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间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起步问题调查研究

中间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起步问题调查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间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如何起步的一些问题[1]1985年3月25日山西属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中间地区。左云这一类型地区的实践说明,国家煤炭能源基地建设同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目标完全可以一致起来。全省已有家庭企业30多万个,占专业户的18.7%。

中间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起步问题调查研究

中间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如何起步的一些问题[1]

1985年3月25日

山西属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中间地区。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如何改革单一经营、粗放经营、封闭保守、统购包销、产需脱节旧的一套做法,创造条件,发展商品经济,发挥煤林牧的优势,使农业翻番建立在新的农村产业结构基础上,我有以下3点实践的体会。

一、粮食总产增加为新产业结构打下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6年,全省在粮食总产增加20%、经济作物创历史最高纪录的情况下,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3.3%下降到50.7% (如果加上乡办工业产值,则种植业产值已降到42%)。离开责任田的劳力已占农业总劳力的2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1.1%。近两年全省农民自筹办学资金16505万元。长期贫困的晋西北上得比较快,左云、右玉、平鲁、朔县、山阴、神池、偏关、宁武这一批县已进入全省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行列。总之,我们为建立农村新的产业结构打下了基础,今后的任务是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开放的、商工农的、整体功能的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

二、因地制宜选择农村新的产业结构

(1)左云县原来是有煤炭资源的贫困山区,现在已经先富起来,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9元。

左云县的经济战略思想是“抓煤促农”,“挖出地下黑金子,培养地上绿银行”,目标不只是挖煤发财,而是改变面貌,提前现代化,用一次性的资源支持永久性资源的开发。在开发煤炭资源的政策上抓了两条,一是重点鼓励农民办矿,并在生产、运销、资金、设备、技术上给予有力支持。二是把只有一部分地区有的资源,实行由全县人民共同开发,乡乡办煤矿,村村出劳力,人人都受益。

在措施上,一抓基础设施建设,二通过合理减免税收,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培植税源。

由于路子对头,短短几年农民富起来了,县里富起来了,百业兴旺,为建设文明小康县打下了坚实基础。

左云这一类型地区的实践说明,国家煤炭能源基地建设同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目标完全可以一致起来。农民热烈拥护“有水快流”“一齐上”的政策,国家可以把投资重点用在交通等基础设施上,相信农民是可以少投资、多出煤、快出煤,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

(2)定襄县处于基本没有矿藏资源,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盆地。在人均占有粮食1200斤的基础上,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0元,比1978年增长3.3倍。种植业收入和非种植业收入比例,由7:3变成倒三七,从事农业的劳力已由61%减少到45%。

定襄县的经济战略思想是:老老实实执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抓乡镇企业,发展了以铁业加工、建材建筑、运输、服务为拳头产业的乡镇企业和农区畜牧业。

在措施上,一是积极进行“三引进”,1984年引进技术人才260人,先进技术55项,资金1640万元。二是提倡“一乡联一市,一村联一厂”,已有7个乡52个村同城市企业、科研单位建立经济技术协作。三是以城镇为中心,以供销社和专业服务公司为依托,外联内服务。四是积极发展商品粮专业户、专业村,已有8.55%的商品粮专业户的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的25%,并有29个商品粮专业村。由于积极发展畜牧,发展食品加工和外销高粱,目前粮食转化比较顺利。

定襄这一类型地区的实践说明,没有煤的县也能富起来。农村工业发展了,农业不能唱低调,必须坚持农林牧结合,稳定基础,一面积极发展商品粮专业户、专业村,帮助农民办家庭农场,使农民追求规模效益有利可图,及早防止有了发达的农村工业,又形成捎带、粗放的落后农业。一面抓粮食转化为肉奶禽蛋,一面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为农产品创造市场。

(3)家庭企业的活跃,有力地促进农村专业化。

农村专业户在不断分化、改组、淘汰中继续发展,数量上达到总农户的30%,质量上向企业化经营发展。全省已有家庭企业30多万个,占专业户的18.7%。他们的主要特点是经济效益高于其他专业户和原来的乡镇企业。涌现出一批出色的社会主义农民企业家。不少地方以他们为核心,带动周围农民成片地发展专业化生产,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村4000多个。

山西乡镇工业基础薄弱。现在家庭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原来的乡镇企业。1984年乡镇企业增加产值10亿元左右,家庭企业也可创产值10亿元左右。家庭企业已成为乡镇企业的新兴力量,再不能只把乡、村办的企业算作乡镇企业,而对农民自办或集资联办的企业加以歧视,不一视同仁了。

山西县营工业基础也很薄弱。比如忻州市的地方工业经过30多年,年产值只有6300万元,而近一二年新办的家庭工厂年产值可达5200万元。(www.xing528.com)

山西大部分乡、村、镇钱少力薄,发展家庭企业更是这些地方商品生产起步的一条重要途径。不少山区县,依靠家庭企业的发展,迅速打开了生产门路,活跃了多种经营。比如神池县办起家庭企业1963个,山货加工、铸造、建材、运输、配种、农机、草籽站、货栈、医疗电影都有。绛县北牛坞是个有80户的穷山村,党支部书记外出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加工废白塑料是个好门路。在他带动下有64户办起家庭塑料加工厂,全村80%劳动力从事废白塑料的回收、再生和销售,1984年仅这一项生产人均收入300多元。

实践证明,家庭企业既能发挥家庭经营的优势,又可以容纳更高的生产力,追求适度规模效益。家庭企业向企业化经营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这是专业户质量的优化。家庭企业可以训练出一大批社会主义农民企业家,这是开发人才的一条路子,也是办好农村合作经济的新生力量。家庭企业在发展商品生产中最需要社会协作,越发展同国营经济靠得越紧。离土的农民一方面同土地合作“脱钩”,另一方面又同多种形式的新的经济合作“挂钩”。在发展商品生产中,合作制将越来越完善。

(4)引导山区农民向“短线”进军。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户包治理小流域的经验之后,在4个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一是由户自为战向统一规划,连片治理发展;二是向多种联营形式发展,已出现民办股份开发公司;三是向办家庭林牧场发展,长短结合,多种经营,近期有甜头,远期有盼头;四是把水土保持同调整农业结构结合,把陡坡退耕种草、种树、种果木落实到户。有效的办法是,根据群众要求,把户包小流域中的插花地作了调整,把统一治理规划落实到地块,在一个流域内协同步调,实行谁退耕,谁治理,谁受益,长期不变等具体政策,同群众加快治穷致富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打开了多年难以实行的陡坡退耕的路子,河曲、偏关、沁水等地做得很好。

山区必须自觉利用全国全省粮食比较充裕的有利条件,激发农民开发性生产的兴趣,果断调整农业结构。关键在于在中央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制订一些同农民心连心的具体政策和加强科学指导。

(5)农村商业已初步形成多渠道流通,为农产品自由购销创造了条件。

供销社改革有了良好开端,基层社已吸收90%的农户入股,股金已占自有流动资金的30%,5000多名农民进入供销社的理事会。

集体贸易货栈1984年从业人员达4万人,比上年增加63%。

个体商业从业人员已由1983年的13.8万人猛增到26万余人,超过全省供销社正式职工11万人1倍多。占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83年的4.1%上升到8.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改建新建等级公路9250千米,其中1984年建2689千米;全省新修县以下公路6389千米,其中1984年修2002千米,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但交通仍十分薄弱,农民搞长途运销困难重重,而这是发展商品经济必需的先行条件。

三、在全面改革中,领导干部必须全面改革自己的经济观点

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传达之后,农民得到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十分高兴,但也有不少农民习惯于依赖统派购,不习惯进入市场。有的说“放开好,但没本事不行”,有的说“不会当农民了”。确实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是,只要放开,相信农民会比我们更快适应。重要的还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给半自给经济时期的思想状态中尽快解放出来,以明确的商品生产观点来组织农村生产。前几年的思想解放,不能代替现在的思想解放。经济决策不能只靠直观而要看全局,不仅要懂得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强烈的商品观念和开拓能力。

要千方百计保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用各种直接、间接的办法,保证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当前农民的迫切要求,一是要求各项定购议购合同尽快到户。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沿袭过去统购的办法,不管当地农民的意愿,硬性分配指标,强制签订合同。必须把政策宣传到户,同农民协商办事。县乡两级要深入市场调查,制订出指导性种养计划,各部门要正确行使自己的职能,切实搞好服务工作,热情帮助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因地制宜安排生产。二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促使农民更加需要在服务环节上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兴办商工农联合企业,解决一家一户又种又养又卖的困难。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要发挥统分结合的优势,急农民所急,在信息、技术、加工、运销等环节上加强对农户的服务。并帮助农民发展各种新的经济联合,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经济,使商品经济和合作经济同步前进。三是农民进入市场,对科学技术的要求更加迫切,要加强对农民科学致富的服务,开拓广阔的农村技术市场。

县仍然是一个战略单位,一批批县富起来,一个省才能富起来。县级综合改革是国家多层次经济改革的一个层次,是结合部的改革。一方面农村改革的成功可以使县级改革近水楼台先得月,另一方面县级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小,风险小,改革容易突破,改革成功了,作用又不小。农村改革的深入,离不开县级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能一个模式,不能想一劳永逸,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经常自觉地选择最优结构,让它协调发展。要掌握信息,提高技术,增加资金积累,进行人才培训。要把指导、调查、服务结合起来。目前农村经济工作中出现一些不扎实的问题值得重视,有些地方主观规定高指标,搞“大办”,搞“越大越好”;有的部门名为服务,实际统得更死;有的地方搞一言堂,形成妨碍说实话办实事的“小气候”;有的干部图虚荣,图奖金,浮夸虚报,这实际上还是过去“搞运动”那一套错误工作方法,这不仅妨碍当前工作,而且妨碍新班子新作风的建设。

为了彻底改变和防止形式主义,我们领导上要注意:①非指令性的经济指标不要层层对下拧得太紧,助长浮夸;②坚持多样化原则,对任何经验都要采取分析和选择的态度,不能照搬照套;③领导干部认为看准的事情,也还须通过农民自己选择;④经常组织干部接触实际,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注释】

[1]本文原载《社会经济导报》,1985年3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