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管理者绩效理论
有关员工个体绩效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已形成的代表性理论有:组织公民行为和角色外行为绩效理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理论、高维绩效理论、学习和创新绩效理论、个性绩效理论等。然而,管理者绩效的研究远没有员工绩效研究成熟,尚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其代表性的理论模型有:Borman & Brush的管理人员绩效18维度模型,Conway的管理者任务-关系二维结构模型,孙健敏和焦长泉的管理者三维绩效结构模型,Scullen等的四维绩效结构模型,温志毅的四维绩效结构模型以及Conway的管理者五维绩效结构模型等。
Borman & Brush(1993)基于一系列的实证研究,运用关键事件法,提出了管理人员绩效18维度模型(表2-1),Conway(1999)表示该模型对管理者工作绩效的研究最为全面,孙健敏和焦长泉(2002)指出该模型更多体现的是管理者绩效的内容,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情境因素。
表2-1 Borman & Brush的管理人员绩效18维度模型
继Borman & Motowidlo(1993)首次提出员工工作绩效的二维结构之后,Conway(1996a,1996b)基于Borman & Motowidlo的二维绩效结构理论,采用多质-多评定者法、结构方程模型对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进行分析,发现管理人员30%的工作绩效必须由关系绩效来界定,关系绩效对涉及到管理人员的重要的人事决策,如工作分配、薪酬、提升等方面的影响要大于任务绩效的作用。Conway(1999)对二维绩效结构模型进行了扩展和细化研究,将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细化为两个维度(表2-2)。研究表明,关系绩效的两个子维度(人际促进和工作奉献)在管理者样本中比非管理者样本中具有更好的独立性。Conway的管理者任务-关系二维结构的确立,拓展了将管理者工作定位于具体岗位和工作的局限,深化了管理者工作本身与工作情境(组织、社会和自我心理)的关系。
表2-2 Conway的二维绩效结构的拓展
管理者二维绩效结构确定后,随着国内外研究情境和研究角度的不断更新,管理者绩效结构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呈现出三维、四维以及五维的不同绩效结构模型。
孙健敏和焦长泉(2002)在Campbell、Borman & Motowidlo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管理者绩效的三个维度:任务绩效、人际关系绩效和个体特质绩效,并对这三个维度的含义和子维度进行了分析(表2-3),他们在二维绩效结构中引入个体特质绩效,扩展了管理者的绩效维度,开拓了国内管理者绩效结构研究的先例。(www.xing528.com)
Scullen et al.(2003)通过实证研究构建并验证了管理者的四维绩效结构,即技术技能、公民行为、人际技能和管理技能。技术技能类似于二维结构中的任务绩效,而公民行为、人际技能和管理技能则类似于关系绩效。管理者的技术技能包含了管理者的职能活动,与任务绩效贡献于组织核心目标的活动类似;与公民行为和人际技能有关的活动,无疑对组织的社交和心理气候有贡献,而管理技能同样对社交的心理气候有影响,这些与关系绩效贡献于组织环境和气候的活动类似。
温志毅(2005)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管理者绩效的四个维度:任务绩效、人际绩效、努力绩效和适应绩效。其中人际绩效和努力绩效分别对应于Conway关系绩效中人际促进和工作奉献子维度,该结构采用人际绩效和努力绩效维度比关系绩效更加具体和明确。基于Allworth & Hesketh(1999)提出的适应性绩效,温志毅将适应绩效作为管理者绩效的维度之一,说明管理者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自主学习并提高创新能力。
表2-3 管理者三维绩效结构
Conway(2000)通过对不同行业(制造业、金融等)、不同领域(会计、营销等)和不同管理层次(高、中、低)的2110名管理者进行研究,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管理者绩效的五个维度:人际有效性、处理困境的意愿、团队和自我调整、适应性、领导和开发。Conway(1999)的五个维度(表2-4)基本涵盖了Borman & Brush的18个维度,研究得出的适应性绩效维度,回应了技术和环境的变化对管理者绩效的影响。
表2-4 Conway管理者五维绩效结构
*:该栏序号对应于表2-1序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