色的做工和武功要求较高。刺旦常扮演复仇的女性刺客,如《渔家乐・刺梁》中的邬飞霞、《一捧雪・刺汤》中的雪艳娘和《铁冠图・刺虎》中的费贞娥等。上文提到的这三部戏又俗称“三刺”。刺旦常常被正旦兼演。杀旦常常扮演凶狠淫荡被人所杀的女子,如《义侠记・杀嫂》中的潘金莲、《水浒记・杀惜》中的阎惜姣、《翠屏山・杀山》中的潘巧云,周世瑞说:“这三出戏又叫‘三杀’。”[14]杀旦多由作旦或贴旦兼扮。另外,《西游记・借扇》中的铁扇公主、《狮吼记》中的柳氏、《蝴蝶梦・劈棺》中的田氏,在传统演绎中也是由刺杀旦来扮演。
5.五旦
五旦又称闺门旦,因常常扮演未走出阁楼或未婚的妙龄少女而得名。在表演上闺门旦重唱、重做,含蓄蕴藉、妩媚端庄、雍容大方,以爱情戏为主。传统剧目和人物有:《牡丹亭》,杜丽娘;《西厢记》,崔莺莺;《风筝误》,詹淑娟;《幽闺记》,王瑞兰,等等。帝王妃子和刚结婚的贵族夫人也由五旦来扮演,如《长生殿》中的杨贵妃、《浣纱记》中的西施、《金雀记》中的井文鸾、《南柯记》中的金枝公主等。另外,五旦还常常扮演尼姑、道姑和一些善良的女子。如《玉簪记》中的陈妙常、《西楼记》中的穆素徽、《绣襦记》中的李亚仙等。
6.六旦
六旦又称贴旦、小旦、风月旦、快乐旦、活泼旦等,常常扮演聪明伶俐、机智勇敢、身份较低的年轻女子,如丫环、小姑娘、小妇人、村姑等。传统剧目和人物有:《牡丹亭》,春香;《西厢记》,红娘;《翡翠园》,赵翠儿;《衣珠记》,荷珠;《蝴蝶梦》,田氏;《彩楼记》,刘千斤,等等。
7.七旦
七旦又称耳朵旦,宫女类角色,由于耳朵上带着小过桥(下垂的流苏)而得名(也有说站在帝王或贵妃两旁像耳朵一样)。耳朵旦又可细分为大耳朵旦(有姓名的宫女)和小耳朵旦(无姓名的宫女)两种,如《长生殿》中的念奴和《埋玉》中的宫女就分属这两类。张卫东说:“这些宫女、丫头可不同于京剧里所见的慢长垂、站门上、两边下,要不然领起来下,什么都没有。这宫女的耳朵旦要唱群唱,像《埋玉》里边唱的,……都要整只曲子唱下来,还有很多表演。”[15]耳朵旦虽然戏很少,但就像人的耳朵一样重要而不可缺少。
虽然旦行之间存在兼演的现象,但在表演上,从它具体细致的分工就可看出昆曲旦角艺术的发展是如此完备,“一窝旦吃饱饭”就是对旦角在昆曲中重要地位的鲜明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