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最科学最有效的平台,也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基础,其构建的程度和水平既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天水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因为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天水市还存在很多制约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因素,致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未能充分建立,甚至可以说很多方面才刚刚起步,与既定目标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和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是当前天水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扩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是政府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顺利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就要求政府尽快转变职能,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天水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30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7%,与城市相比,无论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无论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无论是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是文明程度都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现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作保障。健康丰富的文化具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只有加快建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目的、以实现农民的文化权利为目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为和谐社会构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天水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部分农村出现了与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的封建迷信活动。因此,加强天水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在引领时代风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促进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文化文明素质和科学素养上,告别贫穷、走向富裕,告别愚昧、走向文明。
(三)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当前,伴随着农村面貌的变化,农民群众渴望解放思想、提高致富本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树立文明新风的愿望日益强烈。面对广大农民求富求美求健康的文化心态,先进的文化理念如果不迅速地浸润、引导他们,愚昧落后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就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就迫切需要天水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进行敏锐地洞察,因势利导,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构建结构合理、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天水市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围绕加强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提高了农村文化活动质量,增强了农村文化发展活力。
1.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顺利推进。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提高品位”的原则,重点抓文化中心的“二室一场”建设,即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场所。“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农村综合文化站100个,总投资2432元,其中国家投资1940元,省上投资400万元,市上投资92万元;建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113个,国家投资1130万元,实现了两区五县各乡镇全覆盖;建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2490个,国家投资1062元,实现了两区五县乡村全覆盖。
2.“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进展良好。天水市是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试点地市,2008年,市政府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改善民生的14件实事之一。2009年,各县区政府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09年底,天水市共建成农家书屋1278个,每个农家书屋按2.5万元配置,国家和省上投入图书采购资金2万元,市、县(区)财政配套资金0.5万元。天水市文化局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有6名同志受到表彰。通过基层文化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农村文化基础,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3.“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分步实施。全市先后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128个(其中放映车队7个,数字放映队44个),放映场次达到15万场次、观众人数将近50万人次,农村电影放映已成为全市农民主要的文娱活动形式和交流信息、汲取知识的重要平台。2010年,天水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启动,为各县区发放114台数字电影机,数字电影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为天水市广大农民群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文化大餐。
4.文化下乡活动不断完善。紧密结合“三农”工作形势发展变化情况,加快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络,在开展“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惠农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服务领域,培育特色品牌,增设支农服务项目,开展了对口文化帮扶和书画、戏曲、文艺辅导等活动,变“送什么农民接什么”为“农民要什么送什么”,越来越贴近农民需求。
5.农民自办文体活动空前活跃。实践证明,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各县区鼓励和扶持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发展,注意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部分县区还在农民群众中选拔出热爱文化体育运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作为农村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并由各级文化体育部门支持,成为乡镇文体站、村文体室的自然延伸。部分乡镇还发展民间职业剧团等,利用每年的元旦、春节,在全市开展地方戏曲调演、会演活动、“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全市113个乡镇体育活动达2860项(次),参加活动的总人数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6%。各县区乡镇在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过程中,还注意发掘典型,推广经验。
与此同时,还将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努力培育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农村文化活动与农民致富的愿望紧密结合,通过科普宣传、科技讲座、信息咨询和农技交流活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存环境,推动了家庭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市上以及部分县区紧密配合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积极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如天水的伏羲文化旅游节、秦安县的桃花会、麦积区的苹果文化节、清水县的轩辕文化节、张川县的花儿会、秦安县的泰山庙灯谜会、甘谷县、清水县的文化广场等。
(二)存在的问题(www.xing528.com)
从总体来看,目前天水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还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缺乏。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但是在微观的执行层面上,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捐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要求而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延缓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
2.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多年来,由于天水市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欠账太多,公共文化设施很不完善。农村现有文化设施难以承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部分乡镇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丧失或半丧失,约有45%村还没有达到标准的文化活动室和活动场地,有的村虽然建成文化活动室,但没有设施、室内空壳。还有一些山区行政村至今无文化室。距离城区较远的村没有广播电视接收设备和信息网站,村民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全电视节目,大部分自然村不能上宽带联网,部分农民享受不到公共文化资源,处于“文化饥渴”状态。
3.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基本经费保障。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中,由于都是以政府一次性投入为主,没有年度运行经费、工作经费等后续配套资金的支撑,资金缺口很大,而市级和各县区财政的筹资能力有限,支撑文化事业发展的资源、手段、政策太少,各项工程推进严重受阻;二是农村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多数县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基本上只是保工资,真正用于事业建设和业务方面的经费很少,在部分贫困地区和财政补贴县,业务建设几乎没有经费保障,几乎无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严重阻碍了农村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与城市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步伐。
4.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现实中的文化供求关系却严重脱节。在文化服务内容上,过分强化了政府导向和精英文化色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在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上,大多采用“注入”式供给,机制僵化,服务方式单一,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远不能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再次,农村文化市场由于缺乏培育,娱乐项目和产品数量日趋萎缩,变得萧条;农村文化传播途径不畅,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难等问题仍然没得到根本性解决;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缺乏长效机制,活动几乎流于形式,娱乐性、精彩性、回味性不够,难以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5.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缺乏,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意识淡漠。繁荣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素质高的建设队伍。然而,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储备却不尽人意。一方面,目前很多农村文化站专干年龄偏大,大多数已40岁以上。这些文化专干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也偏低。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文化干部工作清苦、待遇偏低,从事农村文化工作既难以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又几乎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部分“文化能人”流失严重。第三方面,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一些拥有较好群众文化活动基础的优秀的民俗、民间文化,因后继乏人而难以有所作为,致使有的村群众性文体活动几近绝迹。
6.农民自办文化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和引导。目前,在自办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农民自办文化的定位不明确。资产规模、营利大小影响着自办文化的规范发展。目前,大多数农民自办文化尚处在萌芽阶段,规模较小,即便是经营性的自办文化形式,获得经济利益也较少。第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经济优惠政策制定较为滞后。目前,我市农民自办文化正在起步阶段,但是吸引社会投资、赞助、捐赠的经济优惠政策和其他相关的扶持政策,如融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却仍未出台,远远滞后于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第三,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在自办文化初始阶段,文化部门应该给予对口的业务指导和扶持,引导其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同时,由于农民自办文化自发性较强,特别是一些经营性的自办文化,注重经济效益多于社会效益,如果对此缺乏组织和管理,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在对民办文化的引导和管理方面,仍未形成一定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进一步推进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文化理念,提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
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科学行动的先导。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迫切需要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先进的文化理念。一是树立“文化软实力”的理念。必须把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的文化建设提升到增强天水市竞争力“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二是要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关注文化民生,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重视文化富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保障文化惠民,让农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文化传承理念。文化是根,是魂,是神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天水市历史文化应深入挖掘和不断传承,让她们重新焕发出灿烂辉煌的光彩,成为天水人民凝聚力的纽带,共同价值观的载体,时刻滋润、涵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生活。
(二)创新文化阵地,提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承载力
提升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必须把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一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要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为基础,优化社区和乡村文化资源配置,形成“大型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二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网络,开辟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全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彻底解决好“盲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户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看。当前要加快地面数字电视和张家川县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建设,大力开拓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市场。对农村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可探索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信息互联网工程融为一体,共建共享;三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善公益电影放映新机制,推动电影放映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实现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四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努力在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宣传推广等方面搞好服务。
(三)创新文化多元投资渠道,提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力
针对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短缺的“瓶颈”,应着力实现两个拓展。首先,拓宽发展渠道,增强经济实力,改变天水市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拓展创新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建立与新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科学调整分配格局和投资结构,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形成公共财政建文化、社会力量办文化、市场运作兴文化的格局。第三,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同时,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推进农村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第四,进一步创新机制,制定出台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政策,鼓励社会、集体和个人兴办文化产业、文化项目等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四)创新文化人才机制,提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力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是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针对文化人才的短缺现象,应着力强化三支队伍的建设。首先,强化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其次,强化农村文艺创作和表演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传播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打造天水市乡村文化精英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再次,要强化农民自办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团队,文化中心户,文化管理员等,充分发挥在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补充作用。
(五)创新文化活动和服务方式,提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力
改变农村文化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的现实,必须在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上下工夫。首先,要全方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包括各类文艺演出服务;图书、报刊借阅和电子信息服务;广播和电视、电影放映服务;宣传教育和科普培训服务;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服务等。其次,创新文化活动方式。一要在普及上下工夫。依托农闲、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组织开展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建立“一小时文化圈”。二要在档次上下工夫。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发掘、整理和传播,对濒临消亡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着力打造反映天水文化底蕴和人民精神风貌的文化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