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研究成果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要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天水市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支撑,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劲,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没有教育的大发展,就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水经济社会要跨越式科学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是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

一、优先发展教育的意义

(一)教育优先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发展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民族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必须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根本上讲是知识和人才的差距。知识和人才方面的落后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人才,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知识和人才缺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严重,而知识的生产、传播、分配和使用,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经济和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和培养大量人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指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后,不光有科技的力量、物质的力量,还要有精神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教育不仅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唤起社会团体和广大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而且能培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专门化人才,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优先发展教育,提高知识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使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提升竞争实力,实现经济腾飞的动力所在。

(三)优先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环节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邓小平同志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教育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天水市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市,人口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全省的五分之一,这是其他地区所不具有的优势。但天水市现阶段人才的总量相对不足,全市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18620人,占总人口的27.3%,大专学历29099人,占42.7%,中专以下学历20497人,占30.0%。高级职称2667人,占4.2%;中级职称19411人,占30.5%;初级职称41648人,占65.3%。人才结构和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因此,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进程已刻不容缓。要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天水市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二、天水市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天水市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

1.良好的发展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教育体系基本健全,教育体制逐步完善,教师队伍逐步壮大,教育保障不断增加,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为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表现在:

(1)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学生12万人,比2005年增加3.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3.8%,比2005年提高25.8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学生7.54万人,比2005年增加1.2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到20所,在校学生达到4.46万人,比2005年增加1.96万人。建成国家重点职业学校4所,组建了天水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和天水旅游职教集团。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

——学前教育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幼儿在园人数达到36889人,比2005年增加8730人。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与甘肃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整合创建了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全市高等学校增加到5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3.5万人,比2005年增加1.74万人。

(2)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共选拔录用教师5187人,生师比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达到20.7∶1、16.7∶1、16∶1,教师结构得到优化。五年累计培训管理人员600多人次,开展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4万多人次,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学校管理人才和教师队伍。截止2010年底,全市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达到98.61%、97.04%、86.01%,选拔省级学科带头人39人、骨干教师329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85人、骨干教师1939人,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骨干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3)素质教育整体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快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框架,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创建了201所“儿童美德”项目学校,推广儿童美德教育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已列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新方法、新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十一五”期间,全市高考二本上线率逐年提高,高中会考成绩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

(4)办学条件相对改善,教育基础能力不断增强。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9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62亿元,增长1.72倍;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灾后重建、中西部农村初中建设和儿童美德卫生间建设项目等1248个。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2.96亿元,新建中小学校舍123.6万平方米,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65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面积达到308.7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53.1万平方米。生均达到4.76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0.93平方米。

2.有力的政策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旺盛的社会需求。新世纪以来,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旺盛,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在步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难得发展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建立,全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推动天水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天水市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相对滞后,教育发展的活力不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学校办学体制等方面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还没得到突破性解决,人权、财权、事权分离,教育改革发展活力不强,教育开放、合作与交流有待扩大和深化。

2.教育投入仍然不足。由于地方财力薄弱,导致财政对教育发展的保障能力不强,“十一五”期间教育经费虽逐年增加,但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速度,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不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基础教育欠账问题较为突出,职业教育缺少必要的实习场地和设备,高等教育发展更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各级各类的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大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资效益有待提高。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陈旧,学校实验仪器、图书、体育艺术等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现有校舍建设普遍标准低,危房比重大。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滞后,农村教师宿舍极为短缺。

4.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义务教育城乡差距明显,农村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初中升入高中阶段出现“断层”现象,部分区、县的部分乡(镇)出现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素质教育推进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城市教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原有的中小学、幼儿园满足不了需要;城市部分学校校际之间差距有扩大趋势,高等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体制管理和资源分布亟待整合;从职业教育来看: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产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民间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高。企业职业教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5.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由于待遇、自然条件等原因,辞职、外调、转行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缺编教师达5000多名,一些科目没有专任教师;二是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农村教育信息闭塞,无法及时、有效获取新课改的各种信息、资料,加之学校专项培训经费少,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少,因此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数量少,骨干群体力量弱,示范引导作用不够。

6.受自然条件限制,学校布局不尽合理。天水境内山脉纵横,人口主要沿河流谷地分布,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教学水平低。城市和县城学校网点少、用地不足、容量不够。(www.xing528.com)

三、天水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温家宝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这个硬指标的提出,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宣告着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教育优先发展应成为我市各级党政领导的共识,加大教育投入应成为各级政府的切实行动。

1.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健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各类教育基金建设,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测定办法,合理确定政府、家庭分担比例,适时调整学费标准。

2.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要创新“政府投入为主、盘活现有资源、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成本分担、科学利用贷款”的教育投融资新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投资办学。充分应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采取拨款与贷款相结合及政府贴息方式,发挥政府有限资金的扩张效应。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积极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3.健全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完善普通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完善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政府奖学金

4.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考核体系,重点建立市县两级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监测、评估、公告和通报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管理。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学校。

(二)深化改革,增强教育事业发展活力

1.深化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尊重个性发展和个人选择,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选择多样、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2.加快教学改革,适应创新型人才需求。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适应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多样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支持学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试验。加大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的投入。

一是更新教学内容。开齐开足各级各类教育的必修课程,丰富选修课程。解决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精炼现有内容,吸收最新成果,有效利用课外教育资源。

二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广研究性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总结推广各地有效教学模式,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传统的班级教学逐步实现标准化。

三是改革教学与学习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标准、多种形式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形成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学校评价新机制。

3.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实际,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动态管理新机制。

4.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策办学为主体,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探索公办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名校办分校等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鼓励行业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动,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和效益。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把民办教育作为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把引资办学纳入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并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予以支持。引导民办教育以发展非义务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民办幼儿教育、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

5.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投资、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手段,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三)开拓创新,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创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把教育纳入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构建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会(社区)教育及网络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等方面教育的紧密结合,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广大人民的教育需求。

2.创新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教育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内在统一。适应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及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加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统筹和安排,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扶持薄弱高中学校建设,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地区,逐步引导高中阶段教育向县城集中,初中教育向中心乡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小学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新建小区要配套规划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做到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按照两区相向、东西延伸、南北扩展的城市发展思路,加快城市拓展新区和三阳新区教育布局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高职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推动天水旅游和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高效运转。积极做好天水大学、天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水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申办工作。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创新教育手段,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按照国家规定确保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加快现代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建立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国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重点要加强农村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工程、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农村学校和边远地区学校资源共享。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师德新风、树师表形象,做育人模范”的师德教育活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做学生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聘任的重要依据。

2.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实施骨干教师培养“468工程”,依托省内师范院校和关中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选拔培养4000名在省内保持学科优势,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600名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起骨干或核心作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80名具备学科先进水平,在学校管理中有较大成就和影响的专家型校长。通过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教学能手和学科领军人才。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终身教育为载体,营造学习氛围,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

3.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改革学校用人和分配机制,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完善津贴补贴标准,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4.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流动机制,落实寄宿制学校后勤、卫生、保健、安保人员编制。加强教师绩效考核,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

(五)加强教育科研,扩大合作与交流

1.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依法行政的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县、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培养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队伍。发挥教育学会等群众性学术组织的作用,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创新教育科研工作机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应用质量。市教科所要结合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调研和攻关,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指导县区或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组织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推广和普及,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和应用;县区要侧重对区域内教育发展重要问题的调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参考,组织教学经验交流,指导教学实践,指导校本研究。

2.扩大教育合作与交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交流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与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全市教育发展。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城市之间联系,建立经济区教育交流合作的组织和工作机制,形成“定期联系、平等交流、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合作交流体系。建立经济区教育局长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教育合作平台的建设;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合作,开展教育改革发展的学术研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创新教育体制与机制;建立经济区教育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强高等院校校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互通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